药物化学总结

?抗过敏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一.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抗过敏药

1.经典H1受体拮抗剂:乙二胺类:芬苯扎胺,曲吡那敏。 氨基醚类:苯海拉明,茶苯海明。 丙胺类:马来酸氯苯那敏,溴苯那敏。三环类:异丙嗪,盐酸赛庚啶。2.非镇静H1受体拮抗剂:阿司咪唑,盐酸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二.过敏介质与抗过敏药:1.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色甘酸钠,曲尼司特。2.过敏介质拮抗剂:扎鲁司特,齐留通。3. 钙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 ?西咪替丁的改造

1选取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内源性组胺作为研究起点,改变组氨分子中的氨基结构获得了有抗H2受体作用的胍基组胺2然后将胍基改造、并把侧链增长为4个C原子得到其拮抗作用较胍基组胺强100倍,且选择性好。可惜口服无效。

3.然后将咪丁硫脲形成含硫四原子链,同时在咪唑环的5 位接上供电子的甲基,得到甲硫咪脲。拮抗活性进一步增强,达到临床试用的要求,在初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副作用大,试验终止。4后将硫脲的结构替换为氰基,胍基,得到西咪替丁。

?抗高血压药分类

一.交感神经药物: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盐酸可乐定,莫索尼定 2作用于神经末稍的药物:利舍平,胍乙啶 3神经节阻断药:美卡拉明,潘必啶

二。血管扩张药物:1钾通道调节剂:肼屈嗪,米诺地尔 2.NO供体药物:硝普钠。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 受体拮抗剂: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ACE抑制剂:含巯基的ACE抑制剂:替普罗肽,卡托普利。含双羧基的ACE抑制剂:马来酸依那普利,雷米普利。含膦酰基的ACE抑制剂:福辛普利。2.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缬沙坦。

四.钙离子通道拮抗剂:1.1,4-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氨氯地平。2.苯硫氮卓类:地尔硫卓。3.芳烷基胺类:维拉帕米,法利帕米。4.非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 氟桂利嗪,普尼拉明。

五.利尿药:1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

2.Na+-Cl-协转运抑制剂:氢氯噻嗪。

3.Na+-K+-2Cl-协转运抑制剂:氯噻酮,呋塞米。

4.盐皮质激素受体阻断药:螺内酯。

?甾体激素药的分类

一.雌激素及抗雌激素:

1.甾体雌激素:雌二醇,雌酮。

2.非甾体雌性激素:己烯雌酚。

3.抗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氯米芬,他莫昔芬。

二.雄性激素同化激素和抗雄性激素:1.雄性激素:丙酸睾酮,甲睾酮。2.同化激素:司坦唑醇,苯丙酸诺龙。3.抗雄性激素:非那雄胺,氟他胺。

三.孕激素和抗孕激素:1.孕酮类孕激素:黄体酮,炔孕酮。2.19—去甲睾酮类孕激素:炔诺酮,左炔诺孕酮。3抗孕激素: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地塞米松。

?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构效关系:① 吡啶酮酸的A 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药效基团,变化较小。其中3 位COOH和4位C=O与DAN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结合,为抗菌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② B环可作较大改变,可以是并合的苯环(X=CH,Y=CH)、吡啶环(X=N,Y=CH)、嘧环 (X=N,Y=CH)等。③ 1位N上的取代基对抗菌活性贡献很大。④ 2位引入取代基,其活性减弱或消失。⑤ 5位取代基中以氨基取代时活性最强,其他基团取代时,活性减少。⑥ 6位引入氟原子使药物与细菌DNA螺旋酶的结合力增大。同时由于氟原子的亲脂性,药物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能力也增加了,结果导致其抗菌活性增加。⑦ 7位取代可增强抗菌活性。以取代或无取代的哌嗪基、吡咯基、吡咯烷基等五元、六元杂环取代为好。哌嗪基的4位被甲基取代可提高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⑧ 喹啉酮酸中,8位取代基以F为好,其口服吸收良好,体内活性更强;若8位取代基为甲基、甲氧基和乙基时,光毒性减少。若1位与8位间成环,产生的光学异构体的活性有明显的差异。

?抗生素

2.耐酸、耐酶和广谱青霉素的结构特点,举例:

耐酸青霉素:C6侧链引入含吸电子基团-O-降低侧链羰基上氧的电子密度,不能对内酰胺进攻。阿度西林,非奈西林。

耐酶青霉素:侧链引入较大空间位阻基团,甲氧西林,萘夫西林。

广谱青霉素:侧链引入—NH2、—COOH、—SO3H或氨基与取代酸酰化,使抗菌谱增大,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类别及常见药物:

一.抗非逆转录病毒药物

1.抑制病毒复制初始时期的药物:

M2蛋白抑制剂:金刚烷,盐酸金刚乙胺。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扎那米韦,奥塞米韦。

2.干扰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

核苷类:嘧啶核苷类,碘苷,阿糖胞苷。嘌呤核苷类,阿糖腺苷。

糖基修饰的核苷类:阿昔洛韦,地昔洛韦。

非核苷类:利巴韦林,膦甲酸。

3.影响核糖体翻译的药物:美替沙腙,酞丁安 。

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1.逆转录酶抑制剂:

核苷类:齐多夫定,司他夫定。

非核苷类:恩非韦仑,奈韦拉平。

2.HIV蛋白酶抑制剂:

肽类抑制剂:AG1002,MVT101 。

拟肽类抑制剂 :沙奎那韦,洛匹那韦。

非肽类抑制剂 :奈非那韦 。

20章:

1.环磷酰胺对正常的组织影响较小,其毒性比其他氮芥类药物小的原因:分子中氮芥基连在吸电子的磷酰基上,降低了氮原子的亲核性,在体外几乎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在正常组织中的代谢产物是无毒的4-酮基环磷酰胺和羧基化合物,在肿瘤组织中的代谢产物是丙烯醛、磷酰氮芥,都是较强的烷化剂,所以对正常组织影响小,毒性比其它氮芥药物小。

2.抗肿瘤药物的类别,举例,发展方向:

A.直接作用于DNA的药物

生物烷化剂:氮芥类药物:盐酸氮芥,环磷酰胺。亚乙基亚胺类:塞替派,替哌。甲磺酸酯类:白消安。亚硝基脲类:卡莫司汀。

金属铂络合物:顺铂,卡铂。

博来霉素类:博来霉素。

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的药物:作用于Topo I的药物:喜树碱,伊立替康。作用于Topo II的抗肿瘤药物:表柔比星,米托蒽醌。

B.干扰DNA合成的药物:叶酸拮抗物:甲氨喋呤。嘌呤拮抗物:巯嘌呤,喷司他丁。嘧啶拮抗物:氟尿嘧啶,盐酸阿糖胞苷。

C.抗有丝分裂的药:在微管蛋白上有一个结合位点的药物:秋水仙碱。在微管蛋白上有两个结合点的药物:长春瑞滨,长春碱。作用于聚合状态微管的药物:紫杉醇,紫杉特尔。

D.基于肿瘤信号传导机制的药物:蛋白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吉非替尼。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

22章

非甾体抗炎药的类别,举例,从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和炎症发病机制简述研究方向:

一、解热镇痛药:1.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2.水杨酸类:阿司匹林,二氟尼柳。

3.吡唑酮类:安替比林,安乃近。

二、非甾体抗炎药:1.非选择性的非甾体抗炎药:3,5-吡唑烷二酮类:保泰松代,羟布宗。

芳基烷酸类:吲哚美辛,布洛芬。

芬那酸类:甲芬那酸,尼氟酸。

1,2-苯并噻嗪类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

三、选择性的环氧合酶抑制剂:1.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

四、痛风治疗药:别嘌醇,秋水仙碱。

五、炎症是机体对各种炎性刺激引起组织损害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病理过程。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炎症是一个复杂过程,多种因素均能生成“致炎物质”,其中一种机理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有关。当细胞膜受刺激时,由磷脂酶A2和磷脂酶C催化细胞膜磷脂水解释放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的体内代谢在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花生四烯酸可进一步通过两条途径完成生物转化:①在环氧合酶的催化下,氧化代谢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等

②在脂氧合酶的催化下生成白三烯。目前已有的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都是通过分别抑制这两种酶,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抗炎作用。

 

第二篇:药物化学总结

第一章 麻醉药

分类:苯甲酸酯类、酰基苯胺类等

局麻药的构效关系

(1)亲脂性部分 1

" 苯环的邻对位引入给电子取代基,如氨基、羟基、烷氧基时,由于供电性,与苯环酯羰基形成共扼体系,使羰基的极性增加,局麻作用增强。反之,吸电基则作用减弱。同时邻位上的基团可增加位阻,延长作用时间,如氯普鲁卡。

(2)中间部分2 和3

该部分是由酯基(2)或其电子等排体和一个次烃基碳链(3)组成的。 此部分决定药物稳定性,影响作用持续时间次序如下 (3)亲水性部分4

结构及合成: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第2章 催眠镇静药、抗癫痫药和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分类:巴比妥类、苯并二氮卓类等。

2.1 巴比妥类催眠镇静药

构效关系:

5 位无取代和5 位单取代均无作用(pKa 过小);R1 或R2 为支链或不饱和烃基,作用

时间短;若为饱和烃基、芳烃基,作用时间长(代谢有关);R1 和R2 总碳数为4~8,若>8

作用相反或无作用(logP)。

R3 为甲基,作用增强(降低解离度,增加脂溶性);若两个N 上均有甲基取代即具有反作用(惊厥)。 X=O, S ; S 取代时脂溶性增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X=NH 无作用。 合成:合成通法,苯巴比妥结构:苯巴比妥、

2.2 苯二氮卓类催眠镇静药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4,5 位拼合四氢恶唑环,稳定性增加,作用强。如氯沙唑伦

1,2 位拼合三唑环稳定性增加,作用强。如艾司唑伦

1,4-二氮卓环为必须结构

苯二氮卓类的稳定性(45 位,12 位在酸性及胃肠道中的开环反应) 结构:地西泮、艾司唑伦

2.4 抗癫痫药

分类:酰脲类(巴比妥类、乙内酰脲类),GABA 类似物。

2.4.1 酰脲类合成及结构:苯妥英的结构改造方法:将乙内酰脲化学结构中的-NH-以其电子等排体-O-或 -CH2-取代,分别则得到了恶唑烷酮类和丁二酰亚胺类。

2.4.4、GABA 类似物机制:GABA 为中枢抑制性递质,该类药物具有与GABA 的类似结构,可通过抑制GABA 氨基转移酶的活性,或为GABA 的前药代谢:卤加比的体内代谢

2.5 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分类:吩噻嗪类、噻吨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二苯并二氮草类和苯甲酰胺类等

1. 吩噻嗪类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合成及结构:氯丙嗪

构效:

R1 部分必须由三个成直链的碳原子组成,若为支链,与多巴胺受体B 部分立体上不匹配,抗精神病活性明显下降,抗组胺作用增强。 顺式吩噻嗪类药物与多

巴胺的优势构象能部分重叠,活性高(当侧链与氯取代的苯环同侧时,成为顺式构象)。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设计DA2、5-HT2 双重阻断剂,以得到理想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2.5.3 抗抑郁药

NA 和5-HT 相对增多,表现为躁狂; NA 和5-HT 相对缺乏,表现为抑郁。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抑郁药可分为去甲肾上酰素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三环类) 要注意结构改造的方法,如将吩噻嗪类分子中的硫原子以生物电子等排体1,2-亚乙基-CH2-CH2-或电子等排体1,2-亚乙烯基-CH=CH-取代而得二苯并氮杂卓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 合成:阿米替林

第三章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及 NSAIDs 的作用靶点主要是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COX)。通过抑制COX 来阻断或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另外部分还抑制脂氧化酶,减少白三烯等的合成。 COX-1 促进生理性PGs 的合成,调节正常组织细胞的生理活动。如保护消化道粘膜, 调节血小板功能。COX-2 在炎症细胞中高度表达,使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促使炎症进一步发展。

分类:乙酰苯胺类(只有解热镇痛作用无抗炎抗风湿作用),水杨酸类,吡唑酮类,芬那酸类,芳基烷酸类,1,2 苯并噻嗪类协同前药(mutual prodrug):贝诺酯 结构:贝诺酯、扑热息痛、阿司匹林 合成:双氯灭痛、萘普生、布洛芬 作用特点:保泰松不仅有较好的消炎抗风湿作用,且兼有轻度的排尿酸作用。羟基保泰松是保泰松的体内有效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而毒副作用较小。芳基烷酸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镇痛药

混合激动-拮抗剂是发展的方向, 即κ 受体激动剂及μ受体拮抗剂,他用作镇痛药时一般成瘾性小,如喷他佐辛为κ 受体激动剂及μ受体弱拮抗剂。 μ受体镇痛活性最强,成瘾性也最强 δ受体成瘾性小,镇痛作用也不明显,(该章药物作用特点主要回答有镇痛作用强弱和有无成瘾性。

吗啡的性质:具有酸碱两性,3 位弱酸性的酚羟基,17 位碱性N-甲基叔胺纳洛酮的作用特点:阿片μ受体拮抗剂,用于吗啡中毒解救

吗啡的构效关系(半合成类镇痛药)

叔胺是镇痛活性的关键基团,氮原子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可使μ 受体激动剂转变为拮抗剂。酚羟基被醚化和酰化后,活性及成瘾性均降低。羟基被烃化、酯化、氧化或去除后,活性及成瘾性均增加。

分类:吗啡烃类、苯并吗喃类、苯基哌啶类、苯基丙胺类/氨基酮类合成:哌替啶盐酸美沙酮的作用特点:μ 受体激动剂, 成瘾性较吗啡小,成瘾发生慢。用作戒毒药。 有效镇痛药的结构要求,或构效关系如下:

作用靶点:课上要求的每个药物

第5章 心血管系统药物

5.1 强心药

强心药主要增强心脏收缩力,临床常用药主要有:强心苷类、β-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I、钙敏化剂。 强心苷类抑制心肌细胞膜结合的Na+,K+-ATP 酶(钠泵),并进一步导致细胞内参与激活心脏收缩力的Ca2+增加。

8.2 作用于离子通道药物

当前作用于离子通道的心血管药物主要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钠离子通道阻滞剂、

钾离子通道阻滞剂、钾离子通道开放剂。

8.2.1 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的作用与临床应用:抗心绞痛抗心率失常抗高血压

钙拮抗剂的结构类型:二氢吡啶类、芳烷基胺类、苯并硫氮杂卓类、二苯基哌嗪类 构效:

1,4-二氢吡啶环是活性必须结构。

2,6 位取代基应为低级烷烃。

3,5 位羧酸酯基取代活性最好,且两个酯基不同者冠脉扩张或降压作用优于相同者。 3,5 位若为其他吸电基取代,可由拮抗作用转为激动作用。

合成:硝苯地平 、维拉帕米

稳定性及结构:硝苯地平钠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

合成:盐酸美西律

作用特点:利多卡因的两个药理作用

8.2.3 钾通道阻滞剂

钾通道作为 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

8.2.4 钾通道开放剂

钾通道开放剂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等。

8.3 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的药物

主要有 Mg2+-ATP 酶抑制剂(胺泵抑制剂)、作用于α受体药物、β受体拮抗剂。

8.3.1 Mg2+-ATP 酶抑制剂

作用特点:该类药物多具有降压作用缓慢、温和而持久的特点。

稳定性:在光和热的影响下,利舍平的3β-H 能发生差向异构化为无效的3-异利舍平。

在光和氧作用下易氧化变质,先生成3,4-二去氢利舍平(黄绿色荧光),再生成3,4,5,6-四去氢利舍平(蓝色荧光)。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8.3.2 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

主要有α2 受体激动剂、α1 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按作用的选择性分类分为三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 1 受体阻滞剂、非典型β受体阻滞剂。

合成:可乐定、盐酸阿替洛尔

8.4 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

8.4.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此类药物有三类:含硫基类、含二羧基类、含磷酰基类 ACE 抑制剂

作用特点:此类药物中的巯基常会引起味觉障碍和皮疹的副反应,但减少剂量或停药后该副反应可消失。

合成与结构:卡托普利

ACE 抑制剂的构效关系:(1)ACEI 分子中有三个基团与ACE 的结合点相结合: 与ACE 的锌离子结合的基团,如巯基、羧基、次磷酰基,与ACE 的正电荷以离子键结合的阴离子部分,即末端氨基酸部分的羧基,与ACE 的供氢部位以氢键结合的基团,即酰胺部分的羰基

8.4.3 血管紧张素II 受体(AT)拮抗剂(AT1 受体拮抗剂)

8.5 NO 供体药物

临床常用 NO 供体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和非硝酸酯类。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

8.6 调节血脂药

8.6.1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抑制了该酶的活性,从实质上降低了内源性胆固醇的水平,能显著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水平,并能提高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使胆固醇的结合形式从有害到无害。具有降血脂作用,副作用较少。他汀类的活性形式:酯键水解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3,5-二羟戊酸(I 部分)是抑制HMG-CoA 还原酶的

活性必须基团

8.6.2 苯氧乙酸类

合成:氯贝丁酯、吉非罗齐苯氧乙酸类降血脂药的构效关系:

羧基为降脂活性必须基团,若为酯或酰胺衍生物活性不变,羧酸α碳上有两个甲基取代, 或插入苯氧基可增强降脂活性。

中间连接链部分n 的数目为0 至3 均有较好的降脂作用。若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可以增强降血脂活性。

第六章 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第一节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

经典型绝大部分有中枢副作用(镇静、防晕动、止吐)

分类:乙二胺类、氨烷基醚类、丙胺类、三环类

西替利嗪作用特点:引入亲水性羧甲氧烷基。不易通过血脑屏障(BBB),镇静性大大减少。 盐酸苯海拉明作用特点:中枢抑制作用显著。还用于晕动及妊娠呕吐。 阿伐斯汀作用特点:引入亲水的丙烯酸,,中枢副作用较小。

阿司咪唑作用特点:非镇静H1 受体拮抗剂(低BBB 渗透率)

合成:氯苯那敏

经典H1 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按上课记忆)

第二节组胺 H2 受体拮抗剂和抗溃疡药

抗溃疡药物配合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幽门螺杆菌

分类:含柔性连接链类、二元芳环或芳杂环类

第四节 质子泵抑制剂

作用靶点:H+/K+-ATP 酶

第7 章抗生素

分类:1,β-内酰胺类;2,四环素类; 3,氨基糖苷类;4,大环内酯类; 5,氯霉素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 11.1.3 青霉素类

结构: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命名规则

内源性过敏原:来自生产、贮存、使用中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产生的高分子聚合物。

阿莫西林及含有氨基侧链的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侧链游离氨基具有亲核性,易聚合,阿莫西林聚合速度快,原因是侧链酚羟基对聚合反应有催化作用。 结构特征: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

青霉素的构效关系

6 位碳原子上的氢用甲基或甲氧基取代,将导致活性降低,基团体积较大时,则活性消失。但甲氧基的取代可增加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抵抗能力。 2 位羧基是活性必需基团,若将其转化成硫代羧酸或酰胺,活性不变,但羧基被还原为醇

时,失去活性。对其羧基可利用前药原理进行结构修饰,如酯化可增加口服吸收和提高生物利用度。 6 位氨基的侧链可用不同的杂环进行取代,其活性可以得到增强。当侧链的取代基含有极性基团,可扩大抗菌谱,增强其活性。引入吸电子基团能提高药物对酸的稳定性,引入位阻基团能增加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抵抗能力。

青霉素酰化酶 偏碱性 合成:半合成法。

11.1.3 头孢菌素类

7 位酰胺侧链的取代基是抗菌谱的决定基团,可扩大抗菌谱并提高抗菌活性。 7 位氢原子以甲氧基取代可增加β-内酰胺环的稳定性。

S 原子可影响抗菌效力,将其改为碳或氧可提高抗菌活性。

3 位取代基即可提高抗菌活性,又能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性质。

第一代头孢菌素作用特点:虽耐青霉素酰化酶,但不耐?-内酰胺酶,对G-的β-内酰胺酶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对G-易产生耐药性。

第三代头孢菌素作用特点:顺式体的侧链部分与?-内酰胺环接近,因此具有对多数?-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性

11.1.4.1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使某些抗生素还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即被酶水解失活,这是耐药的主要机制。

结构及合成:舒巴坦、舒它西林(协同前药)

11.2 四环素类抗生素

结构:四环素

作用特点:四环素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用于各种G+、G-引起的感染,耐药严重,毒副作用比较多,引起小儿四环素牙和骨骼生长抑制。

稳定性:在酸性条件下,四环素类抗生素C-6 上的羟基和C-5a 上氢发生消除反应;在pH2-6下,C-4 二甲胺基很易发生可逆的差向异构化;碱性条件下,由于OH-的作用,C-6 上的羟基形成氧负离子,向C-11 发生分子内亲核进攻,经电子转移,C 环破裂,生成无活性的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isotetracycline)。 11.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该类药物作用特点:该类抗生素对肾脏毒性大;引起不可逆耳聋,尤其对儿童毒性大。

11.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这类药物主要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

结构改造:为增加红霉素对胃酸的稳定性,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由于酸性条件下主要是

C-9 羰基和C-6 羟基脱水环合,因此考虑将C-9 羰基和C-6 羟基进行保护。罗红霉素是红霉

素C-9 肟衍生物,罗红霉素对胃酸有较好的稳定性

11.5 氯霉素及其衍生物

作用特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和斑疹伤寒等,对其他感染如尿道感染等也有

疗效。长期和多次应用可损害骨髓的造血功能。

第八章合成抗菌药

分类:磺胺类、喹诺酮类

8.1、磺胺类和抗菌增效剂

作用特点:磺胺醋酰钠,水溶性制剂,用于眼科感染疾病的治疗。磺胺嘧啶,强抗菌作用,

易渗入脑脊液,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

结构:SMZ、SD、磺胺醋酰钠

合成:SMZ

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对氨基苯磺酰胺为活性必需基团,邻、间位无效;

苯环若被其他芳环或芳杂环取代,或在苯环上引入其他基团,抑菌活性降低或丧失; N4 上一般无取代基,若有,则必须在体内易转化为游离氨基才有效,如RCONH-,RN=

N-,-NO2,等;

N1 上为单取代,大多为吸电基,可使活性加强,如酰基、芳杂环。N1,N1-双取代一般丧失活性;

8.2、喹诺酮类抗菌药

结构:环丙沙星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

3 位COOH 和4 位C=O 是活性必须基团,与DNA 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结合,不可缺少。

6 位:引入氟原子,与DNA 旋转酶结合力增大,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力增大 7 位取代活性增强(以取代或无取代的哌嗪、吡咯、吡咯烷基等五六原杂环较好

第九章抗肿瘤药

第一节 直接作用于DNA 的抗肿瘤药

分类:烷化剂类、铂配合物类(顺铂)、博来霉素、作用于DNA 拓扑异构酶的药物(喜树碱)

一、烷化剂类

1、氮芥类:

基本结构:烷基化部分是抗肿瘤活性的功能基,载体部分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稳定性,提高选择性和抗肿瘤活性,降低毒性。

当R 为脂肪烃时,推电子作用,为强烷化剂,选择性差

当R 为芳烃时,拉电子作用,选择性增加,毒性降低。

合成及结构:环磷酰胺、卡莫司汀

第二节干扰DNA 合成的抗肿瘤药-抗代谢类

分类:嘧啶、嘌呤、叶酸拮抗物结构:5-氟尿嘧啶

嘌呤拮抗物一般是模仿鸟嘌呤和腺嘌呤的代谢物次黄嘌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