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07江海区外海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总结

江海区外海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总结

20xx年x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关注着教师的教育自主和教育实践的创造发展,促进了学校评价体制的变革和校园文化的重建。几年来,为了使学校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变得更远大,根据省主管部门的要求,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师资、安排课程,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并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

一、健全的课程领导机构和必要的制度是课程实施的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各处室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室、团委等)的通力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有着特定的意义,为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校长主要负责课程实施的领导、协调等工作,在教务处的指导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分管,负责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规划、组织、协调落实工作。实施小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做好管理规划与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各班指派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考评制度等,从而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综合实践活动价值的认同是课程实施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社区服务或研究性学习都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由于综合实践课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所以,我们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老师在真实性情境下,开展基于直接经验的学习,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可以促进自己学习方法的更新,进一步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使师生深刻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相反会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多元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自主的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模块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采取三大类完成学习方式:如以研究为主的活动,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观察等;以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包括参观、走访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等;以技术实践活动为主的活动,以及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等技术实践,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分类实施,使实践形式和渠道多元化。依我校生源的来源分布,我们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类:①行业体验活动,包括军训、农业劳动、义务劳动等体验活动;②校园实践活动,包括校园短笛文学社和学生会活动等校内社会性活动;学校节日性活动、社团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③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包括参观本地工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能够顺应课程特点,强调同时同地开展活动的原则,兼顾活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活动安全的有

效保障。如在学生社区服务活动,我们鼓励同一社区同一村的学生,可以把破班级界限,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本村范围内以个人分散活动,或8—12人组成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小组,分别于寒假和暑假开展活动。学校指导老师、班主任可以根据各小组上报的信息(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联系方式及成员情况)随机抽查实践小组活动的实施情况,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处理,确保了活动的安全和有效管理。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1)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课题选择要尊重学生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往往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2)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

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3)综合实践要重过程,而非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

 

第二篇:20xx07江海区外海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总结

江海区外海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总结

20xx年x月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综合实践科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比较好地完成了学期教学任务。现把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机构健全,管理得力。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和各科室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等工作;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等方面工作做好整体规划;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支持性的实施环境。学校积极向家长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争取社会和家长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努力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开发多样化的基地课程,并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向教学一线提供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和活动案例,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切实有效的互动研讨和展示平台;建立学生外出活动审批安全教育制度。部分学生参加的学校周边地区外出活动由任课教师提出申请,并提交安全预案,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批准方可活动。 学校原则上同意参加学生数适可、

学校周边地区且安全措施落实的活动,较远地区、较大规模的活动需经教育局批准,活动结束需及时向批准部门反馈活动安全情况。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建设、培训效果明显。

新的理念、新的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成败关键也就在教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没有课程标准、又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参,更没有专职教师,找不到可参考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对长期以来依纲据本进行教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面对这门综合程度高,实践性、开放性强,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时间、需要精力的课程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因而,快速地建立一支能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师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几年来,我校主要建立了市—区—校三级培训机制,参与了区市各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修活动,成立了学校校本课程编撰研修小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师资培训工作,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培训,快速提升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水平,涌现出一批实施课程和开发课程资源的优秀教师。如李国丁老师、聂冬艳老师等。

3、程资源开发走向多元化。

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主编的《学习资料》中明确指出:“各校应以材料里面的主题素材为基本课程内容,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选择使用,也可以以此为蓝本,结合各地学校的课程资源和社区环境,师生携手,对本册主题材料加以拓展充实。”因此,我校在做好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结合本校特色和本地丰富的教育资

源,开发了大量的主题资源,指导内容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个维度出发,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选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集中活动与团队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结合,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养成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集中评价和展活动等根据学生的心身特点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来设计,联系社会热点、国家宏观决策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来生成,大大增强了活动的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比如《《红楼梦》研究学习》、《关于高中生心理压力问题调查》等研究性活动,具有鲜明的“校本”和“地本”特色,活动的主题范围大大拓宽,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外海、学校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大大增强了活动的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立志成才的热情。

4、精心组织,注重落实。

课程落实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前提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走过来,我们在不断实践、观摩、研讨,反思过程中,感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落实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理念与目标,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活动方案设计能力,积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有效指导方法和丰富经验。随着先期课题、项目研究的有序开展,并吸引更多的教师、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学生发动、人员调度、中期监控、成果评定,技术指导、背景材料提供、课题管理、

成果汇总,课题评审等 对综合实践的活动安排、课题体系、考核评价、保障系统都作了规定,通过专家引领、边实践、边研讨、边开发的校本研修形式,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学校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长,各个年级设立备课组长,教研组应保证每月两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研讨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性。每次校本教研活动主题明确,要有详细的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导师之间分工不分家,通过校本教研建立互相合作、精诚团结的工作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在倾斜性的政策及榜样的先导下,逐步形成了群体参与的规范化、常态化局面。

5、不断完善课程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建议运用“成长记录评价”等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学生积极探索科学、有效、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评价要求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日常活动进行中去。为此,学校先后制定了成果展示评价、学分制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学生评比制度,自下而上采用了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师生互评、学校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评价活动。评价方式多样:既有课程活动成果评价,又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有面向全体的小组、班级评价,又有体现差异的年级、校级评优。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和档案管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

袋。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完整的活动记录,包括研究计划、数据处理表、访谈表、社会调查表、出结题报告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如小论文、小设计、小发明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完成的时间、质量及考评结果,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体系。每学年举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评,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学生评选,为学生所获得的成果提供表现的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