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及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增长而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文章从教育根源的角度剖析了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大学教育中增加实践环节、进行创新教育和加强就业指导等解决就业难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 教育根源 原因分析

就业难已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严重、最迫切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而高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且存在着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使其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应客观科学地认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从教育根源积极探求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办法。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顺利的加入WTO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与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使之逐步建立起了由“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对我们的毕业生择业、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高校扩招,促使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使之出现了人才过剩、供大于求的就业艰难局面。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5万,比20xx年增加82万人,增幅

①达19.85%。与此同时,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

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与新增毕业生叠加,造成实际就业人数更高。自20xx年至今,高校就业一直处于高峰年,往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教育部门预计,20xx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会突破

②800万。

据教育部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2.4%,在338万毕业生中,有79万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到20xx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到了70.9%?"十一五"期间,

③全国将有27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净增70万到100万人,就业压力

进一步加大?

财政部行政政法司林建设指出,按照“十一五”规划每年能够提供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就900多万,20xx年的高校毕业生就达490多万,占了一大半?20xx年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有30%的当期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还没有找到工作?即xx年我国大学毕业生413万中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而xx年的大学毕业生达到了495万,因此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大学生就业压力创历史之最,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不争的事

④实?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分析

(一)高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的在就业上都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供

大于求的情况下,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没能紧跟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而更新?一方面,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因而专业的设置很难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完全吻合;另一方面,高校脱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能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来进行规划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专业和课程设置的部不科学性,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二)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高校毕业生在即将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时,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没能很好很准确的给自己定位,一味追求工作环境好且高薪的工作岗位。并出现以薪酬高低来作为择业的标准,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出现,企业招不到人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现象。面对上述这些问题除了要求我们大学生自觉调整就业心态外,更重要的还要求我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和相关服务也得紧跟学生与时代性的需要,但如今,我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整体上还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短期效应明显,导致我们的就业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无法顺利的衔接急剧变化发展的新就业形势?

(三)高校的责任意识教育薄弱

在每个学生踏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在老师们的眼里我们都已经年满十八,都是成年人了,对于自己的任何行为也都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于是要是对我们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似乎会觉得你们是不是有点太“小题大做”,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接受公民意识教育本来就少,而现在学校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远不如专业教育,我们有许多大学和在校大学生在校时更注重专业的学习和今后谋生技能的训练,从而就把我国基本公民意识的提高给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增加并不等于其公民意识的水平就水涨船高,在校的每一名大学生都不会也不可能会自动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大学生教育阶段的公民意识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意识的培养上,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并主动承担回馈家庭?回报社会的责任?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从思想意识上主动去接受和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使之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四)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停留于在表面工作上

我们知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至今才走过了不足xx年的时间,但在整体上也算取得了比较大成效,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就目前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势来看,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而在我国各高校教育中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比如我国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创业教育的定位也仅限在创业实务的表面工作上,创业教育的实施规程也相对不完善不科学,没能把创业教育的思想意识融入到学校教书育人与社会实践体系中去,且我国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我国高校很大部分学生都一致觉得高校是否开展创业教育在于学校和个人时间宽裕的程度,然而高校是否置创业教育在我们大学生眼里也是可有可无的无所谓地位,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五)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与人才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不畅

我们知道高校学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畅通的就业渠道。由于现在的人才市场就业机构中还存在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使之我们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不能充分掌握人事信息。常常出现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的尴尬局面。就我国现在每年供需见面会就跟赶庙会一样去的人多,然而真正与之找到合适工作的却少之又少, 成功率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起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与中介的只能作用,特定的工作岗位与特定的工作角色决定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绝对不能脱离社会与劳动力市场。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我们必须走出校门,去了解社会,去了解就业市场的供求情况,了解各行各业就业现状与动态,并

拓展就业市场与就业思路,积极、有力的去探索就业指导的新思路、新举措,这样才能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和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打开新的道路。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的相应对策

(一)完善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每个学生最终都将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与工作岗位,就要求了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和目标,努力做到以提高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并针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缺乏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的不足与弊端,应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和增设“高校大学生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使大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某资格证书,从而在求职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目前高校普遍的一些做法就是建立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基地。这种做法值得推广,一方面学校可打开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又方便了企业挑选人才,达到“双赢”的目的。如师范类专业可以与当地的一些比较好的私立学校、或者一些实力相对雄厚的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专家来学校讲座,学生去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等,这样学生拓宽了视野,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以后会更快适应市场。此外,学校也可以创造环境,提供学生实习的机会,如师范专业可以建立模拟试讲教室,开展模拟授课竞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为以后真枪实战打下基础。

(二)建立专业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近几年高校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应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和建设起一个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毕业生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必须以满足大学生能顺利就业而全程跟踪和服务,因为建立专业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形成反馈机制,完善学校教学培养模式。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随时关注对已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取得联系,以便更及时和准确的掌握与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的各种意见和要求。并把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了解和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反映给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便就业指导部门和学校可以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可以让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统筹和完善学校的教学培养模式,从实质上去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其次,要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两级共抓制度。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同志在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会上指出,当前我们一定要把大学生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考核大学。因此当前各高校必须从观念上去转变只顾“生产”,而不顾产品“销售”的观念。必须落实高校学生就业率与招生率比例的合理安排,把就业率的高低和招生人数相挂钩,对于就业率低的院系应根据其毕业生的就业率来严格控制招生数量,并通过落实校院二级管理制度,依据实际需要成立院级学工办,专人负责,专人落实,并完善对学院的就业工作考核,这将大大提高学校整体就业工作的层次。

再次,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择业就业。在校开展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择业能力,并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就要充分的利用就业指导课、宣传栏、校报、网站、手机短信群发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向学生介绍求职的程序、原则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人格和勇于竞争的意识。同时要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确定个体奋斗目标。把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很好地统筹起来,把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

(三)切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

国家、社会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如何抓住创业教育的关键——创业意识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呢?针对我国高校现阶段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80后大学生自身发展个性的特点,就高校自身教育而言,本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提出个人几点看法。

第一,高校应该强化创业理念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高校相关部门要如何更科学合理地指导大学生创业,这是现行政府和全国各高校都迫在眉睫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我认为解决创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先加强创业理念教育。加强创业理念教育是进行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从重学而轻术转变为学术的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重视起以前曾被轻视的大学生创业理念教育。高校要将创业理念教育应该在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时那一刻起就通过创业课程、专业课程、讲座等途径传授给他们,从思想意识上改变我们的大学生上大学只为谋求高薪舒适工作的传统认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

第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的课程体系应包括涵盖创业理论、创业风险、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规范等内容的创业学、中小企业创建、创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等课程,同时也还应包括一些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课程。此外,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除单纯的开设创业教育课外,还应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采取文理工互补多科融合模式,为我们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跨专业、选修和辅修课程的机会,加强通用人才的培养,为创业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高校也应该选聘富有实际创业经验的创业导师,来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营造鼓励个人创业的社会氛围。要使我国大学生创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先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应该“包容失败、鼓励冒险”。现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还比较薄弱,缺乏“包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精神。有关部门在对大学生创业制定政策时追求成功率,并以此为检验标准,这样的政策理念容易让大学生创业时主观地“挑挑拣拣”,反而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其实看对大学生创业支持是否成功,不是看创业成功数是多少,而是要看注册创业数是多少,是否有人愿意创业。另外,在社会家庭方面,还存在着“以成败论英雄”的偏见,人们经常用“不知天高地厚”等观念来看待那些创业失败的人。为此,我们社会应从中、小学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当自主创业者同样光荣”的思想,要改变自主创业者在社会地位上低人一等的思想,要扫除当白领、银领、金领才高人一等的理念。

第四,构建创业实践保障机制。具体说来创业实践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校将创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计入学分,允许大学生创业期间暂停上课或暂缓做论文,对学制做一定的调整。其次,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包括吸引社会上的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家捐助的资金,并与银行等融资机构积极联系,争取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小额信贷优惠,以保证大学生创业获得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再次,高校应尽可能的聘请拥有丰富创业经历的人才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为处于迷茫中的创业大学生指点迷津。然后,高校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得与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协商,为学生办企业争取从速登记注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从而不断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最后:我们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地通过传媒、校友会、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舆论、资讯、市场、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五)密切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我们知道畅通的就业渠道是学校学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也是我们学生是否能比较顺利就业的决定因素,因此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就更应该从多方面、多渠道的去寻找和加强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契机。

高校要牵头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作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我们应该虚心的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深入参与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行所积累的

经验,准确定位企业与高等教育之间密切联系,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激励机制,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由学校本位向企业主导转变,进一步提升企业责任和人才竞争力意识,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当前就业及其难的形式下,通过对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和通过严格的分析和论证的前提下,根据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对现行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设置紧跟时代步伐与需求专业,以满足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能更好的为我们大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进一步缓解人才过剩及就业难的局面。

总之我们必须正确的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不断地支持与关怀下,在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改革的认同和适应下,问题终究会顺利解决。但从现在存在问题的分析中提及的方方面面情况来看,就业难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和我们自身都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努力。

首先,我认为作为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应根据现实社会和市场的供求需要来严格制定与控制大学生的招生数量和大学的毛入学率,加大学习课程设置的使用性、科学性。

其次,高校也应紧跟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益跟新的需要来科学、合理的调整专业与课程的开设。高校应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自己日后养成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只有我们树立了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念和意识,才能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让自己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处于主动状态。

最后,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时机,发挥自身的价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中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更好方法。

注释

①张连刚.试析作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xx,(10):55~58

②陈慧.对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xx,(5):43~45 胡解旺.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xx,(2)

③王承绪,徐辉.中英高等教育学校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人学出版社.1993,20~23

④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xx,(5):20~24

⑤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xx,(8):58~60 ⑥应一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xx年

参考资料

[1] 石时路.武汉大学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J].20xx,10

[2] 李天.大学生群体的就业[J].20xx,12

[3] 赵国龚.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20xx,(9):10

[4] 游文明.中德高职教育与企业关系的理性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xx.08.

[5] 史淑桃.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N].20xx-11-01

[6] 王新刚.中国青年报[N].20xx-10-15

[7] 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xx,12

[8] 王秀芝.高校毕业生问题浅析[D].职教论坛.20xx,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