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落实情况总结

刘家寨小学德育课程落实情况小结

美国当代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学科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重视提高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师能按《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我校就德育课程的落实在开学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教学大纲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他们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足开齐上好各类课程,落实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及环保课,保证授课时间不挤占。

三、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继续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第二篇:地方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鱼池朝鲜族乡中心校 20xx年x月x日

从20xx年哈尔滨市开设地方课程开始,我校就很重视地方课程的实施,每个学年都按照市教育局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设地方课程。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走进哈尔滨》地方教材以介绍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地理和资源、经济和科技等为主。我下面仅以三年级教材为例,来介绍一下我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三年级教材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的图片介绍了哈尔滨的地理学和资源、社会经济和文化体育等。这本教材在编写时,紧扣时代脉搏,根据现今学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塑造学生完满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的,在深入调查研究哈尔滨的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合理地整合哈尔滨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领域的资源的基础上,侧重突出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从而更符合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这本教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选择性、开放性等特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有更大的选择性,可以联系学生实际及当地资源,有选择地调整教学资源和进行教学活动。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灵活掌握情况,根据哈尔滨的发展和当时所发生的大事以及学生的要求,及时调整我的课程内容安排和增加新的内容,这样的教材处理,才有利于地方课程这部教材编写宗旨的实现。

二,授课形式探索:

地方教材的这种开放式的课程设置及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授课形式。教材的这些特点,也使我们授课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根据教材所要求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结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及学习特点,因地

制宜、灵活多样地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健康而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原则和新课改的精神,我们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因为教材内容距离我们较近,学生对好多内容是有所了解的。我就发动学生先把自己所了解的说出来,大家畅所欲言后,我只作简单的补充和总结,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就当堂内容组织小活动,一堂课就很完整了。

授课形式服务于授课内容,更服务于我们传授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有真正服务于这二者,这种授课形式才不只是“形式”。

这种开放式的课程设置及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授课形式,也同样决定了我们的考核、评价形式也要不同于以往。

三,评价考核方式的尝试与思考:

可以说,对学生的评价从学期之初就开始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并不只体现在最后那一纸试卷上。新课改要求我们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动脑、实践等多方面能力,要求我们不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平时的表现都在最终评价考核范围之内。

最终评价包括这样几部分:

1,平时提问。包括提问次数、回答质量,还包括故事会、辩论会的参与情况。

2,写的《我印象中的哈尔滨》、《治理太平桥周边环境倡议书》、《古梨园广告》、《哈尔滨未来畅想图》等一些小短文和手抄报、图画等形式都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3,在学期末,总结一学期所学,写一篇社会小采访《哈尔滨的昨天与今天》,制定出具体的采访目的、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内容、活动感悟等项目。从采访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了解哈尔滨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哈尔滨的今昔变化,激发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情愫。

因为这种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形式在学期之初已渗透给学生,所以他们平时积极参与课堂,各项其他任务都特别认真地去完成,避免了以前那种个别学生平时可学可不学、只要最后卷面考满分就行的弊端。而且因为是切合学生的

实际,是他们所喜爱的形式和活动,多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和配合。

在最后阶段写的社会采访中,学生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在他们的采访记录及活动感悟中涉及到环保、交通及一些社会问题,如人的素质的提高、下岗问题等等,这些有很多是他们以前所未接触的领域和方面,于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索。

以上这些问题说起来可能离同学们很远,但通过对身边人群的采访,他们已发现其实这些问题就在身边。虽然孩子们的思考还有些幼稚,还欠偏颇,但他们毕竟思考了,他们就是未来,他们的思考对他们自身、对我们家乡都是有益的。

通过这次采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哈尔滨市的今与昔,看到了很多层面,还得到了实实际际的与人交流、交往的锻炼。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能力确实得到了锻炼,多数学生也很欢迎这种活动形式。

四,遇到的困难和不足之处

1.因为《走进哈尔滨》这门课与其它课有很大不同,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每一课都设置了活动课,所以要求学生要出去做很多参观、调查等,但活动要涉及到资金、时间、学生的安全管理等多方面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展开集体活动、集体考察很难,怎样在现有的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上好这门课,是我这一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条件所限,并不是每一课都能活动,怎么办?我采取的措施就是“灵活多样、因地制宜”,采取以下三种办法处理:

(1)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活动课内容。

(2)布置学生周六或周日由父母带领或分成小组去实地考察,事先布置好让他们去看什么、思考什么,然后下周的活动课上向大家汇报、讨论。

(3)多利用网上资源:网上有很多关于哈尔滨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从中学生也能有很多感性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不能出去参观的不足。

2.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呼唤与之相符合的评价方式,但这种新评价模式毕竟刚刚实行,有些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特别是中年级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能力较差,关键时刻就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象最后写的《社会

采访》,就写不好,甚至写不出来;有的学生受旧的传统教学和考试模式的影响,嫌这样还要花费时间去进行社会采访麻烦,于是就抄袭或随便虚构、捏造一个社会采访交差了事。

3.此外,多年的旧的教学观念和旧的教学模式也使我们的能力教学成为一个薄弱环节,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些新教学理念真正贯彻到每个教师的心里,真正贯彻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不同学科的能力培养的协调、整合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改要求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目的就是培养适合新的历史时期的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困难是暂时的,在新课改、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下,《走进哈尔滨》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课程,有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有各方面的专家把关、指导,现在,它以它日益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正成为我市实施新课程的一面辉煌的旗帜!

xxxxx中心校

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