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大三学生疑病性神经症的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主要报告了一例通过认知疗法和操作性行为疗法来治疗疑病性神经症的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通过提高认识、心理治疗和巩固新的认知结构等三个阶段的心理咨询,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消除主观不适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疑病性神经症。

[关键词] 疑病性神经症   认知行为治疗   操作性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男,21 岁,大学三年级学生、独生子。该生自幼体弱,父母对其非常娇惯、溺爱。7岁上学,学习成绩好。到中学身体逐渐健壮,但已养成不良性格,过份关注身体状况、敏感、多疑、固执、自我中心和自怜。高二时父亲不幸患肝癌去世,伤心致极。在考入大体检时,内科医生自言自语说了声肝脏有点大,当时即紧张、害怕,出了校医院,到另一家医院进行检查。医生说其肝脏大小属正常范围,但仍不放心,坚持要求作了肝脏B超,肝功能等项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此后,却出现右上腹肝区隐隐作痛,且逐渐加重,食欲不振、两腿发软、头昏脑胀、失眠,怀疑自己患有肝病,又曾多次到多家医院检查,B 超、肝功、乙肝、丙肝、不计其数,连肝脏CT 也做过均属正常,对症治疗无效。想起父亲患肝癌去世,就怀疑自己也患了肝癌,更加恐惧、紧张、焦虑、精神萎糜不振、人渐消瘦,明显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自感走投无路,面临休学。前来咨询,要求帮助。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1、主诉:认为自己肝脏有肝癌,且常常隐隐作痛,恐惧、紧张、焦虑、精神萎糜不振、人渐消瘦,明显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自感走投无路。

2、个人陈述: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好,热爱运动,各项运动都比同伴强。可是进入大学的第一次体检,却检查出我肝脏有问题。我当时就知道我可能完了,我知道有些疾病是会遗传的,我爸爸就是肝癌去世的,这很可能不是一种巧合。我想知道我到底是不是肝癌,医院都说我刚脏正常。我想也许是现在的医学还查不出来吧,或者我的病还没发展到可以检查出来的地步吧!后来,我的肝脏开始隐隐作痛,我整天生活在恐惧中,真担心哪天真的会像爸爸一样死去。学习也难以继续,整个人整天浑浑噩噩。

 3、观察和他人反映:来访者意识清,自行陈述,自知力完整,主动求治。焦虑不安,同时有点自我中心,观念固执。有时一言不发,但讲到自己的病症时则绘声绘色,十分生动。据了解,患者小时父母十分宠爱,因此人际交往时往往自我中心,且十分自负,认定的事情轻易不会改变。

三、测验与诊断

1、心理测验:

MMPI 检查结果: L T 分50 、F T 分58 、K T 分52 、HS T 分70 、D T 分68 、Hy T 分71、 Pd T 分52 、Mf T 分50 、Pa T分54 、Pt T 分60 、Sc T 分54 、Ma T 分48 、Si T 分60

MMPI 剖析图分析,该生测图显示1 、2 、3 、T 分显著超出常态,符合疑病性神经症测图模式。

症状自评( SCL290) 测查结果提示:该生存在有躯体化症状,焦虑情绪及偏执倾向等心理问题。

2、诊断:疑病性神经症。

3、诊断依据:

1)按照正常与异常“三项原则”分析:其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排除精神病性疾病。

 2)根据既往病史,且该患者症状经各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3)该患者存在变形的内心冲突,表现为对患肝癌的过分担心和怀疑。

4)根据神经症的简易评定法,该求助者病程一年以上,3分;精神痛苦无法自行缓解,2分;无法正常学习,社会受损程度,3分。总分七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5)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疑病性观念,对身体过于敏感,反复求医,不相信诊断结果。符合疑病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初步诊断为疑病性神经症。

4、鉴别诊断:

1)与疑病妄想相鉴别:该求助者认为自己患有肝癌,但主要是怀疑,因此可排除疑病妄想。

 2)与广泛性焦虑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焦虑情绪,但焦虑有具体内容,不是无名焦虑,可排除广泛性焦虑。

3)与恐怖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对肝癌存在担心和害怕,但这种担心和害怕是指向未来的,并不是现在已经患有肝癌,所以这种担心和害怕是焦虑而不具备恐怖的特点,可排除恐怖性神经症。

4)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有情绪低落的症状,但是继发性于疑病性观念,并非主导症状,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四、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改善不合理认知观念,减轻焦虑情绪,减少心身症状,能够正常参加学习。

2、远期目标: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疑病倾向和内感性不适基本消失。

五、咨询方案:

1、方法:认知疗法和操作性行为疗法。

2、原理:认知疗法原理:贝克认为,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对自动化思维中的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内省或过分按规则行事,都会产生认知歪曲,进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来访者对学习问题和高考存在“灾难化”、“过度概括”、“极端思维”等歪曲认知,如“考不上就成了一个废人了”、“原来不如我?的人都要超过我了”、“学习、考大学是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等。正是此类不良认知导致了焦虑情绪及心身反应。因此,通过识别自动性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逐步改变其不良的认知结构。并鼓励其参加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通过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不断实践(行为矫正)检验和巩固新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重建”而最终解决其心理问题。

操作性行为疗法原理:行为疗法是针对特殊的问题行为(变态行为),运用能提高目标行为的发生率或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率的种种行为技巧从而达到矫正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技能。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许多适应不良的行为,包括许多行为症状,都是后天习得的结果。既然适应不良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那么,同样通过学习的方法,也能减轻或消除这些行为,并形成新的、合乎要求的行为。行为疗法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

3、双方责任与义务:

1)来访者: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配合咨询师按商定时间进行咨询;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每次咨询后,结合咨询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进行总结,下次带给咨询师;按规定缴费。

2)咨询师:按照约定提供咨询;对来访者的一切资料和信息进行保密。遵守咨询师的行业行为规范,尊重求助者,对求助者给予正确适当的咨询。

4、时间与收费:

时间:依据需要对求助者进行分次咨询,每次约1小时。共七次。

收费:心理测验费(2项):共70元(MMPI 20元,SCL90 50元);咨询费:100元/小时

六、咨询过程:

在充分了解来访者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诊断后,咨询过程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认识提高阶段,即自我审查和纠正错误观念阶段。安排2次咨询。

咨询师系统、启发式地讲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科学知识、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科学合理地让求助者明白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即通过识别认知改变负性自动想法,打破恶性循环。并且让该生服用小剂量的阿普唑仑(用法:早上012 mg、中午014 mg、晚上014~018 mg) ,以辅助治疗。

阶段任务:来访者将所讨论的内容理解深入、透彻,并与自己联系,让求助者相信自己的病症只是自己的主观臆断。癌症是不具有遗传性的,并且应该相信科学诊断结果。

完成情况:来访者能够结合自己进行认识,感觉自己疼痛症状的缓解,自己比过去放心多了,内感不适也有好转,还主动列举一些自己的心理问题而不是躯体问题的证据,如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娱乐活动时,内感不适就消失了,闲着没事时,肝区隐痛就又出现了。

2、第二阶段:认知治疗,进一步识别和改变该生潜在的功能失调。安排3次咨询。

在来访者提高了对自身心理问题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咨询,深入了解患者的其他功能失调。并对其他功能失调进行预防。

阶段任务:进一步巩固患者的合理认知,让患者达到进行第三阶段咨询的状态。

完成情况:通过前五次认知治疗,改变了该生错误或歪曲的认知,从而情绪、睡眠、内感不适均有明显改善,而且在此咨询期间,再也没有到医院作检查。

 3、第三阶段,巩固合理认知,积极恢复身体状态。安排1次咨询。

求助者自感仍有体弱、无力、有时肝区疼痛等症状,咨询师开始指导他进行操作性行为治疗。即要求他每天坚持锻炼打羽毛球,开始为10min ,以后不断延长。告诉他初期可能会感到有些不适应,只要坚持下去,学会放松、转移对躯体内部的注意力及自我调整,将生活、学习按排充实、紧凑,一定会战胜心理的疾病。

阶段任务:求助者学会放松,转移对躯体内部的注意力,并逐步开始进行正常生活学习。

完成情况:自述情绪、睡眠完全好转,也不再担心、怀疑患肝癌,但内感不适还没消失。

4、第四阶段,最终战胜心理障碍,完成咨询任务。共一次咨询。

求助者的基本社会功能恢复良好,但仍有内部不适感。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基本恢复,并且不再认为自己的肝脏有问题。咨询师将要求求助者进一步加强打羽毛球和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使求助者进一步巩固成果。

阶段任务:本次咨询的目标是彻底消除该求助者的所有症状,包括内部不适感。最终使求助者完全恢复社会功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

完成情况:求助者的内部不适感在坚持参加文体活动的三周后内部不适感消失。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学习。

七、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阶段,咨询师通过认知疗法让求助者逐渐接受自己的文体其实在于主观不适,以及个性的弱点。通过前五次认知治疗,改变了该生错误或歪曲的认知,从而情绪、睡眠、内感不适均有明显改善,而且在此咨询期间,再也没有到医院作检查。但是自感仍有体弱、无力、有时肝区疼痛等症状,医生开始指导他进行操作性行为治疗。即要求他每天坚持锻炼打羽毛球,开始为10min ,以后不断延长。告诉他初期可能会感到有些不适应,只要坚持下去,学会放松、转移对躯体内部的注意力及自我调整,将生活、学习按排充实、紧凑,经过前五次咨询,患者的症状基本得到缓解。第七次咨询后,咨询师要求求助者必须坚持参加文体活动。

效果追踪 该生为疑病性神经症患者,经过6 次认知疗法和3 个月的操作性行为疗法等综合心理治疗,终于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疑病倾向和内感性不适基本消失,复查MMPI、SCL290 均恢复正常,现在已进入大学五年级的毕业实习。

参考文献:

1  沈渔沌主编, 精神病学, 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65

2  吴彩云,赵介城, 神经症患者MMPI 模式特点的研究,心理学报,1991 ,2 :256

3  鲁龙光著, 疏导心理疗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90

4  杨德森主编, 行为医学,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52

5  吕武平,金善国,唐晶,等, 心理门诊,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320

6  许又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第二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来访者基本情况:

女性,十七岁,高二,地震当晚住于学校宿舍中,家住南投,家人与房屋皆平安。个案自述一个月内常作恶梦,睡到半夜会突然惊醒,有时甚至会跳起来惊叫;看到媒体报导灾区/民之新闻常会不由自主的发抖、紧张,两手会紧握报纸,直到他人提醒才放松。个案另描述其于地震后出现类似幻念,对另一空间的人似有感应,有时甚至目睹出现在身旁,似有求助之意味。地震复课后,学校老师注意到个案的异常反应,并经由辅导教师给予辅导,情况舒缓许多,惟访谈时(地震后七个月)个案对自己的改变,另有不同的看法。

主诉与个人陈述:

个案父母感情不睦,五岁时父母离异,个案随母搬回南投。三岁时因弟弟的出生曾送往亲戚家寄养,甚受疼爱,惟搬回南投后却不见疼于母亲的家人,常拿个案出气,管教极为严格,自此个案出现「自闭」倾向;小学四年级曾连续被某长辈性侵害,直到上了国中才摆脱梦魇,惟个案因担心母亲的难为,一直未告诉任何人。国二时,依个案自述,自此,个性变得开朗,也学会与父、母沟通。个案父亲于其国中时,因不放心姊弟,又搬下来与母亲同住,惟仍争吵不断。

观察和他人反映:

从个案的前置生活经验来看,个案在上国中以前的生活似乎并不十分快乐,人际支持网络并不健全。

评估与诊断:

父母的离婚事件使得个案童年即蒙上一层阴影,个案喜欢父亲,却不知道也无能为力表达对父亲的关心,此举也因此导致娘家的亲戚对其不满而有所排斥,个案自小即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也不知如何与他人沟通。小学四年级起的性侵害事件让个案学会压抑,使得个案的情绪更为隐藏。幸好在国二时遇到一位好的老师予以开导和关心,使得个案有机会学会重新开启自己、与人沟通,这一部份对个案地震后的自我调适有极大的影响。综合言之,个案早期的负面生活事件(父母离婚、娘家亲戚排斥)和创伤经验(性侵害),使个案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健康人格发展的「保护因子」,但自国二后,由于受到导师----「重要他人」的协助,使个案在心里适应和人格发展上出现了转变。

咨询过程:

「老师觉得我很有才华,手也很巧,…后来都没有人这样说过我,你知道吗?」 

「我那时候真的很感动,老师又教我开放心,我的心被打开了,…所以,把我变成开朗的人是她(导师)」

「自从爸搬回家来住后,妈妈常在我面前说他的不是,但我不会告诉爸爸,因为我不想伤害爸爸的自尊心。」

「你(访谈者)知道吗,自从国二被班导师开导后,我学会了如何跟爸妈和朋友沟通,……我觉得人就应该互助、互相了解对方…。」

    从上述的个案谈话中发现,「重要他人」的出现是个案自我价值观和对人际互动出现转变的重要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个案「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建立自我价值感」、「协助个人与家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学习到开朗/幽默的生活态度( Konrad & Broson, 1997),「表达对他人的同理与关怀」、「清楚的自我认同」、「想要去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 Brooks, 1994)等。不过,尽管个案在接受导师开导后,自己觉得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人际互动上有很大的变化,但在表达上仍有些困难。

「我如果不高兴时,我会自己躲起来…。」

个案对自己似乎仍有缺乏自信与情绪不安全的感受,或许幼年生活经验的阴影使个案无法立即开展自己,这种情形在地震后开始有所转变。

个案在地震虽然出现了身心上的症状和情绪上的困扰,然尚不致构成PTSD的症状。个案之所以连续恶梦、对灾难事件(新闻)过于敏感而出现紧张、身体僵化、甚至出现幻觉或幻念的现象,极可能与童年的创伤经验、不被接纳的人际、较少的情绪关怀与支持有关。依个案的描述:

「…我就会觉得那些人(灾民)好可怜,他们亲人死了,在电视上我看到他们难过伤心的样子,我就会想到我自己小的时候…」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半夜大叫,是室友告诉我才知道的,…什么原因,我不知道,……,不过现在要我讲原因,我会想,…这会有关系吗?」

由上看来,被压抑的潜意识经验,亦即前置性的生活事件,与地震后的所见所闻产生了连结性的经验,促使个案在地震后的一个月内出现了情绪与身心上的反应。不过,相对的来看,国二以来陆续建构于个案身上的复原力却协助个案调适自我,并进一步与环境建立积极互动关系。

「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她们就是家里有伤害呀,我就找她们聊天,…有些人在哭时,我就想办法让她们笑,我会说:“是不是很久没看见我,想我”,同学往往会破涕为笑。」

「…地震后的感觉?会感同身受,好像跟他们在一起的感觉。」

「以前我在班上其实话不多,不过,我看到一些学妹很难过,我就会跟她们说:“好高兴看到妳了,我总算看到妳了…”,同学都说我地震后变了,…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应该关心她们…。」

「我的班级呀,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班级很亮,就是那种充满光辉的感觉,我现在是高二嘛,再一年就毕业了,所以就会珍惜这种关系。」

「我觉得九二一让我觉得人生无常,…以前班上有四个大姊,就是那种人啦,我都不理她们,不过九二一以后我觉得不需要这样,我就跟她们说话,她们也慢慢理我了…。」

「地震后的最大改变呀?…我觉得,…,应该是与我妈的关系,我觉得我应该孝顺她,我现在都把我打工的钱给她,…我以后赚钱也要这样。」

    就以上访谈的结果来看,地震前的个案前置生活经验可分为二个阶段,而以国中就学为分界。国中前的生活经验使个案充满了人际挫败、情绪的不安全、低自尊/负向的自我概念(McFarlane, 1988),这些现象使个案在人格发展上呈现自闭的行为,幸好重要他人的出现(导师),使个案在人格的建构上出现了正向的复原力,归纳言之,这些正向的复原力包括:

1、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2、能够关心他人,具有同理的能力。

3、能从正向、积极的角度看待过去的(人际)关系。

4、对自己的未来有方向感(个案提到希望将来大学主修美术)。

5、能疼惜自己和亲密的家人(父亲/母亲)。

6、能以幽默的方式面对生命中的负面事件。

7、从生命无常的感受中学会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态度。

评估咨询效果:

    个案在地震后虽出现短暂的情绪与行为异常,早期的负面生活经验,依个案之描述,虽有可能扮演某种程度的影响,然国中后个案所逐渐建构的复原力却在地震后的半年内,协助个案从内省的角度,外投射到她所处的环境,并促使个案与之产生种种的互动,个案经由这样的一个过程,终使她在地震后半年逐渐获得良好的心理复健功能。

 

第三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1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标题,摘要

【标题】一例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是报告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接待的一起大学生心理个案。咨询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针对一例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进行了咨询。通过咨询,帮助求助者樊某某逐步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和自我评价系统,建立合理的认知观念和有序的生活制度,提高自我平衡能力。经过近两个月的咨询和帮助,该求助者从精神状态、身体健康和社会活动功能等方面均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其心理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达到了咨询的效果。并在毕业离校前有了明确的择业去向。经过本案例咨询,证明合理情绪疗法以及行为疗法对樊某某进行咨询与治疗是有效的。

二、一般资料

    (一)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 樊某某,女,21岁,汉族,某高职院校大三学生。出生于农村家庭,父母中学文化,以务农为生,勤劳忠厚,养有三个子女。家庭条件在农村属中等,家人身体健康,家庭关系较为和谐。

    二.求助者生活状况

    求助者樊某某平时性格比较活泼,为人直率,善言辞,学习刻苦,爱看书阅报。学习成绩比较好。与宿舍和班里同学总体处的比较融洽。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秀,文笔较好。班主任、班干部和同学们对她评价较好。

    该求助者自实习回来,心情不太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生活提不起兴趣,精神疲惫并越来越感到害怕、紧张。白天犯困,晚上又睡不着,脑子里胡思乱想。近期生活方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改变。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

当事人注意力不集中,脑子胡思乱想。紧张、害怕,失眠两个多月,伴食欲不振。自我评价降低。

    个人陈诉:

“自实习回来,我心情就不太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生活提不起兴趣,精神疲惫并越来越感到害怕、紧张。白天犯困,晚上又睡不着,脑子里胡思乱想。尤其一个月前我在《华商报》上看到一则有关失眠引起神经衰弱,最后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报道,就联想到自己将来可能也会这样。马上就要毕业找工作了,我目前这个样子,怎么去找工作。有时整夜睁着眼睛望着天花板,当听到同伴的呼噜声,我心里又急又气。我很压抑,想大喊大哭一阵,但又害怕影响别人。我也多次向宿舍和班上同学说过自己的情况,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希望自己能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开始同学们都很关心我,理解我,开导鼓励我。但时间长了,我明显感觉到同学们开始对我冷漠、回避,甚至排斥、厌恶。我什么都不想做,上课也是应付,只要一坐在哪儿脑子里就想这些事。连饭也不好好吃,身体一天天消瘦、憔悴,自己本来就长的不好,现在这个摸样,我怎么去找工作。身边也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话了,想回家又害怕父母责怪,父母要是看到我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一定很伤心,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现在是无处诉说,无处可去,真是苦闷死了。我憋的实在不行了,上次交作业时,就想说给老师,想让老师帮帮我”。

四、既往史

该求助者没有既往躯体疾病,上高中时曾因失眠到医院就诊过,医生说有神经衰弱的症状,服用过改善睡眠的药。

五、个人成长史

该求助者在三子女中排行最小,父母、哥姐,尤其是母亲对她疼爱有加。自幼身体单薄柔弱,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她关爱有加。虽然出生于农村,但从小到大父母从不让她干家务和农活,父母和两个姐姐都很照顾她,她也聪明伶俐,懂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家里希望她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成长过程中总体上较为顺利。

但是,由于当年高考紧张,发挥失利,没有考上如意的大学,无奈之下就上了高职院校,与考上重点大学的高中同学相比,觉得很失落,很没有面子。

在毕业实习期间感受到实习单位某些人对自己的不屑与冷漠,听到别人对自己的长相产生非议,说她这长相将来哪个单位能要,将来对象也难找。

    六、咨询师和他人观察(或观察和收集到的资料)

本案例是报告人于20##年4月通过教学所接到的一个案例。首次约谈,求助者樊某某独自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该女生个矮,长相确属一般。身体单薄消瘦,面容憔悴。初见老师稍显紧张,有些拘谨,但坐下谈话时身体一直前倾,态度恳切,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语速稍快,话多,表达急切。话题主要围绕“睡不着觉,自己得了神经衰弱,害怕再得精神分裂症,要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咋办”等内容,急于倾诉、急于求助的欲望很强烈。

从第一次谈话了解到:求助者失眠达两个多月,主要从毕业实习开始到现在。在这之前,也曾偶尔失眠过。该求助者出生于农村家庭,父母勤劳忠厚,中学文化,以务农为生,养有三个子女。家庭条件在农村属中等水平,家人身体健康,家庭关系较为和谐。该求助者在三子女中排最小,自幼身体单薄柔弱,父母、哥姐,尤其是母亲对她关爱有加。虽然出生于农村,但从小到大父母从不让她干家务和农活,父母和哥姐都很照顾她。父母说她太柔弱了,生活在农村干不了农活,可能婆家也不好找,出去打工也不放心,希望她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她也聪明好学,懂事伶俐,上学成绩一直不错。但是,由于当年高考紧张,发挥失利,没有考上如意的大学,无奈之下就上了高职院校,与考上重点大学的高中同学相比,觉得很失落,很没有面子。

进入学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心态逐渐稳定下来,觉得只要不断努力,刻苦学习,以实力来证明高职院校学生并不比其他院校差。因此,三年来,樊某某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她的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秀,文笔较好,特别表现在自由发挥的作业上,如小论文。从班主任、班干部和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她平时性格比较活泼,为人率真,善言辞,学习刻苦,爱看书阅报。与宿舍和班里同学总体处的比较融洽。但随着她精神状态的变化,同学们对她的评价也发生了改变。  

但是自实习回来,同学们都觉得樊某某显得有些孤僻、神经过敏、唠叨。特别是看了某报刊上登载的一篇有关失眠、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的宣传资料(实际就是某药厂为推销自己的某一种安神补脑药而做的广告宣传,其中夸大渲染失眠的危害后果)后,就整天胡思乱想、愣神发呆,见人就说自己得了不好的疾病。

经过进一步谈话了解到她精神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她在实习期间,尽管自己很努力,对待实习单位领导交办的任务都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也得到实习老师的肯定和好评。但是,自己从某些方面也明显地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不屑与冷漠,特别是听到别人的议论,说她这长相将来哪个单位能要,将来对象也难找。整个实习期间,白天应付工作,强打精神,晚上就想起别人的议论,睡觉不塌实,时睡时醒。她说回想起来,大学三年里,宿舍及班里好多女生,都谈过恋爱,有的已经找到了理想中的恋人,而自己从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哪个男生钟情于自己,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因为自己长的不好,外在条件太差了,由此想到自己将来的恋爱婚姻就成问题。马上要毕业了,自己是这个样子,社会又很复杂,家里又没有什么社会背景,自己真没有多少把握去面对社会,心里真是没有底。返校回来以后,又听到有些同学的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去向和安排,而自己还没有着落。一想到这些,就更加着急,害怕紧张,无法入睡,长时间失眠,很痛苦。而某报刊上对神经衰弱的夸大宣传,加之自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更加重了她的紧张、焦虑。

七、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樊某某,21岁,女性,未婚。从小身体单薄,饭量少,有点挑食;睡觉不太塌实,体质弱,身体健康状况受家人关注。曾因失眠就诊,吃过改善睡眠的药品。个人身体外在长相一般,对此比较敏感。

(二)社会原因

1、高考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很丢面子,上了高职院校后感到很失落。特别是来到大城市的大学校园,强中自有强中手,到处都是俊男靓女,相比之下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外在长相条件差别很大。认为就是自己学习再好,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关注。

2、自幼身体柔弱,聪明懂事,学习好,倍受家人呵护,对家人很依赖。家人的过分关心和评价,使该生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体和长相比较敏感。尤其是母亲总说“你体弱瘦小,如果考不上大学,在农村连婆家都不好找”这样的话,对该生的自我长相评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小就认为自己长的不好,对别人的评价很在意。在这种认知框架下,很容易产生个人长相决定一切的错误认知,并泛化到人际交往、恋爱婚姻、求职择业及发展前途等方面。

3、在实习期间,又遇到别人对自己不好的态度和议论,进一步强化了“自己长的不好,长的不好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对象”的观念。面临毕业,当听到其他同学已联系好了工作后,心里则更加着急,接连失眠。

4、报纸上偏颇的信息报道又直接诱发了她脆弱敏感的神经,使她本来苦闷烦恼的心里“雪上加霜”。在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又转向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由自己的失眠联想到神经衰弱,再联想到精神分裂症。心理和生理的问题犹如两条绳索在不断地缠绕着她,而且越来越紧,使她挣脱不开。神经衰弱症状仅仅是表层现象,失眠和神经衰弱,都是由严重心理问题引发而导致了目前不良的精神状况。

5、缺乏善于使用社会支持系统的意识和经验。平时不注意建立自己有效而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不能解决时,又不想给家人诉说,给同学说又得不到正确有效的指导。

(三)心理学原因:

1、存在认知错误: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很丢面子;没有谈恋爱,没有男同学喜欢自己,就是因为自己长相不好,经济条件差;长相不好,就找不到好工作,恋爱婚姻也不会有好结果;失眠就导致神经衰弱,得了神经衰弱最终就会得精神分裂症。

2、情绪方面:神经活动不平衡、感受性高、内心体验敏感深刻、心境波动大、应对刺激的能力弱,容易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

3、行为模式方面:行为的自主性差,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在紧急、关键的事情面前,缺乏应对的经验和技巧,如在高考和毕业之时。虽然也有向别人求助的意识和主动,但方法欠缺,遭到别人的排斥和讨厌。自我控制能力弱,有回避行为,如不想参与集体活动,想换环境回家等。

4、个性方面:自卑心理严重,依赖性强,固执,自我中心,自怜自悯。追求完美,自我期望值高。认识狭窄,自我评价不完整,不能正视现实,自我悦纳不够。

    八、评估与诊断

(一)对该案例的心理状态评估

1.精神状态:(1)注意力不集中;(2)记忆力下降;(3)自控能力差;(4)精神易兴奋,胡思乱想;(5)紧张,害怕。

2.生理状态:头部昏沉、疲劳、食欲下降、肠胃不适、面容憔悴。

3.社会功能状况:(1)学习效率低;(2)社会交往减少,不想参加集体活动和外界活动。

(二)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和诊断结果

1.主要症状:精神易兴奋、易疲劳、烦恼、易激惹、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回避和泛化行为、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消化功能减退。

2.诊断结果:严重心理问题并伴有疑似神经症(如神经衰弱)。

(三)对该案例的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即有无自知力,有无主动就医行为,是否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异常症状等,判断是否为精神病。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表现出的症状,内心痛苦的程度,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情况,有无泛化和回避以及病程,判断是否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样心理问题。该求助者紧张、害怕、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为三个多月,已经出现泛化及回避,已经影响了社会功能,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而属于严重心理问题。

3、根据“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条件:

第一,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该求助者正是因为在实习中因自己的外在条件而受到别人的冷遇和负面评价,使她本来自卑的心理更加敏感而强烈。由此而泛化到自己的恋爱婚姻及今后的择业,而这个现实刺激又发生在毕业前夕,为她本来就焦急的心情而予以重重的一击,使他产生明显而强烈的焦虑、害怕、紧张,造成严重的失眠。

第二,从产生痛苦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该求助者从实习开始到返校上课,其痛苦、焦虑、担心害怕而导致的失眠已达两个多月;

第三,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该学生长时间失眠的情况下,无意间看到报纸上关于失眠、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的报道,这一诱因更加刺激了她敏感脆弱的神经,使她的害怕紧张加重,在最近的一个月一直处于惊恐之中,有时想大喊大哭一阵。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不想交往,也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说,脑子里想的就是报纸上的事,已严重影响到她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

第四,“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该求助者从小到大一直受到家人的全面照顾与呵护,自理和自立能力较差,加之身体弱小,在人格上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综合以上几点,该求助者属于“严重的心理问题”。

4、根据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特点,该求助者以脑和躯体功能下降为主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精神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生活学习效率低;

(2)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

(3)对声、光、噪音敏感,晚上睡觉对日光灯、开或关门声及别人的活动、呼噜声都很在意;

(4)易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感到痛苦,并常常向别人倾诉,寻求帮助;自己控制不了或摆脱不了;

(5)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头部不适;

(6)个别内脏功能不适,如消化不好。

根据以上症状表现,该求助者具有神经衰弱的症状。

(四)对该案例的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精神分裂症早期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常常伴有思维障碍和人格改变,如孤僻、淡漠、行为怪异、幻觉、妄想等,无自知力和求医愿望,本案例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分裂症。

2.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虽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本案例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的焦虑为原发症状,本案例的焦虑为继发症状,且以精神易兴奋、易疲劳为特征,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九、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的制定

1、改变该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和自我评价系统。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系统,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2、改变该求助者烦恼、易激惹的情绪,提高自我平衡能力。

3、帮助该求助者正确认识和科学了解失眠、神经衰弱和神经分裂症的具体知识,消除精神紧张,消除对这些病症的误解和害怕。

4、改变该求助者的社会交往状况,帮助她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5、帮助该求助者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改变她的生活现状,加强运动,增加营养,恢复体力,使她的生活紧张有序,改善睡眠。争取在毕业前,从生理、心理到整个精神面貌都有明显的改观。

6、运用有关心理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技能,具体采用谈话法、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通过布置家庭作业、教学活动和环境调适等手段实现以上各个目标。

    十、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本人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到求助者的求助信息后,一周内约她谈话2次,每次谈话时间在1小时。主要是倾听,让求助者尽情诉说。目的是建立咨询关系,收集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和方案。

第二阶段:(1)安排3次谈话,每次谈话1小时。主要通过前两次的谈话所了解到的信息,如:何时失眠、因何失眠、如何评价自己和别人、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对失眠、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的了解程度、个人的成长经历、家里情况、学习和交往情况、个人婚恋观等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核心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情绪或行为。(2)布置家庭作业:写出自己的优点和上大学以来的收获;制定一日生活制度,详细记录每天的一切活动,并写出每天的感受和体会。(3)组织教学活动:上课对该学生加以关注多提问;专题演讲,让该生参加,全班鼓励,说出她的优点。(4)对她的服饰和发型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穿着打扮上比以前有所改观。(5)与她的班主任、系领导协调,允许她回家进行短时间的生活、身心调理。(6)侧面动员该学生的宿舍同学和班干部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想办法一起帮助她。

第三阶段:检查每一阶段的作业,询问咨询效果,并帮助她做求职准备。

    十一、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自前两次谈话后,有了倾诉的地方,心情就开始好一些。后来再通过多次谈话和分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看法,找出了失眠的根源。也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优点和长处。现在情绪稳定多了,饭量增加了,也想活动了,并有信心去面对毕业、面对社会。

(二)本报告人的评估:

通过与求助者5—6次的友好谈话,借助于家庭作业、教学活动等一系列辅助手段,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求助者从精神状态、生理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认知观念发生了转变,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情绪稳定了,活动增加了,面容红润了。双方也建立了很好的师生朋友关系。从求助者的整体咨询效果看,拟订的咨询目标和方案,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基本可行的。

十二、参考文献

许又新著。《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郭念锋著。《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马建青著。《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诊断》,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韦有华编著。《人格心理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汪道之编著。〈心理医生〉,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