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课程的改革总结

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材料学, 建筑识图, 3D MAX软件应用, 家居空间。手绘方案,施工工艺与做法。

在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高职)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美观地绘制施工图、效果图;能熟练地运用CAD、Photoshop、3D MAX等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有机地融合材料与工艺方面的知识完成建筑装饰施工的基本环节及项目。同时,本专业的学生还具备了必备的理论知识:懂得建筑装饰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并具备对中、小型项目的独立方案设计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等。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符合本专业和本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在此过程中,本专业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训场(室)、校外实习基地的基本建设管理等。

宏观地说,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或知识点可分为两种类别:科学类与艺术类。艺术类的知识点应建立在必要的美术基础及美术修养上,而对入学学生情况的调查表明:有美术基础或认识的学生占生源的100%。也就是说,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的任务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使美术基础能力不强的教育对象,能够在特定的时期内掌握必要的艺术方面的知识点,并具备较好的艺术表达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本专业努力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以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基本出发点,形成了有专业特色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具体如下:

一、广泛展开真题真做的教学方式

所谓真题真做就是结合具体的实例,要求学生动手作设计。真题真做应把握几个重要环节:提供设计任务书;加强指导教师的辅导力度;进行认真的作业评讲工作;以评奖颁发证书的方式对每次真题真做的习作进行总结与必要的鼓励。例如:学生进行“校区规划设计竞赛”作业时,广大学生投入了较大的工作热情,积极地收集资料,相互交流。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其设计构思及表达表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本专业把真题真做的教学方式纳为重要的教改内容之一,该方式对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技能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与优点:

1.能有效地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在真题真做的良性竞争氛围下,学生充分调动潜力,采用不同的形式把知识点纵向贯通起来,在知识的融会贯通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真题真做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把本专业学生培养成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行目标作品教学法

所谓目标作品教学法,就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的阶段及特定的时间内,拿出符合特定要求的作品来。以学生作品来衡量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水平;同时,以学生作品对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本专业对六门主干课程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目标作品”管理办法,并且把“目标作品”与学院每年“作业展览”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张旗鼓地组织好学生作品展,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把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及不同水平的作品拿出来参展,使学生在纵、横两个方向上进行类比与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基础及表现能力。

同时,本专业把学生“目标作品”的质和量作为教师业绩评定的重要指标,以此作为教学评优的主要参考因素,调动了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教师参与教学方法研究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探索起到了良性促进作用。

三、结合专业及行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方式,广泛地开展社会市场需求调查,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学生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并对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更新。

1.本专业在“材料学, 建筑识图,3D MAX软件应用, 家居空间。手绘方

案,施工工艺与做法。”等主干课程上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调整,在把握课程教学大纲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勇于创新教学知识点,摒弃旧的已老化的教学内容,使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能够保持一定的前瞻性,符合专业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

2.根据本专业强调形象思维及视觉效果的特点,提倡专业教师使用实物投影等电教手段,直观地为学生提供色彩、质感、造型等视觉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模仿能力与创新意识。

3.把组织学生参观、写生等方式作为教学形式的重要补充。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美术基础上、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上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06环艺(1)学生在暑期写生活动中大大地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原来美术基础能力不足的情形下逐步发展成为该班表现技法突出的学生。由此可见,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手段,从临摹、写生到创作的基本环节得到充分的解决,能够培养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优秀人才。

四、因材施教

本专业把美术基础或者美术能力作为评判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结构的重要评价标准。根据教学计划的课程运行,到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末,本专业对学生的美术能力做出综合的评判,一般呈现出两种分布状态:具备一定的美术能力符合专业基础能力要求的学生占70%,由于多种原因在专业基础能力上欠缺的学生约占30%。本专业鼓励前70%的学生完全表现出绘图能力,积极展示表现技法,对形成良好的学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30%的学生,鼓励学生通过现有的科技手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及三维设计软件3DMAX的熟练运用,争取在较大程度上弥补美术能力的不足。同时,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行业里的逐步推广,该类学生的能力结构是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

五、以多媒体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改革了下几点:

1. 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 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和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 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总之,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效果图表现能力、制图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还应具备必要的艺术修养及建筑装饰专业的理论知识。学生上岗后,主要从事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技术工作,需具备中、小型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能力,尤其要具备熟练的技术转换能力——将设计构思转换成各类图纸、图片的能力。故对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明确地称其为建筑装饰辅助设计技术人员。为此,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改善与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及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按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特色实施教学工作,不断更新与完善校内实训场(室)的建设工作,建立一支专业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争取为建筑装饰行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

 

第二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字: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者从高等职业专科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入手,提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成果,对高职高专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知识如何传授?专业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何调动?是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解决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设计一堂课需要广博的知识,大量的素材,投入巨大的精力,方能设计好一堂课,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学生在上课时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知识的总结和接受者、能力锻炼和提升者。

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一般包括专业内容掌握熟练,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语言流利且富有感染力,逻辑思维流畅,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精讲多练。教学符合计划进度,教学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管理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等等。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评价方式不合理,二是评价内容不合理。所有的项目考察的都是教师,上课的质量似乎只与教师“讲”得好坏有关。其实课程的效果首先要看学生,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才是好课。教师讲得好,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用传统标准衡量,教师讲得可以,但

教学效果一塌糊涂,仅以教师讲课的水平来评价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是不完整的。高分低能,是知识型传授的结果。

课程评价新标准,要看学生学的好不好。课程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不是看老师“表演”,而是自己动手动脑操练。职业教育课程应当突出“能力目标”。以往的教学都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的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他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但不等同,而且有一道深沟,这道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因为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在高职院校我们首先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体系。过去教师平时上课,备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如何积累知识上,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没有考虑过“能力训练”的问题。就连课上的问答练习也是为了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而设定。那么实验是不是在训练能力呢?也不是。实验的目的多半都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几乎没有为培训能力而设的实验课。所以,课程的能力目标问题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用什么训练?用做事来训练,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做什么事?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最好直接解决未来职业岗位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职业岗位,知道岗位上的问题、项目、任务。教师在课上,要带领学生去完

成任务,而不是仅仅讲授一本书。一门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必定有明确的任务。学生兴高采烈的跟随教师完成这些任务,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产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

课程评价新标准的三个原则就是:一、能力目标;二、任务训练;

三、学生主体。而我们执行的往往是相反的原则:一、知识目标;二、问答习题;三、教师主体。课程评价标准是新旧课程教学的重要分水岭。在三个原则基础上,加上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

高职学生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个要求把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区别开来。“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个要求,就把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区别开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