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文明行为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文明行为是大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部分学生社会公德水准低下,文明意识薄弱,校园内存在着种种与大学生形象极不相称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应正视学生的不文明行 为,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剖析学生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探讨加强农村学校 基础文明教育的对策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

一.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现象

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当前,学校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 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上网不文明,在网上说脏话,乱发电子邮件;在校园内抽烟;破坏宿舍公物……

二.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出现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很多,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生生源素质偏低,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学校有10%的学生来自外地,有 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导致道德普遍滑坡现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外地借读生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内容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导致学生文明意识的下降。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受到经济体制改革中遗留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通使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都会给学校带来影响,特别是一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严重腐蚀学生的灵魂,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

3.意识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措施不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加上教育方式单一呆板,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空洞教学,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只是讲讲而已

4.学生对提高文明素质的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成绩,其它都是次要的,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都是些小事、琐事,无碍大局。其实这些“小事”确实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5 .学生的认知与行为、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从现实情况看,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同其基础文明修养的程度不成正比,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之间、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反差。

6 .学生对文明与否的判别标尺失准。部分学生盲目地追求“自我”,错误地把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当成了“有个性”、 “有性格”、“潇洒”,如有的学生认为散散漫漫、不修边幅、浓装艳抹、奇装异服等是追求个性发展,是一种新潮,甚至认为是“有品位”;有的学生认为几个要好的聚在一起时,脏话连篇,才显得“哥儿们”,才有兄弟情,才够人情味 。殊不知这些都不是高尚文明的行为习惯。

矫正学生不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1.加大高雅文化进校园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

校园环境是中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活动起着规范、引导、示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文化文化景点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的文化景点的建设,并对文化景点的内涵进行宣传,让学

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要加大高雅文化进校园的力度,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以诚信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报告会、学术讲座、大讲堂、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高雅音乐欣赏等为主要形式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追踪和引导校园热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促使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意志与情感等方面受到感染。 2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

以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阅报栏、报刊、学生文学社刊等舆论阵地为依 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等 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勤奋学习,文明修身,并通过总结校园内的典型事例和各种争创活动,如在学生当中开展每月班级之星的评选、优秀学风班的评选、优秀学生的评选、优秀学风班宣讲会等活动,宣传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崇尚文明、追求进步 、争当先进。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的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发挥的作用。首先,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改变学生“背多分”的思想。把理论教学与是实践教学相结合,把中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与社会的实际、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鼓励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再次,开设基础文明课程,如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就业指导教学、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文明礼仪等课程。

4.加强教育管理,狠抓落实,培养学校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1)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校纪校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是前提,管理是关键,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

学校必须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制定和完善本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学生班风、学风建设等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在校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懂得作为一名中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他们行动有规矩、办事有准则,做到知之而行之,并将学生掌握和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考核的内容。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成立文明督导检查小组,深入学生生活区、教室进行检查,把学生的文明行为纳入学生考核和各班工作评比的考核体系中,促使大家都重视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

(2)发挥学生“三自”作用,突出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文明行为教育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以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如礼貌习惯、守纪习惯、卫生习惯等。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学生会、食堂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学生文明

督导检查小组、班委等学生组织的作用,通过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文明评比活动、监督检查活动、学生文明工程教育等,在学生群体中倡导自律自爱的同时,能使学生自觉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5.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全面的人才,而在培养人的过 程中往往培养者对被培养者的影响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教职工的表率作用。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甚至衣着、交往、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位教职员工,包括专任教师、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甚至是学校饭堂的员工都应该自觉担任起育人的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以优良的工作态度、优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优雅的个人行为、言行举止来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对学生的教育作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责任。

 

第二篇:大学生逃课行为之我见

大学生逃课行为之我见

[摘 要]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存在于各高校中,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如何才能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本文将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现状出发,探究大学生逃课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而阐述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对策,以期能对高校整顿学生逃课问题有所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原因对策

课堂教学活动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授课方式。然而与高校本应有的浓郁学习氛围不相协调的是普遍存在于各高校中的逃课现象。而研究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逃课行为并未持反对意见,何以会出现如此情况?本文将从学校、教师、社会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深层次成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一、目前大学生逃课现状和特点分析

现在大学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新大学三门必修课:谈恋爱,逃课,重修。”逃课成了大学里一个普遍现象,并且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根据切身感触和有关调查报告的阅读不难发现,大学校园中的逃课行为呈现如下特点。

(一)逃课行为的普遍存在性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逃课行为存在于各高校中,不管是成绩好坏的同学均有过逃课历史,而其中有过逃课行为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经常逃课的学生亦不在少数。由此可见,逃课行为具有普遍性,是一个需要全体学生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逃课行为具有选择性

大学校园流行着“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说法,从中体现了学生在选择逃课的科目上,一般遵循着重要的课尽量上,无关紧要的课挑着上的原则。而调查亦显示,公共课、选修课的逃课率要远远高于专业课。

(三)隐性逃课要严重于显性逃课

逃课分为两种,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指直接不去上课,未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而隐性逃课则指学生出席教学活动,但具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味,未将心思用在课堂听讲上,因此隐性逃课因其隐蔽性不易被发现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四)逃课行为因专业、年级、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有关调查显示,逃课行为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性,通常情况下,偏文科性质的专业学生的逃课率要高于理工科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逃课率要高于低年级的学生,男生逃课率要高于女生,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缘由的。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相关原因分析

有人估计,一个本科生一年要花费大约1.6万元,逃一节课的最低成本是12.35元。而面对这样的数据,有指责学生的声音,同时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论调“逃课成本不能只算给学生听”[1]。由此,在对大学生逃课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上,我们不光要从学生自身入手,更应综合学校、教师、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探讨。

(一)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逃课行为的主体,其逃课动机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主要情况。

1.态度不端正

有些大学生经过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缺乏老师和家长的双重监督,加上自己的自律性比较差,容易自我放松,对学习持不积极态度,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态,而缺少奋斗目标,形成了习惯性逃课。

2.对专业无兴趣

绝大部分大学实行的是高考填报志愿,录取后一锤定音,以后基本没法调换专业。而大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选专业并未有充分的了解。待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期望值有所差距而产生失落心理,其中有的同学选择辅修其它专业,若在辅修专业与所学专业课程发生冲突时,会自主选择前者,另一部分同学因对所学专业不敢兴趣而学习消极,无心上课。

3.参加课外活动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地方。其中不乏有一些学生热衷于加入各类社团,参加各种活动,而有些学生则选择了兼职,他们的出发点不外乎锻炼自己的能力,或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或者在学习上有挫败感,想通过其它方面寻找成就感。但凡事有度,有些学生在课程学习与课外活动发生冲突时本末倒置,选择逃课,将学习当做了副业。

4.考研、找工作、考证

进入大三大四的学生,有的为准备考研而奋斗,有的为参加各种面试,招聘会而奔波,导致他们在能不去上的课上都选择逃课,其中有些甚至之会在考试前出现一次,考后又不见踪影。而有些同学为了给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忙于考证而将逃课。

5.自学

不难发现,有些高校存在着,教室人数少图书馆却爆满的情况,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学或者因为老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宁愿自己自学来掌握知识,或者认为所开课程脱离实际生产,学了用处不大,而选择利用课堂时间在其它知识上对自己进行充电。

(二)学校方面

1.高校扩招的影响

自20xx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在国民整体素质提升的同时,也使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统一教学,需要有更有利的措施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高校人数的增多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软件利用存在压力,很多课程因为资源限制而未能按要求开展,这也间接增长了学生在该课程上的逃课现象[2]。

2.教学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是导致学生逃课的又一原因,主要表现在专业设

置不合理,很多专业在设置时缺乏足够的考虑,专业课在设置上也未能紧密联系当前时代发展,未能及时更新培养目标和有关内容,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偏离实际生产。另一方面,学校在有些课时安排上也不够合理,可能简单课程安排课时多让学生学而无味而逃课,或是课程太难而课时少听之有困难而逃课。另一方面,学校在对学生考勤制度,综合评价制度上缺乏合理性,未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又一诱因。

3.考试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大学的考试制度,有人戏称为通过性考试,即老师想着出怎么的试卷让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考试,还要有所谓的正态分布函数。很多老师在考试前会给学生化所谓的“重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平时的逃课行为,他们认为只要最后几节课去听一下,按“重点”复习,可以轻松通过。

(三)教师方面

1.教师个体差异性

由于老师的个体差异,有些老师的教学形式呆板,讲课内容缺乏吸引力,很多学生会不自觉地选择逃课。尤其在缺乏互动,只由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读,学生在课上各谋其事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严重打折。更有老师缺乏责任心,对学生逃课行为放任不管,导致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化。

2.统一教学存在矛盾性

由于高校扩招学生素质容易参差不齐,教师在课程教学难易选择上存在两难性,若采用简单式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容易失去兴致,若符合基础较好学生的口味,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又会面临挑战。所以,如果教师没处理好这两者关系,不仅不能使教学效果最佳化,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逃课行为。

3.精力所限

由于大学不光是教学场所,也是科研场所,有些老师身兼数职,既是老师,也是科研工作者,更是商业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容易出现有的老师投入教学中的精力有限,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逃课现象出现。

(四)社会方面

大学校园身处于社会之中,社会的丰富多彩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而社会上浮躁、功利等不正风气又容易影响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

们,有些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不能将心思用在学习上,直接导致逃课现象的发生。

三、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恰当处理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差异性,使自己在没有家长,老师的严厉管制下仍然具有良好的自制力,进行合适的大学生活规划,适时调整,以至于不因周边纷繁复杂的诱惑而使自己迷失自我,失去奋斗目标。

(二)加强对学生就业观、考研观、考证观的教育

针对很大比例的学生因为找工作,准备考研,积极备战考证而不去上课的现象,学校因尝试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考勤制度约束学生一定要出席。学校应在学生入学时就注意适时引导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要因为找工作,考研或是考证而忽视了上课学习,正确处理好工作、考研、考证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三)深化教学设置,完善高校考试制度

高校应深化教学设置,在课时安排,专业设置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在专业结构,培养目标上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其与当前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在高校的考试制度上,应充分发挥考试的考察性,完善考试制度,让学生真正感到听课有所用,学习有所用。

(四)深化教学管理体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体制普遍存在着“严进宽出”的特点,一次保证本校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进入大学相当于进入了保险箱,轻轻松松就可以拿到学士文凭,因而学习压力不大,缺少动力。对此,学校应深化教学管理体制,对学生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刺激学生的危机感,使其形成拿文凭需要踏踏实实学习的认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前提下,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投资,扩建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使学生学无所限。同时,学校应适时利用资金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时予以保证。要注意在平时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素质,不光是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还包括教师的德育素质。另外,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刺激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化。

四、小结

大学生逃课行为并非“不治之症”,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学生、学校、教师、社会多方面进行努力,多管齐下,加强教、学、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相信大学生逃课问题会得以有效地解决,高校教学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君波.“逃课成本”不能只算给学生听[N]. 三秦都市报,20xx-4-1.

[2]赵永厚.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xx(10):14-16.

[3]曲北北.探析大学生逃课原因与对策[J].成才之路,20xx(16):5-6.

 

第三篇:中学生说明文阅读知识

中学生说明文阅读知识 一、说明文及文体特点

(一)说明文是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二)文体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知识性,即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 。

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通过准确的定义、恰当的论断、合理的区分、明确的解说,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

第三个特点是说明性,即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事相懂物理,给人以知,教人以用。

二、说明文的分类

(一)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性说明文(例:《故宫博物院》); 事理性说明文(例:《大自然的语言》) (二)按写作笔调分:

一般性说明文(例:《生物入侵者》); 文艺性说明文(例:《说“屏”》) 注意问题:

一般来说,考试多从“按说明对象”角度来考察分类。写作笔调的问题往往是通过考察品味语言来进行。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什么是事物特征

抓事物特征时,要学会从说明对象(事物或事理)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进行概括。

(二)如何抓事物的特征

(1)抓出文章紧紧围绕展开说明的中心句(开头、结尾、题目)。

例:《故宫博物院》中心句是课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2)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的方法。

例:《生物入侵者》可抓住生物入侵者的定义、危害(经济上、物种多样性)、成因、控制等方面进行总结。

四、归纳说明文(或段)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从哪几方面说明的?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一)理清层次的一般方法:“各个击破”、“合并同类项”。

所谓“各个击破”,就是先吃透每一层、每一段的内容。 所谓“合并同类项”,就是把意义上有联系的小层、小段合并为大层、大段,进而把文章分成部分。

注意: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抓住表示说明内容转换的关键句子(词语),它们往往对理清文章思路有暗示、启发作用。

(二)分层运用的具体方法 1、根据说明对象的变换分层。

具体做法是:从读第一句开始就要问自己,这句说的是什么,而后看这个意思到何处截止,意思转换处往往是两层之间的断点。

2、根据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分层。

客观事物总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很自然地会反映到说明这一事物的文章中来。有意识地发现各种规律,有助于我们分层。 3、借助关联词分层。

关联词“还”、“也”、“同时”等有区分层次的作用,抓住了它们,层次关系就一目了然。 4、借一定的句式分层。

运用分类说明方法的说明文,往往能用上这种方法。 注意:在实际分层时还要注意层次划分的标准问题,不能把大层和小层并列,有的小层可以适当合并,合并为大层,跟其余的层次并列,当然合并层次要恰当,过和不及都不可取。 (三)归纳层意的方法 1、寻找中心句:

中心句就是在一个段落中概括力最强,处于“统帅”位置的句子。把握住它就把握住了整段的段意。

第一、段首概括中心句。 第二、段末小结中心句。

第三、在通观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以确定中心句。有的文段确定中心句时,一方面要看文段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参照前后文来确定。

第四,有时中心句并非一句,需要自行合并。 2、需自己归纳:

第一、在弄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概括。 第二、借助有序或相关词语的提示概括。

五、说明内容的详略、先后

内容为说明目的服务,支撑主旨。最能突出说明目的的内容详写,反之略写。

针对读者理解、针对内容的难易安排先后、详略。 针对事物或事理自身的逻辑安排先后。 针对内容价值的大小安排先后、详略。

注意:在阅读中碰上此类问题,可以顺着这些原则思考。

六、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与分寸感;生动性。 (一).语言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

语言的准确性可以从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判断的准确等方面加以考虑。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词语基本意思。第二步:说

出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第三步:写出体现的语言特点。 (二)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生动性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摹状)、炼字、形容词与动词的效果(层次清楚、生动风趣、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增强气势等)等方面考虑。

(三)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之比较

(1)平实说明: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平实说明的文字,客观、准确、简洁凝练,不带感情色彩。

如《中国石拱桥》对赵州桥的特点描述。

(2)生动说明:生动说明的文字,在客观说明之外,还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增强了可读性。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比喻写法、拟人写法、引用神话故事传说等)

如《中国石拱桥》:“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一段用生动的语言将石拱桥的石刻狮子写得形象逼真。

注意:两种语言风格并非水火不容,往往一篇说明文两种语言兼用,只不过往往以其中的一种为主。

七、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文常常采用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

如:朝代、数字等。《中国石拱桥》中的几个例子。 (2)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

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说明事物、事理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中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总到分、由抽象到具体等。不要放过表明说明顺序的词语:首先、其次、接着、最后、最主要的、总之、由此可见、由此往东等。

如:《大自然的语言》、《生物入侵者》、《恐龙无处不在》。

八、说明方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

标志:?是?。这就是??。叫??。

2.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有助于说明同类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标志: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作比较。把彼此有一定联系两个以上事物或它们的某些特点放在一起加以考察、研究,确定它们的异同,有助于读者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了解。

标志:?和?两种东西比。

4.列数字。用数字来说明事物和事理,容易使人获得具体的印象,让读者一目了然。

标志:数词,概数、确数

5.打比方。取其相似点来作比,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读者更易于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标志:像、是、当作。也就是使用比喻这种修辞进行说明,只不过在说明方法下,必须称为“打比方”。 6.举例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某个特征,能增强说明力,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

标志: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 7.摹状貌。通过具体描写,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8.作引用。引用资料说明事物特征。

标志:引用,标记是引号。

9.列图表。就是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增强直观性。 注意:

1.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述,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相混淆,表述要规范。列数字、举例子,书写时“列”“例”要分开。

2.从所给句子中判断使用的说明方法,要找完整。举例子中包含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时,注意排列顺序。作比较与举例子要注意区别,看所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什么。比较重在“比”。

九、说明文中关键性词语、句子理解

1.说明文中的代词“其、他们、如此、这样”等指代的具体内容。

代词所代的内容往往在代词之前的语段中找,应找出所代内容为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话,或一个语段。 2.揣摩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揣摩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可从准确表意、深层意义、增添情趣、引起联想、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等方面考虑。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词义,对一般含义作恰当引申、或把一般含义具体化。理解关键性语句,可以从关键词语本身入手,也可以通过对语句结构进行分析,或联系语句的上下文进行揣摩。

十、探究创新题

结合文章,体现科学方法,反映科学精神。

答题步骤:

1、明确对象特点。

2、看文中例子,寻点启发。

3、联系生活,想不方便之处或理想化的东西。 4、设计合理,表述准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