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望月》

24望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并随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听写第二自然段,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4、引导学生搜集、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理解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准备:月下江景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月亮是美丽的,美丽的月亮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们笔下生辉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散文《望月》,共同感受他笔下那美丽的月色。

2、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出示课题 24 望月(齐读课题)

二、感知大意

1、请大家打开课本,朗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思考:文中是说谁在望月?他们望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提示:文中的省略号

2、交流讨论:

(1)文中是说谁在望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相机解释:小外甥 (板书: “我” 小外甥)

提问: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同学们初读课文,读懂的真多,大家有没有把生字词读准、课文读通呢? (出示生字词) 镀金 比喻 船舱 外甥 峨嵋 瞳仁

①一生领读,其余跟读,及时纠正、鼓励。

②文中哪些句子、段落你觉得较难读,提出来大家一起练练。

3、总结:初读课文,同学们真认真,但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还要对其中的内容细细地体会。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喻月?

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节 ):写“我”在甲板上见到的月夜美景。

第二段(3—20 节):写小外甥和“我”的愉快交谈。

第三段(第21节):写“我”凝视月亮消失的地方,展开了幻想,留下美好的回味。

四、学习第一段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作者眼中的月亮。

1、师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地听,仔细想想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画画出来?

3、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

景物:月光 江面 芦荡 树林 山峰

江面??光斑在跳动

芦荡 树林 山峰??镀上花边

4、学生当场打开画笔进行绘画,其他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

5、播放第一段录音(诵读),再看看同学画的图感受意境。

6、看图,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

1、描红

2、课文中的古诗你熟悉吗?把它们找来读一读,议一议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来到江轮甲板上望月。渐渐地,我们被这月光下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江景陶醉了。

2、让我们打开课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让这段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边读边体会,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交流。(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2、再读读课文第二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用——画出。

3、学生交流:他向我挑战背诗。“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板书:背诗

4、师:小外甥是怎样向我挑战的?(指名读第5节,读出挑战的语气)

5、现在我们让读读他们比赛吟诵的诗句,把你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体会体会诗句的意思。

谁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

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诗人小时幼稚可笑。你能把他那天真烂漫、稚气可爱的样子读出来吗?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谁再来看着画面读一读。 生:“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你能背诵全诗吗?李白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呢?你能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天上月,水中影。谁也想读这一句,说说这句诗让你感受到什么? (月影离人那么近,更增添了游子的新愁。)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没有了月亮,只有江中渔火相伴,思乡的忧愁使得诗人难以入眠,我们该怎样读好这一句呢?还有谁想读?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么美的景色,你能将它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6、作者和小外甥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不分胜负。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5—13自然段,注意体会他们赛诗时的那份热情。

哪桌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做评委,听一听谁吟诵得最美。

7、作者和小外甥仅仅吟诵了这几句诗吗?你怎么知道的?

(这里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他俩还吟诵了许多写月的诗句。这不由得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小外甥的——聪明好学)

8、此时,凝望着这月夜美景图,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呢?咱们也来赛赛诗,不重复别人吟诵过的诗句,看看哪位同学吟诵得多,吟诵得美。

过渡:古往今来,吟诵月亮的诗句多如繁星,咱们五( )班的同学也和小外甥一样聪明好学,眼睛一眨就是一句。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9、再读课文,想想在爱幻想的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又是什么样儿的呢?用 画出。

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师:多巧妙的比喻啊!(板书:喻月) 形态各异的月亮镶嵌在天幕上,多么像天的眼睛啊!小外甥是怎样说出这句话的?“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

(不加过多的考虑,脱口而出,说的那么自信,那么肯定。)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还有谁也想读?

10、在爱幻想的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眼睛,天的眼睛。多么独特的想象啊!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

(1)出示句子,谁来读一读小外甥的话。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2)(绘制简笔画——“眼睛”)师:就像小外甥想象的,月亮是天的眼睛,它睁大了眼睛,我们就看到了白玉盘似的圆月,难怪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到—— 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它若是眯上眼睛,我们就看见了一弯新月,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对它作了描写——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它半睁半闭,就成了李白笔下的——“峨眉山月半轮秋”了。

(3)再仔细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可以在文中作一些批注。 谁来读读,并谈谈你的感受。

(月亮是有生命的,月亮是有感情的,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又好似我们亲密的朋友,与我们的地球妈妈同呼吸,共命运。)

谁能把月亮和我们之间这种深深的情谊读出来,再指名读。

(4)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现象,可是,在爱幻想的小外甥心里,却成了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他描述得绘声绘色,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出来。

11、总结过渡:我们不仅从小外甥的话语、神态和样子看出他是个爱幻想的孩子;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他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甚至是其他一些特点呢?

(出示)“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说明什么?他自己困了,说月亮也困了,多天真哪。

三、学习第三段

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

1、(出示)假如你是作者,此时此刻,你站在甲板上,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面队着那山、那水、那树;那满天的繁星,飘动的云烟,你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2、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或试着用一段话写下来。

四、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描写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白的《月下独酌》等等。

2、搜集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趣的美称。

玉免(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附板书: “我” 背诗 聪明好学

望月

小外甥 喻月爱幻想

 

第二篇:高一语文教案《鸿门宴》

鸿门宴

导入新课:

1.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2、介绍司马迁、《史记》、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目的: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为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是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 “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 “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

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故事发展过程:

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

(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

——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