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重看“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团结稳定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着跨时代的深远影响。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展开讨论,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精神 道德 生命力

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从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广阔而富饶的华夏大地上留下了辛勤劳作的足迹,深深地烙上了它们不畏艰难险阻、不畏荆棘坎坷,勇往直前的印记。后来,随着华夏族、汉族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疆域不断向外拓展,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范围亦趋宽广,及至19世纪中叶以后,不仅“中国”专指我国国家领土疆域,而“中华民族”也逐渐演进为全部中国境内诸民族的总称。据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是极富深蕴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涵义的阐释也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多家观点,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大地上由诸民族共同创造并沿袭至今的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是长期积淀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宝藏,其内容及其丰富,.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学、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还包括科技成就、文艺创作、文物古迹和民风民俗等等。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经得起五千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仍以不可埋灭的气势立足于当今世界。追根溯源,无论是从宏观上分析,还是从微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其内在的、独具的基本特质,正是由于这些独具的特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对于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因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思想理念,对于当前的发展无疑是极有益处的。

2.1重视伦理道德

重视伦理道德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并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教育思想中有所融合与体现。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围绕着道德而展开的,强调道德的社会价值,并被推而广之,对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谐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中,强调统治者应实施“王道”、“仁政”、“德道”等政治主张,如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宽厚仁义之心来善待万民,提出“苛政猛于虎”的警世名言。又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等都是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上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政治思想开创了中华民族以德治国的先河。

2.2倡导和谐统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博的关于和谐、和睦、和平等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讲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持中贵和”、“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等,这些都是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但纵观这些著作学说,归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和”的思想,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三是和为贵、厚德载物的处世哲学。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与中国传统所倡导的和谐统一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3富于生命力与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年的严峻考验,成为当今古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富于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得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成果,有着天生的容纳气度,这种气度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是一段被侵略与反侵略的辛酸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扎根于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与生俱来地拥有较强的抵抗性,有着抗击外来文化冲击的天生特质和顽强的生命力,因而历经外族侵略而不衰,从而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3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1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的紧要关头,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要发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寻找动力。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克服艰难险阻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它就如同一把钥匙为人们开启智慧之门。诚然,现代化是天的事业,而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东西,从时间角度来看,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对立关系,但实践又无可厚非地印证了历史的文化和今天的现实俨然是一对辩证矛盾。用今天的价值尺度来看,传统文化虽然是包含着一些消极、保守、僵死的东西,但绝不可以消极地加以否定。无论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掩盖不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时间无法抹去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基本精神,亦即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髓,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即天人合一精神、人文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和而不同的辩证精神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受过历史巨变和社会变迁的考验而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精神资源仍然是我们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3.2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道德源流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并非徒有虚名,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这便是最好的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道德源流。

3.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坎坷更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要想完成现代化的宏图大业,更是需要比其他国家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我们的现代化起步晚、底子薄弱,具有先天的不足,所以我们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我们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精神与意志的强有力的支持。在这方面,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精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我们现代化进程的宝贵精神资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样的生存理念与发展观点出现于三千年前,犹如黄钟大吕,不仅对于当时的人们的思想意识是个震撼,而且对于后世的炎黄子孙,那余响仍在历史的时空中久久回荡,不绝如缕!历代的许多大儒们都承其思想的余绪,并各自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了重要的引伸

与发展。从而使得这一理念的内容日渐充实和丰富起来,终于拓展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乃至一种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和她的儿女们。如今,毫无疑问,它也必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3.4中国传统文化之忧患意识为现代化进程汇入强劲的内在力量

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与超越自我的过程。现代化的这种本质特征要求我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因一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任何漫不经心的驻足都可能对现代化进程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要提升忧患意识,让危机感时刻催促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关于忧患意识,前人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传统文化中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些内涵丰富的忧患意识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汇入强劲的内在力量。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

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 ——09装潢2班

班级:09装潢2班 姓名: 黄 昰 时间:20xx年x月x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授课教师: 简宇苑

授课周次:第1—14周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第五章 炫丽多彩的文物殿堂

第六章 中国书法、绘画

第七章 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第八章 古建筑与传统文化

班级课堂总结:

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感觉良好。

1) 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

2)独立自主,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积极与老师以及同学的交流

4)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这段时间里,班级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不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2) 少数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个人体会: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虽然自己对中华文化还谈不上理解,但我还是忍不住谈谈自己的愚见。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各种文化背景不一样,崇拜也不一样,印度崇尚动物,希腊和埃及崇尚神,中国非常崇尚圣贤。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中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而且名气很大,比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他们不仅以其伟岸的人格为人们所敬仰,而且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不朽的丰碑。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阐述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我国20xx多年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韩非子提出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思想,都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应当包括:儒道法墨等百家思想,以及易经、中医、风水、武术、气功、律吕、书画、围棋、茶道、建筑、服饰、礼仪等等。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是多么地博大精深。但是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八个字“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圆地方是认识事物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依据,天人合一是坚定的信念方向和一切行为的准则。以现在最流行的西方文化做对照,来理解这八个字更容易:西方文化是“天人分离”,以“人”为宇宙的中心,其发展方向是改造自然,统治自然,就像上帝一样。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追求人要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说了这么多,都没有提儒家文化,大家一定觉得奇怪,是啊!儒家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所占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怎能不提呢?一提儒家文化大家都知道,它是极其庞大的体系,其中“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以人为本”是其治国思想等等。有许多人你跟他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并不能说就等于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西方宣扬的那些东西,其实我们早就有了,不过具体在表达方式上不太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感知的大门正在朝我打开,继续学习、钻研并弘扬它,使它得以传承为今所用。

借此代表全班同学向简宇苑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您对我们班的鼓励和支持,您辛苦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