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 交往有艺术

第一课时《礼貌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文明交往意识,懂得礼貌待人的基本礼仪,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

2、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方法、技能和艺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知识目标:教会学生知道讲究文明礼貌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交往艺术。

二、内容标准: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分两部分,一是讲究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二是礼貌待人的表现。根据我们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逻辑体系,本课在讲解上调整为先讲授礼貌待人的主要表现,再讲授讲究文明礼貌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讲究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难点:

礼貌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表现。

六、课时:

1课时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2.教师引入新课: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上两次课,我们分别学习了第九课《“人”字的结构》,主要讲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又学习了第十课《假如我是你》,主要学习了人际交往的原则,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际交往的一些具体技巧。一起走进第十一课《交往有艺术》。

3.利用多媒体引出课题:礼貌的力量。

礼貌待人的主要表现——语言文明(板书)

4.看故事

教师出示故事并提出问题

提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礼貌待人的哪个方面?

(学生:语言文明。)

6.引出课题:语言文明。

语言文明的重要性

(1)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农村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文明主要有哪些?(提示学生阅读P85—86)

学生自由回答:您好 请 谢谢 对不起 没关系等。

教师提问学生:这些文明语言对我们的生活哪些影响?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可以熏陶他人,影响社会。

(2)教师展示“恶言”:该死的你、混蛋、瞎了你的狗眼、妈的等。

教师提问学生:这些不文明语言又有哪些影响?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既说明了个人缺少教养,缺乏优秀品质,又易成为惹是生非的祸端。

(3)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如何与陌生人交往?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要与人为善、要恰当称呼对方。

(4)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称呼她们的?(教师展示警察和售票员的有关图片)

学生:警察同志、售票阿姨。

结论:根据对方的职业、身份来称呼

(5)教师提问:在不清楚他们的身份时你会怎么称呼呢?(教师展示爷爷、奶奶等形象图片)

学生:老爷爷、奶奶。

结论:根据性别、年龄、辈份来称呼。

7.礼貌待人的主要表现——行为文明(板书)

教师展示P87温特的名言:“彬彬有礼是高贵的品格中最美丽的花朵”

引出课题“行为文明”。

教师:文明礼貌还体现在行为中,行为应该谦虚、恭敬、彬彬有礼。(板书)

提问:以下这些场景、这些行为文明吗?

(教师展示场景和图片)

场景: 随地吐痰。闯红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给残疾人让座。上车不排队、

(教师进行点评)

8.微笑在文明交往中的作用(板书)

学生集读P87:在交往中,最不容忽视的是微笑;在交往中,最受欢迎的是微笑;在交往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是微笑。

教师进一步总结:

微笑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

9、讲究文明礼貌的重要性(板书)

教师展示中国古代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学生品读名言,体会礼貌的作用)

教师总结: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切、和睦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

文明礼貌,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九、课堂总结

提问: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本课的重点问题:

1.讲究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 P85+P89

2.语言文明的重要作用。 P85

3.微笑在文明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P88

十、课堂练习:

1.“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令人愉快的礼貌。”对歌德的这句名言理解正确的有( )

①礼貌是谦虚恭敬的态度和言行

②礼貌是尊重他人的美德的外在表现

③礼貌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和良好修养

④礼貌能够增添一个人的风采和魅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这句格言说明 ( )

①谦虚恭敬的言行举止是相互尊重,有效沟通、增进友情的必要条件

②傲 慢粗鲁的言语动作是导致敌意、妨碍沟通、恶化关系的重要因素

③对任何人,我们都应笑脸相迎,好言相待

④是否讲究文明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握手是现代社会人们最常用的礼节,握手时,应该 ( )

①目光注视对方,微 笑致意

②心不在焉、左顾右盼

③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

④主人应主动伸手与客人握手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的谈话方式,符合礼仪要求的是 ( )①双 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

②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③心不在焉

④言语和气,态度诚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十一、板书设计:

礼貌的力量

1、礼貌待人的主要表现

语言文明

行为文明

2.讲究文明礼貌的重要性

 

第二篇: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提高分析物体运动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用理想实验分析问题的方法。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搞好预习。了解历史上人类对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独立完成预习导学,并尝试对探究点进行研究,用红笔标注疑问,并反馈;以备课上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体会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实验推理过程(1)两个对接的斜面,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 面滚下,小球将怎样?(2)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怎样?(3)减小第二个斜面的角度,小球再将怎样?(4)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处于水平位置,小球将怎样?

经历了前人的实验,牛顿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含义,得出: ①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所以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②受外力作用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③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特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引导组织学生得出惯性概念,从几个方面,组织讨论惯性这一概念:①静止的物体有没有惯性?匀速运动的物体有没有惯性?那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呢,它是否也具有惯性?②惯性是当有外力作用在物体上使它改变运动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是与什么有关呢?

【小结】

【课后习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