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海县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天津静海县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静海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课改以来,通用技术课以市县教研室工作计划为指南,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推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创新,现作课改总结如下:

一、各级领导重视,课程前景光明而远大。

通用技术课在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设一段时间,各个省市的反应不一,我县开设通用技术课获得了各级领导的普遍支持。例如:市教委规定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在本区县课改领导小组内设立由主管主任牵头的专项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我县教委派专人负责督办各校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耗材等,并于本学期完成了各校的通用技术基础设施基本建设。 我县各级领导及各学校校长都很关心通用技术课程的建设情况。静海县四中校长陈允英在不同场合多次与通用技术教师探讨关于我校通用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开设情况,并叮嘱一定要把我校的通用技术课建设成为学生能力锻炼的一片天地。在课时方面,开足、开齐课时作为保障通用技术课良好开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虽然高二年级会考压力较大,但我县在本学期内依然保证每周1课时,为通用技术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不懈努力,学生学有所得。

通用技术课做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国内教育高校尚无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原来教化学的、教物理、教政治、教英语、后勤人员等。为了能够上好通用技术课,我县积极组织教师全员参加国家级课标课程培训。首先,在暑假我们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新课改培训,教师们对通用技术学科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听了市教委领导的讲话让我们对通用技术课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看了其他省市优秀教师的课例和专家们讲座让我们觉得通用技术课的前景一片光明。参观了我市蓟县一中的通用技术教室让我们觉得通用技术课的内容是如此的丰富。暑假,期间培训不仅使教师们对通用技术课程有所了解,更坚定了教好通用技术课的信心。在教学中,县教研室组织全县老师集体备课教研,这些教研活动,使老师们不断提高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识,而后又组织广大教师学习CAD图形设计软件的设计、通用技术基本工具的使用学习更是提高了教师们的技术水平。

县教研室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培训,平时更多的是组织研究课,研究如何上好通用技术课。为了上好通用技术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讲技术的未来一节时,教师们不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些关于技术改变未来生活的视频,使学生大开眼界,更设计了让学生续写了未来的一天的小文章。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对未来的技术生活充满了向往。此外,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们在通用技术课上通过小组的讨论式学习,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更学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反思的重要性。比如在设计儿童用便携式小凳的过程中,学生们首先参考书上所给的图样自己设计,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推选出小组的设计成果,通过全班的展示和点评再次修改设计得到一个相对完美的设计。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并且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完善自己,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还要努力。

虽然通用技术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但它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专业教师缺乏、现有教师相关知识缺乏,有待进一步提高。通用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

学科,其涉及的内容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以前的任何一个学科的综合性都不出其右。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相对来说就很高了,现有教师在知识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除了进一步加强自学外,希望能够多参加一些相关技术知识的学习培训,更希望相关的继续教育课程能够早日出台。

其次,教室及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课程的开设明显滞后,还是在低层次有待完善提高,不要影响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的进行。目前我县的通用技术教室及实验室已经基本建成,。为通用技术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最后,通用技术学科的最终考核方式相对其他学科较宽松,在考试压力较大时学生可能会将其放置一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课前准备,设计好每一堂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希望通用技术考核方式能够更合理,使学生不仅有兴趣学习,更使其觉得有必要学习。

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党和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我们通用技术课程会越办越好,我们的教育事业会越办越好。

 

第二篇: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一、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的思想,以构建“三以一化”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为主线,以理顺教学管理体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改善办学条件为保证,以科研为先导,加强师德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加大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会做人、能做事”的中等职业技术实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二、主要措施

1、专业建设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现有的计算机及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方向的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能力教学之路。对原有的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完善其实习能力教学体系,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一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便能较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对其提出的不同要求,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以后我校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变化和有关行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在计算机专业现有计算机及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增设新的专业。

(2)按照与生产现场同步,满足把“企业引入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的专业教学需要的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特色性的原则,完成国家级计算机实训中心的建设。同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和设备优势,把教学和生产、经营、培训及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我校的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大力开展社会培训。

(4)根据本专业的办学特点,聘请与专业有关的领导、经验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进行教学研讨,开设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实习等。

2、培养模式

以培养适应计算机及应用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计算机行业的分析、人才市场的分析为前提,以生源分析和办学条件分析为基点,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检验标准,按照“适应与超前”相结合的原则,培养为IT企业所需用的技能型应用性中级人才。

(1)首先,确定专业目标定位。对不同岗位结构和知识层次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对职业技术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综合素质、知识能力、能力要点”三级模块,构成了主次分明的独特教学体系。同时注重加强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意见,切实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迅速转变传统观念,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把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统一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上,打破传统的以学校、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的探索与改革,打破常规,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3、课程体系

(1)根据计算机行业用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计算机行业用人需要,围绕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结合安排课程。基本素质包括: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强烈的事业心、积极的创新意识以及优雅得体的气质风度等。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力、图形图像制作及处理能力、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计算机及外设维修能力、IT产品营销活动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2)实行项目教学课程体系与模块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特点,实行项目教学课程体系与模块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方式。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后期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技术等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以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基本功学得扎实、规范。

(3)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安排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采取课堂操作、观摩考察、强化训练、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多种培训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在现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继续与一些信誉高的IT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结合,提高教学水平,树立专业形象。

4、教学模式与方法

(1)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借鉴一些著名IT企业的管理思想,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全体教学人员和学生中树立“一以行业的需求为中心,行业用人的标准就是我们育人的标准,把学生培养成理念先进,理论功底扎实,基本技能过硬,专项能力突出,能够适应现代计算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理念,并将它渗透到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模拟IT企业生产环境,营造IT企业文化氛围

在校园中最大限度的模拟IT企业生产环境,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努力创造一种“企业文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企业意识和理念。比如,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意志品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终生学习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

(3)初步构建计算机系新的课程体系,制订本系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主干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以“能力本位”为特征的课程建设,实行“项目(模块)教学”。

5、考核评价

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使学生的评价向多模式、多类型的考评方法转变。积极推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核心的多张证书制,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在教学改革时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证书所学内容,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建立正确的导向,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保证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其顺利就业奠定基础。把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技能,纳入教学计划中,进行常规的训练和考核。

组织好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定期进行全专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在竞赛和考核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要求每届学生必须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计算机多媒体操作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资格证书、计算机平面处理等技术等级证书。

逐步实现教考分离,实现考核评价社会化。教考分离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好地接近企业、行业需求来实施专业课教学,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效保证,是“项目教学”的成果体现。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实施教考分离本着“试点、推广、全面铺开”的原则,首先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试点,做到成熟一批推广一批,最终实现计算机各专业考核评价社会化。

6、教师队伍

(1)计算机各专业的相关课程都与计算机行业的运营活动有关,并极具操作性,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技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力争用3年时间达到:专任专业教师35人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稳定在20%以上,兼职教师稳定在专职教师总数的2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专兼职教师总数的100%。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2)为使教师能站在IT行业发展的前沿,及时获取该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今后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进入IT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修研究生课程,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不断从计算机企业中聘用一部分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兼任教师,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的局面。

(3)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加强对本专业教师的培养,使每位教师争当“技术能手”、培养5名左右的“学科带头人”。

7、教科研工作

充分利用我校计算机服务中心的职能,加大产学研工作的开展。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科研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教师教科研合作、创造、求真的意识和更新教师的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科研的先进性。

(1)积极参与学校教科室教科研的工作,鼓励本专业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意识和现代信息技术下处理信息的能力。

(3)建立教师科研评优制度、课改研究课评优制度、教科研课题成果评优制度,建立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例并设立教科研探索奖,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组成考核小组分撰写论文、个人课题研究、课改研究课、网上获取教育信息、教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对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全面考核,并列入教师岗位责任基本奖考核,对参与上级课题研究、教科研文章发表获奖、校级或以上课改研究公开课等给予奖励。

(4)进一步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把企业引入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力争开发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软硬件产品。

(5)鼓励教师撰写课改实验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积极参加省级技能大赛。

8、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大原则是:一是创新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设计基地建设方案,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按市场规律进行管理。二是先进性原则。实习实训基地具备先进性、超前性,基地配套设备在相关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及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需要。三是逐步推进的原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做到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与时俱进。既立足当前,又有长远的建设发展规划。

在“十五”期间已建成的计算机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全面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装备、水平、技术含量和总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省内技术一流、辐射周边同类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推进各实习实训基地独立核算的机制。

至20xx年学校计划投入计算机实训专项资金600万元,实训中心使用面积达16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的规模。积极加强与企业单位的紧密合作,主动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建设。

9、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在计算机各专业全面开展工学交替,“教学见习制度”等新的专业培训方式,在现有的合作企业徐州和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徐州拓佳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睢宁移动分公司、睢宁县电视台、睢宁县五色石广告有限公司、睢宁县方圆广告装饰有限公司、幸星国际影视动画学院等十余家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层次与水平。在现有的十余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新的实训基地。

10、为企业培训和社会短期培训

睢宁县职业教育中心技能鉴定站是由徐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专业技能鉴定站点。我部专业教师中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评审员资格的有3人。

在加强学生工学交替的同时,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我校技能鉴定站的优秀和条件,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

利用学生工学交替期间,教师空闲之际,大力开办社会短期培训,扩大学校社会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