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总结

诗歌鉴赏

怎样读懂一首诗:

①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②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

③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④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⑤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特别注意: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答题范式:

? 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手法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在于,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两者虽然都用到描写的手段,但是渲染是把加浓的笔墨用到主要对象上面,烘托却把笔墨用到了次要对象上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正面进行渲染,也可以从侧面进行烘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 对比是通过比较,区别好坏,揭示不同事物的不同面目,所比较的对象,两个方面没有什么主次之分;而衬托中的两个方面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是用次要的来衬托主要的。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 [动静结合]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 [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虚构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

? 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 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上文画线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这句诗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

? 马致远《秋思》

? 李白《丁都护歌》如“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的直白描绘,震撼人心。

? [工笔]即细节描写。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抒情手法

? 间接抒情:

? 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

Ⅱ、托物言志、借物寓理: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

Ⅲ、用典抒情

? Ⅳ、借古讽今

? (Ⅱ)借物寓理。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托物言志。如韩愈《葡萄》

? (Ⅲ)用典抒情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Ⅳ)借古讽今

?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修辞手法

? (3)借代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移就与拟人的区别

? (一)从内容 上看,“拟人”重在把物人格化,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移就”则是把甲性状词语移属于乙 ,重在移而就之,它不把事物人格化,也就是不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

? 。(二)从形式上看,“移就”的语言成分限于表性状的词语( 主要是形容词),在句子结构中大多充当定语;而“拟人”所选用的词语,在句子中大多作谓语。

? 总之,“移就”是把属于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性状而物不变;“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而物变人。

? 春风得意;风木含悲;燕妒莺惭

? 喜颜笑眼;愁肠百结;愁肠九转;愁眉苦脸;凄风苦雨 ,愁云惨雾

? (16)比喻。如 “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海畔尖山似剑鋩” “唯有牡丹真国色”

? 博喻:白居易《花非花》 贺铸《青玉案》

? (17)象征。利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对象之间的某种类似的对应关系,使被象征对象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 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已经在运用象征的手法了,后来历代的“咏怀诗”、“咏物诗”等更是普遍运用了象征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是用特定的形象象征某种特定的现实关系,或者象征某种确定的思想感情,例如,用松竹梅象征人格的高洁,这几乎成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杜牧《早雁》

象征和比喻

? 象征和比喻的关系极其密切,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组成,象征也由本体和象征体两部分组成。象征从广义讲也是一种比喻,只不过比一般的比喻更要宽泛和深广。另外,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思想、情感、意识、观念等,这与比喻的本体往往是具体的事物相比,略有不同。

? (19)列锦。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构成句子,没有谓语成分的一种修辞手法。没有形容词,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却能叙事述怀。

?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商山早行的完整画面,没有一个闲词。

? 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没有一处动词,却将诗人热血报国的情怀袒露无遗。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用九个意象构成一幅秋天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的愁苦心境。

?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列锦的方式,把作者纷乱的愁情比喻成遍地如姻的青草、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江南黄梅时节的霏霏细雨,将三个独立的意象,三个不同的画面组合起来,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诗人的愁绪。

? (20)拈连。指在连续叙述甲、乙两项有关联的事物时,将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来表现乙事物,又叫顺连。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深刻性。拈连的词语一般为动词。

? 例如,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睡醒来愁未醒”,在后一句中,“醒来”原本仅适用于甲事物“午睡”,但作者却顺手用“醒来”来表现乙事物“愁”,这就是拈连。

? 又如,李德裕《无题》:“松倚苍崖老,兰临碧涧衰。不劳邻舍笛,吹起旧时悲。”在后两句中,“吹”原本仅适用于甲事物“笛”,但作者却顺手用“吹”来表现“悲”。

?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结构技巧

? [比兴手法]: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

[起承转合](蜀相)、[画龙点睛]、[开门见山],[抑扬手法]、[首尾照应] 、[点染]

表现手法

? 赋比兴、对比、象征、衬托、烘托、以动衬静、用典、铺垫、渲染、以乐景衬哀情、抑扬(逆情、欲擒故纵)、曲笔逆笔、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点染、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联想想象、虚拟假设、比兴手法 、以小见大、一语双关

?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虚前席”写汉文帝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聩慵弱,这是抑。

? [点染] 如柳永《望海潮》

? [化虚为实]如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愁是无形的,可剪可理之物是有形的,用比喻把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来写形象生动。写出了离愁就象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无法摆脱;再通过心理描写写离愁,突出难以言说的离愁之苦。

?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虚拟假设]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从假设的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和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

?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对比]白居易《轻肥》宦官的骄横之态与江南天灾作比。

? 温庭筠《过陈琳墓》 王维《观猎》 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李清照《永遇乐》 辛弃疾《鹧鸪天》

? [以小见大]杜牧《过华清宫》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 苏轼《定风波》

 

第二篇:诗歌鉴赏总结

古典诗词相关知识的整理

考纲要求: 倪旭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几种典型的诗歌题材分类

1. 怀古诗(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发怀古之幽情

2. 山水田园诗 :抒发脱俗,清高的生活理想,向往一个高远的理想,往往有对俗世的批判,表示自己清廉节操,不与世俗合流。

3. 边塞诗 :写边塞绮丽风光,赞卫国勇战,有的揭露战争灾难,反战精神。

4. 闺怨类 :抒发女子闺中怨情,弃妇的哀怨,思念远方无音信的丈夫。有的含比兴,写怀才不遇。

5. 送别类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离开朋友的寂寞,以示友谊之深。 6. :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象征某种精神,或某种哲理。

7. 登临类 :登高远眺,抒发日月飞逝,世道艰难,家国忧患,人生苦辛的感慨。 8. 羁旅类 :写旅途奔波的艰辛,大多抒发遥想亲人和家园的温馨,旅途中的孤寂。

二、关于诗词中的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通常指意象,主要分为两类:即主人公(主体或客体)、景或物。 (一)常见景或物的形象(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分类列举 1.月(云)——思乡,怀人

思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二)常见人物形象分类列举 三、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 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 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 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 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x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x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 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 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诗词的语言风格分类

1、平淡 2、工丽 3、直率 4、委婉 5、自然 6、清幽 7、雄奇 8、奔放 9、悲慨 10、洗练 11、沉郁 12、清新 四、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1、行云流水 2、形神兼备 3、简洁洗练 4、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 5、词藻华丽明快 6、沉郁顿挫苍凉 7、雄健雄浑 8、平淡无奇,清新淡雅 9、诗情画意 10、淋漓尽致 11、富有哲理(理趣) 五、诗歌表现手法大全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移用、设问(反问)、通感等; 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先抑后 扬(或先扬后抑) 4、表现方式:

角度类:如正面(侧面)描写、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味)、由远及 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方式类:借古讽今(讽喻)、托物言

志、点面结合、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画龙点睛、 发人深省、开门见山、耐人寻味。 六、分析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冷清、凄凉、阴冷、幽静、萧条、荒凉、 冷落、衰败、孤寂、肃穆、闲适、恬静、安谧、淡雅、缠绵、清新、明丽、绚丽、 壮丽、秀美、恬淡、朦胧。

七、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①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些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②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 侧面描写、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④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沉郁顿挫、苍凉雄健雄浑。

⑤文章结构:作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天成、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乳交融。 ⑥其他: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 一、常规分析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基本要素,比如季节、时间,人物(主人公)及其相关动作,人物所处地点和人物心情等。当然,这里说的“比较固定”,是指这些要素在诗词中通常都会描述出来:有些诗词表现的明显,有些诗词则表现的隐晦。虽然隐晦,但认真去寻察还是能发现的。在鉴赏分析时若能抓住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有效分析,往往能切中诗歌命脉,明确诗词“画意”,体会诗情。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看,抒情主人公是诗人自己。“青山”暗点季节是春天,“落日五湖春”一句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但也点明了是春天时节。“汀洲”是指水边平地。春光明媚,景色怡人,本该是踏春赏景的好时节,但此时诗人身处如此妙境又在做什么呢?通过“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我们发现诗人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自己出神凝思、依依惜别的忧伤情绪。最后一句一个“愁”字则更鲜明地点染出诗人心中那份无尽的失落、惆怅的伤感。全诗境界开阔,新颖别致,情景交融,意味不尽。 二、意象分析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呢?有人家、花朵、蝴蝶、黄莺。诗歌前二句突出花之多且繁盛,“千朵万朵”是上句“满“的具体化,”表现了春天盎然的生机。蝴蝶竞相在花丛间翩跹飞舞,

着一“戏”字,表现了蝶儿欢快的心情。“留连”则表明蝶儿对姹紫嫣红的花朵的深情依恋。黄莺呢?它正跳跃于枝头,展开婉转清丽的喉咙歌唱呢,像是在为明媚灿烂的春天送去一支美妙的赞歌。“娇”表现了莺儿的忸怩喜悦的神态。“恰恰”突出莺儿啼叫的清丽。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中的这些意象充分浸润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三、表达技巧分析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粗略地概括,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独 不 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赏析: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首联两句不仅浓墨重彩夸张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居室之美,也以“海燕双栖”反衬出少妇的孤独寂寞;颔联从听觉角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苦苦相忆而又不见所思的愁苦;颈联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尾联上句直抒胸臆,是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下句借“明月照流黄”进一步烘托少妇“思而不得见”的愁思。这首诗,诗人从人物心情和环境气氛入手,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了一个身居华室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女主人公形象。全诗情景交融,境界广远,余韵无穷。 四、对比分析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事实上,生活也总是在各领域进行着有形无形地比较,无处不在,古今一例。不同的是,古代诗词中的比较不仅仅局限于同类事物。在诗人敏感的内心深处,客观世界的一切形声色都很可能点燃诗人情感的“导火线”。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在古诗词中有着相当普遍的反映,或显或隐,或正比或反比,它像一根指挥棒,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诗人的情感体验。能够对诗进行比较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角度。请看下面鉴赏示例: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赏析:这首诗通篇运用对比反衬手法。诗歌前两句是虚与实的对比,乐与悲的对比。首句回忆昔日的春游,在以往春日迟迟的如绣的园林里,是多么欢乐呀,但为什么这里用一个“悲”字呢?这个悲,是今天的悲。诗人被贬“南窜”,满怀离愁。这句移现情入旧景,颇有新意。次句写眼前景,一路上的鸟语花香非但不能激起诗人的欢乐,反而更增添了在流放边疆途中浓厚的哀愁,景随情迁。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用“水北流”对照“人南窜”,反衬出对自己不平遭遇的不满与忧愁及对京国的怀念。全诗即景抒情,通过对比反衬,流露了浓厚的悲思愁绪。

诗词鉴赏分析角度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例举四种常用的方法以供参考。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深入感受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地理解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