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独龙江驻村蹲点调研民情日记

徐体义徐体义:云南省怒江独龙江驻村蹲点调研民情日记:云南省怒江独龙江徐体义:云南省怒江独龙江驻村蹲点调研民情日记驻村蹲点调研

民情日记追寻远方的路标 怒江独龙江驻村蹲点调研民情日记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徐体义

怒江州的高山、峡谷、江流,或许更具路标的辨识和引领意义。

这个滇西北偏远的傈僳族自治州,可以说是我们深刻认识国情省情的一个独特样本,一个体察民情民意的生动课堂,一个面向基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重要基地。

一年前,在“四群”教育和“走转改”活动展开之时,我们曾深入到怒江州福贡县的马吉乡蹲点调研。奔涌不息的怒江对我心灵情感的冲击与洗刷,各民族同胞的所思所盼带给我的触动和激发,一一写进了《涌向心底的激流》一组手记。 一年后,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启之际,7月x日至19日,我们再度返归马吉乡联系点,并且延伸触角走进了独龙江。同样的路标,获得的是别样的感悟;不一样的考量,找到的却是同一个答案。于是,我又写下了这组手记——《追寻远方的路标》。

大峡谷放飞新希望

一早,从福贡县城动身,驱车赶往马吉乡旺基独村云南日报希望小学,参加“凌云公益”项目启动仪式。

这所希望小学,是云南日报xx年结对帮扶怒江的起点。就是这所在怒江州教学质量首屈一指的完小,成了大峡谷深处孩子们一个孕育希望的摇篮、一片放飞希望的晴空。

“立下凌云志,梦圆彩云南”——倾注着省委领导深情和社会关爱、旨在促进我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凌云公益活动项目,是云报集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一个新行动。活动在怒江启动,也寓示着党报集团的爱心接力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次出发。

正是当地多雨时节,可当天天气格外晴朗。300多名师生和群众代表热热闹闹集中在学校操场上,孩子们全都穿戴着印有“凌云”标志的小红帽和白T恤,手上拿着漂亮的红气球,整整齐齐坐在条凳上等候。看到他们一双双清澈闪亮的眼睛,一个个活泼可爱的身影,忍不住凑上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我们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有你们的帮助,让我们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学生代表和友恰在仪式上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

“凌云助学基金将为怒江的孩子们架起一座通往希望的桥梁,成为一条实现梦想的彩虹。”——州委书记童志云在讲话中给予热情的鼓励。

“立下凌云志,发奋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成才梦,成就脱贫跨越的怒江梦和富民兴滇的云南梦!”——这是我在发言中道出的热切希望。

当寄托着无数美好心愿的串串红气球从孩子们的手中飘然升起,簇拥着直奔白云蓝天时,一股热流涌动心中,昂首凝望的目光久久不愿收回,这无疑是我眼中怒江大峡谷最为美丽动人的一道景致??

乡里的民情恳谈会

这次我们班子成员集中到达马吉乡,在分头驻村蹲点之前,决定先召开一个民情恳谈会,集中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40多位代表如约来到乡政府会议室,他们来自全乡各个村委会,有普通村民代表,也有乡村干部。俗话说“没有火塘,话不好谈”,但由于多年挂钩联系,大家与我们并不生分,发言也不拘束,不会讲汉话的,乡村干部马上会给他们当翻译。

谈得最多的,当然是一年来山乡和农户发生的可喜变化。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喜事还真不少。比如,去年马吉乡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跃居全县乡镇第二位,有两个村还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经过我们建议和多方面的努力,马吉乡已经被确定纳入省里的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范围;村“两委”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当起了家,像我挂钩的木加甲村年轻能干的大学生村官小普,就被大家选为村支书。

大家也提了不少希望和建议。比如,加大对种植养殖业专业户的扶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设施、贷款投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在爱心助学中,还要关注乡里在外就读大中专的困难学生;整乡推进项目启动后,希望我们及时协调省级各相关职能部门,把上面的支持落实到位等。虽然困难不多、压力很大,但大家信心坚定、劲头十足,让我们很振奋。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一一表态答复,并且把下一步云报集团将要办的几件实事向大家作了通报,他们纷纷表示感谢和支持配合。

开完会,大家到乡政府廉政食堂围坐在一起吃午饭。每桌一大盆傈僳族人家每天离不开的主食——包谷籽稀饭,外加一点咸菜,我们一个个吃得热热乎乎、有滋有味。

开三叶的开心事

开三叶是我在木加甲村的联系户之一。虽然已经当了爷爷,但他身板结实、开朗直爽,会做点农特产品小生意,而且基本能用汉话与我们沟通。

他家有7口人,负担不轻,去年到他家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的篱笆房破旧拥挤不堪。那天在民情恳谈会上,开三叶兴冲冲地过来告诉我新房盖好了,两头猪也长大了,要我一定去看看。

去开三叶他们那个村寨得爬一段山路,汗流浃背地来到他家门口,一所崭新楼房果然抢眼得很,柱子、栏杆上的红油漆很鲜亮,墙板取代了篱笆并刷上了蓝黄相间的油漆,楼上两间卧室收拾得整整齐齐,原来那所吃住都挤在一块的旧房,现在只当厨房用了。

刚坐下,开三叶便一笔一笔地给我们算今年与去年的对比账,还没讲完,又急匆匆地拉我去看他家的草果地。今年当地偏旱,草果普遍减收,有不少草果苗还干死,可开三叶家4亩多草果树长得郁郁葱葱,结满了一团团鲜红的果实,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错。

红柱子、红果子,红火日子步步走近这户普通傈僳族农家。“你来了,就要让你看到一点变化,不然不好意思。”他很自信地说:“一年会比一年好!” 叶纳家的三个儿子

傍晚,走进我特别惦记的重点联系户叶纳家。与去年冷冷清清的状况不同,他家充溢着一派生气,因为三个儿子齐刷刷地集合在家中。

老大义纳夜,刚刚从县城高中毕业,可惜没有考上大学,他立志参军,认为这个选择更适合他,这样能更好地报效国家和大家,我当然赞同。

老二义邓夜,下学期就要上高二,平时成绩不错,总是有说有笑的,很有主见的样子,对报考大学信心满满。

平时这两兄弟在外面读书,我并没有见过他们。老三燕无夜我最熟,已经是个初中生了,比之去年个子长高了,也胖了不少,老二风趣地说:“这都是学校的营养餐吃出来的。”

老大沉稳,老二机灵,老三懂事,三个儿子朝气蓬勃,就像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新松,难怪平时孤单寂寞的叶纳老汉,满脸都是舒心的笑容。坐在他们中间,设想着三个孩子未来的前景,我心里乐滋滋的。

叶纳年近六旬,患有高血压,除了送上孩子们的学费,我还特意交给老汉一些钱,嘱咐孩子们带父亲到乡医院认真检查一下身体,督促老人按时服用降压药。 在叶纳家吃了一个煮洋芋,摸黑回到村委会,这一晚睡得特别踏实。 退休老教师笑了

见到年逾八旬的退休老教师杨福寿,一眼便看出他的精气神比去年要好许多。

这主要是缘于他郁结已久的心病得以解除。那次到他家,我们了解到他作为支边教师,来到马吉扎根一辈子,儿子参军不幸献身南疆,务农的女儿外嫁他方,落得老夫老妻无人照料,杨老师为此心存芥蒂,经常言辞激愤。我们极力促成解决这个难题,县乡领导非常重视,经过反复研究协商,最后县里决定给杨老师的女儿及两个孩子城镇低保补助,让女儿来陪伴照料老人,这下杨老师终于踏实了。 围坐在他家小院里,与杨老师相谈甚欢,从晚年生活到读书看报,老人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杨老师自订云南日报多年,视这份报纸为离不开的伙伴:“少吃两顿肉可以,一天不看报不行。坚持看报,眼界开阔,心胸开朗,也就不去多想那些让人难过的事了。”他告诉我们,年纪大了眼力减退,为了能把报纸长期看下去,他每天坚持点眼药水,边说边起身到卧室拿出两盒滴眼液来给我看,让我们深为感动。

杨老师的老伴很慈祥,不会讲汉话,还是那样静静地坐在一旁,笑眯眯地听我们聊天。

临别,我送上慰问金,希望杨老师继续订报看报,并祝二老健康长寿。

踏上布达嘎的新吊桥

又是一年涨潮时。来到布达嘎村民小组,就在去年我们飞渡溜索的地方,一座崭新的人马吊桥跃然眼前我兴冲冲地跑到新桥上,忍不住多走了几个来回。回想一年前在此横渡溜索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怎么也抹不去悠悠岁月中当地民族同胞不得不靠溜索渡江的艰辛印迹,怎么也忘不了村支书给我讲述的曾经一块空心砖过江运费远远高于砖价的无奈与苦涩。去年我们来时,桥基刚刚开始动工,给人带来多么迫切的期待和无限的憧憬,可今天真真切切站在这座新桥上时,竟然还有些虚虚幻幻的感觉。

也难怪,怒江是云南全省至今唯一一个无铁路、无高速公路、无航运、无水运的民族自治州,基础设施最差,经济总量最小,人均收入最低,就交通运输而言,倒是多了一种特殊形态,那就是溜索。正因为如此,一条条溜索的消逝与一座座新桥的诞生,对于怒江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味。

一样的江流,不一样的回声。怒江真的在嬗变,而且变得很深刻,当然,怒江的跨越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站在布达嘎的新桥上,凝望滔滔洪流,心情实在难以平静。此情此景、此时此地,特别容易让人强烈地意识到什么是必须担当的使命,什么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

连通独龙江的彩虹

偏远、封闭、神秘,独龙江在我们的视线中,几乎是一个模糊的幻影。多少年来,能够走进独龙江的人委实不多,只因为这里山高水远,行路之艰超乎想象,真是可望而不可及。

进独龙江,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有一次已经从贡山县城上路,不料途中正在修建的公路被雨水冲垮,结果无功而返。借这回到马吉乡蹲点的机会,我们顺道前往独龙江,结果不虚此行。

这真是一条艰辛备至而意义非凡的长路。绵延险峻的高黎贡山一望无涯,这一带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半年之久。上世纪xx年代末,一条乡村公路终于修通,可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这样一条路终究难以承载独龙族群众的期待之重。而今,党和政府投入10亿元之巨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程,让独龙族同胞大步奔向美好未来的梦想越来越近、越来越真。眼下正在紧张施工的长达6.68公里的高山隧道贯通之后,明年春暖花开之时,一条全新的柏油路将从县城彻底连通独龙江乡,一年四季畅通无阻。

这将是一条风光绝美而前景广阔的坦途。沿着蜿蜒崎岖的道路走进大山峡谷深处的独龙江,简直是坠入一片美不胜收的天地。这里是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三江并流核心保护区,气候变幻无常,时晴时雨。雄奇的山峰云遮雾罩,密集的原始森林千姿百态,深邃的峡谷令人目炫,里面还栖息生存着羚牛等珍稀动物。大道畅通,彩虹飞架,人们便可轻而易举一偿心愿探秘独龙江,更加让人欣慰的是,独龙江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指日可待。

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如期抵达目的地。碧波绿浪交叠激荡的独龙江扑入眼帘。与浑黄豪壮的怒江相比,独龙江多了一份清秀内蕴,江畔是一幢幢崭新的学校、卫生院、安居房,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恬适而又生机盎然。

入夜,住在普卡旺村。这是独龙族村民移居的一个示范村落。新房屋顶是茅草,隔墙、围栏用的是水泥,正房主人居住,侧房用于游客接待,既不失民族特色又美观舒适。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村边哗哗奔流的江水,鸣奏着古老而激越的乐曲。

走近“老县长”高德荣

这次前往独龙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一步采访我们曾经重点报道过的“老县长”高德荣。他,正是我们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值得好好学习和推介的一位先进典型。

矮小的个子,和善的面容,衬衫领口已经破旧,朴实得与当地普通山民无异,可他是一位传奇人物。

今年59岁的高德荣,其实早已从贡山县长、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他现在的身份是全国人大代表、独龙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长年累月在独龙江蹲点,连家都搬到了独龙江。由于深获干部群众敬重拥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县长”。

与高德荣交谈,听不到一句空话套话,却时时被他生动风趣、至情至理的话语所感染。他一门心思全在独龙江的脱贫发展上,什么事都了如指掌、亲力亲为。

为了早日修通独龙江公路,他跑北京、跑省城争取支持,更多的是三天两头翻山越岭跑工地协调督促,谁也说不清这条路上他到底跑了多少趟。

为了发展草果、重楼等特色产业,他多方接洽,从老远的地方引来种苗,手把手教农户种植管理,完全像一个乡村干部和农科员。

为了提高独龙族群众素质,他坚持不懈抓教育培训,到县城读书的孩子们不安心,集体逃学,他心急火燎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去做工作,并亲自把这些娃娃送回学校??

“老县长”一心为民的事迹说不完道不尽。走近高德荣,你会在亲近中找回自己的平凡与真实,也会在心灵的充实中生出一份隐隐的愧痛??

“心比高黎贡山高,情如独龙江水长。造福同胞此乃大德,献身民族实为殊荣。”——这是我临别时送给高德荣这位独龙骄子的留言,饱含敬意,发自肺腑。

 

第二篇: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邱县梁二庄镇程二寨村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驻村期间,按照此次活动的要求我先后走访了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通过入户拉家常、召开座谈会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进一步了解了农村的具体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真实想法,对村民增收、村级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农和打工,近年来该村村两委干部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蛋鸡存栏2万只、猪常年存栏2100头,进一步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村两委班子共有7名干部。村内路面已经全部实现硬化,家家通自来水,村内环境整洁卫生。各项补助发放到位。警务室建设面积40平方米,办公设施齐全,人员到位,数码相机、现场记录仪等执法装备还在配备中。总体上讲,该村干部配备齐整,基层组织健全,社会秩序稳定,无派系和家族势力之争,民风淳朴,多年来无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

二、蹲点工作中发现的几个问题

1、农民生活居住条件仍有待加强。虽然程二寨村距镇里路程不远,但是这里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镇里仍有些差距。存在民居建设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垃圾乱堆乱放等现象。部分

住房修建时间长、质量低劣,存在安全隐患。水、电、气、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农民收入仍有待提高。务工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民增收,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从事基建或装修工作,日工资能达到180元左右。但是由于这种工作稳定性较差,时有时没有,再出去农忙时间和各种节庆,农民平均能拿到手的务工收入每月也就1000余元。务农收入,收成好的话,一亩地一季玉米可收入1300元左右,一季小麦可收入1100元左右,再除去农资花费,土地一年的真正收入不足千元。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农民在市场消费中,仍是个不折不扣的弱者。

3、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日渐突出。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基本都会外出务工,村里相当一部分老人和孩子无人照料,缺乏必要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服务。农村幼儿园建设有所改善,但养老院建设还很滞后,跟不上社会养老发展需求。

三、体会和思考

通过这次驻村工作,让我们真正了解了百姓所想所盼、所急所需,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一是建强班子,切实发挥好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作用。一个村建设的好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

产,建好家园。对农村干部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探索办理养老保险、按工龄发放补贴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要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送文化、送科技下乡,开展电视讲座、一对一帮扶培训、各种技能培训、资质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新农民,帮助农民更快更好的融入城市,提高收入。

三是完善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经济开发区入驻项目多,所辖村庄基本都存在占地问题,失地农民为数不少。这部分群众最关心的“出路”就是就业问题。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保障他们的生活必须解决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鼓励,加强对民办就业培训工作的扶持,帮助农民就业。所谓“退路”,就是保障问题。尤其是对年龄偏大、劳动能力较弱的实地农民,更要制定出可持续性、稳定完善的惠农政策,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感觉有保障可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