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论文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xx)12-0346-02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身防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等易致感染。另外,手术室内的挥发性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对空气的污染、放射线的危害、仪器设备对人的污染及噪音等均对人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手术室护士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各种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防护。

1血源性感染的危害及防护

1.1主要的污染源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含有hbv、hcv、hiv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以及其他感染性材料。最大的危害是接触血液和体液[1]。

1.2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及皮肤接触、黏膜接触。

1.3感染的危险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后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2]其危险程度取决于[3](1)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体液量的大小(2)接触时间的长短(3)造成表皮损伤的针头粗细、类别(4)刺伤的深度(5)所接触的病毒滴度高低作传染源的患者所处病程的早晚

(6)所暴露的医护工作者的免疫功能等。

1.4防护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少危害,手术室护士应提高防护意识,更多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明确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同时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熟读病历、肝功能及相关检查结果,对已确诊携带感染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加强防护、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内进行,所有敷料都必须用一次性物品。手术中洗手护士操作要细心严谨、传递器械要规范。一旦损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少许血液,用3%碘伏消毒后重新更换无菌手套,必要时换人。手术后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用含0.2%的过氧乙酸浸泡30min后送指定部门统一销毁,器械用0.5%的过氧乙酸浸30min后清洗送高压消毒。

2环境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2.1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及防护

2.1.1危害手术室结构相对密封,环境特殊,室内有甲醛、碘酒、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制剂,手术间及手术物品的消毒、标本的浸泡都要用到上述几种挥发性化学制剂。这些制剂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可以致癌。环氧乙烷、乙醇等还能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累计效应。手套、止血带、胶布等含有乳胶成分,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皮疹、瘙痒、哮喘。

2.1.2防护取消用甲醛熏蒸房间的消毒方法以减少房间用品对甲醛的吸收而产生的累积致毒作用。选用先进的环氧乙烷灭菌器时应防止气体泄漏。空气中环氧乙烷浓度不得超过1∶1000,定期监测

采用水介中和毒素,持续抽气降低浓度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2麻醉气体的危害及防护

2.2.1危害由于麻醉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漏气现象及在患者清醒拔管时患者体内吸入性麻醉药如氨氟醚、异氟醚等对空气造成的污染。这些气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肾损害甚至抑制造血功能。

2.2.2防护要求手术间设有麻醉废气排放系统,仪器性能良好,防止泄漏。无层流设施的手术间每天应定期进行通风。妊娠期间尽量减少接触吸入性全麻药物。

2.3医用仪器的危害及防护

2.3.1危害手术室内部分陈旧的电刀、显微镜、电插板、长期使用的空调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电现象,偶有工人烧伤。吸引器、电锯、心电监测系统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噪音。术中切割所产生的焦臭味等均可影响人们的内分泌,导致工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术中摄片工作人员须接触x射线,有资料表明,少量多次接触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者畸形。

2.3.2防护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正确掌握用电的基本常识,各种仪器要建立使用登记本,定人定期检查、保养并及时更换。拍片过程中应暂时回避或穿防护衣。

2.4其他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性质,护士需要长时间戴口罩,空气流通少,吸入的co2浓度较高,易导致慢性缺氧,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另外手术室护士往往不能按时正常进餐,饮食多不规律,消化系统功能受到影响,久而久之,易导致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肠

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疾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体格锻炼,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妥善处理好个人与科室的工作关系,保持心

情愉快,不宜过多地压抑自己,应乐于在科室、朋友间融合的气氛中调整自己与合作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每一天。

参考文献

[1]徐荣佳.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xx,14(6):717-718.

[2]张培.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xx,191.

[3]杨晓华,周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防护.护士进修杂志,20xx,20(7):652.

 

第二篇: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论文

浅谈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xx)04-0158-02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性暴露的常见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分析总结急诊科护士工作性质、服务对象、职业暴露的原因,针对原因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结果: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急诊科护士在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都应该采取标准预防,接触开放性创伤、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毒物等应采取多重防护措施,以防发生职业暴露。结论: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能有效减少或避免职业暴露。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

当前,医务人员受到职业性暴露及损伤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急诊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接触患者和医疗用品,常常在病人诊断尚未清楚时即开展处置与抢救,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危害极大。因此,提高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和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因素:急诊科接收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外伤及危重患者,在诊治前未做任何检验即实施对症处理及抢救,容易接触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主要是hiv、hbv、hcv等,其中hiv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

可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流感、腮腺炎等,通过呼吸道传播也是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急性中毒(如有机磷中毒、酗酒)病人进行催吐、洗胃等抢救过程中,毒物飘散在空气中,护士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可通过皮肤粘漠和呼吸道被动吸收,对护士的身体产生很大的毒害。

1.2损伤性因素: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节奏紧张,工作量大,被锐利器械损伤的机率比其他科室的护士高得多,主要有针刺伤、安瓿划伤、刀割伤。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职业危害类型之一,是职业性感染中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最基本途径。急诊护士抢救患者争分夺秒,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

1. 3化学性因素: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这些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1)。肿瘤病人的化疗药物如顺铂、柔红霉素、环磷酰胺等具有一定的毒性;接触各种抗生素可引起皮肤过敏,在操作中因接触青霉素而引起过敏性休克、猝死均有报道。

1.4社会心理因素:急诊工作突发事件多,工作量大,不确定因素多,患者家属对医疗期望值与实际的落差往往迁怒于护士,护士长期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报怨甚至伤害,长期在高压状态下,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对所处工作环境产生恐惧心理。

2 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因素的防护:主要是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对有潜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时,就应做好防护工作。人体的皮肤粘膜存在破损,天然屏障消失,接触带病毒的血液体液即有被感染的可能。因此,护理操作时应自觉遵守操作规范,按照标准预防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必要时戴防护面罩,及时更换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工作服,口罩、手套应放在科室显眼的地方,方便急救时取用。在接触可疑是传染病患者时一定要穿隔离衣。

2.2 损伤性因素的防护:研究发现急诊科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69.8%。如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潜在危险认识不足,极易发生锐器伤害。操作时,护士应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具有传染性的针头对待,用过的针头严禁回套针帽。使用锐器盒收集针头,禁止用手弄弯、弄直以及从针栓上分离针头。发生锐器伤后应保持镇静,立即紧急处理,按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的程序进行,用碘伏消毒后敷料包扎,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2.3化学性因素的防护:使用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防止外溢或溅溢;注意通风,降低空气中浓度,减少呼吸道刺激,使用时戴手套或涂护手霜,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温疹。保存消毒剂时要根据各种消毒剂的化学性质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建立输液配置中心,减少护士接触有毒性药物的几率。为肿瘤病人输注化疗药物时戴好手套、口罩,减少毒物对自身的损害。

2.4 心理性危害的防护: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大,如果未及时

给予有效的缓解和疏导,易产生心理障碍,要加强心理指导,提升心理应急能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繁忙时增加护理力量,当病人减少时,可合理安排人员轮休,每个班次有高年资护士把关。业余时间组织娱乐活动,放松身心,可增强科室的凝聚力,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护士工作与心理的压力。同时,护士也必须规范护理行为,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加强护患沟通,才能既保证患者的安全,又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避免护患纠纷发生。

3 小结

对急诊科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防护措施,有助于提高急诊科护士的防范意识,对保障自身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急诊科护士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同时,做好自身职业防护,规范护理操作,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 单礼合,赵泌,临床用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