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1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问题: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

(1)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2)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3)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

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4)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一)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

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题目、导言、主体、讨论或建议、结论、列出参考资料

(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总结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研究方法。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己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思考,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产生质的飞跃。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如下:

1 、开头。2 、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实施过程和主要效果。3、对于做法与效果的理论分析。4、对于今后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完 善经验的设想或建议

(三)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严格的实验研究要设置干预变量,即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但由于学校研究者缺乏有关真实实验研究的常识与技术;学校教育改革研究一般又是在非常自

然化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变量的控制十分困难;再加上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革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办学效益,而不是寻求普遍性的理论原则。尽管一些打着“教育实验”旗号的这种研究引起学者们对“什么是教育实验”的争论,但他们确确实实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推动着教育改革的前进。从许多发表的报告或论文看,它们表现出如下特点:

( 1 )对研究背景、对象、变量、假设的交代。

( 2 )说明实验效果的数据资料。如果缺乏充分具体的数据,可以以许多事实来说明效果。

( 3 )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在实验报告中,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往往是以非常简洁的语言把它们作为自变量进行交代。也可以以较主要的篇幅详细地介绍过程、方法。

( 4 )研究结论与理论的思考。

(5)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我们可以从下列附件中了解其基本特点。

(6)叙事研究论文

“叙事研究”是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而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属于质的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叙事就是讲故事,即对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进行描述。最简单的叙事就是告诉某人发生了某事,而更有意义的是将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围绕某个主题,按照时间或逻辑的顺序串联起来的复杂的叙事。叙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叙事材料可以通过口述史、故事、年鉴和编年史、照片和纪念品、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文献记录分析来收集。

观点、思想、理论是抽象的,而故事却是明白晓畅的,叙事的价值在于可以将抽象、深刻的道理通过活生生的故事自然地展现出来。叙事研究运用于教育研究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理念或思想,这不仅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完善和灵活。在教育领域内,叙事研究主要应用于对课堂教学、学校生活、教师发展、学生特点等方面的研究。

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并且是实际发生的事件,具有真实性和情节性,但绝不是记流水帐,而是记述有意义、有情节、有思考的相对完整的故事。在国外的有些研究者看来,叙事所追求的旨趣决定了叙事文本的呈现不需要固定的样式,叙事文本可以拥有各自的风格,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各种不同的样式撰写。但在实践中,叙事研究仍然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本文所介绍的格式是从易于把握的角度,提供一种较为常见、较为规范的形式,以给刚涉足叙事研究的广大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参照。对于叙事研究的评价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标准,主要是从文本的感染性、真实性、充分性及合理性方面进行考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常常将“教育叙事”(请参见“教育叙事”一节)也称之为“叙事研究”,为便于区分,可以将其理解为广义的“叙事研究”。本文所指的“叙事研究”是取其狭义,特指以“叙事”为研究手段和结果呈现方式的一种学术性研究,它以专业的研究者为叙述主体,以中小学教育有关人员,包括教师、学生、校长、学校管理人员及家长等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围绕着教育事件展开。在叙述方式上,不仅仅限于讲述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而是通过叙述者的裁剪安排和评论分析,尽量使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结构”或理论框架,保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这种研究也被称之为“叙事的人类学研究”。

结构:叙事研究论文从结构上看有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及脚注等部分组成。叙事研究论文的标题形式比较活泼多样,可以是单标题的形式,如“关于××的叙事研究”,“××的故事”,也可以是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的双标题,主标题用形象化的语言呈现研究的主旨,副标题则对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作出说明,如“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作为一篇规范的毕业论文,正文部分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用于期刊发表的文章,第一部分的理论背景可以简述或省略,第四部分通常也可省略):

一、绪论(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理论背景):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如果是毕业论文还必须对前人的研究及相关的理论作出综述。

二、研究方法:由于叙事研究是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很多人对此方法不太熟悉,因此需要研究者稍加详细地交待研究方法的使用;另外由于包括叙事研究在内的质的研究在信效度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客观衡量的标准,那么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陈述就成为衡量其信效度的重要依据之一。这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一)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的,这样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否符合研究目的。(二)进入现场及研究的实施过程。第一次进入现场及和研究对象接触的情形,和研究对象的关系的建立及发展状况,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收集方式,收集过程(这些内容也可以用表格的方式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资料的整理过程;资料的分析方法。

三、研究的结果:作为叙事研究,研究的结果也就是故事的呈现,既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的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也可以是将小故事串连起来的一个较长的故事。故事是由解说者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解说者就是讲故事的人,通常就是研究者。在故事的解说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做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还有一种“隐身”的解说是解说者使用被研究者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就大多数教育叙事论文的写作而言,解说者“在场”的方式更为常见也更能被接受,这意味着在叙事探究中,“研究者的在场”必须被承认、被理解并被写进最后的研究陈述中。在叙事研究中,如果研究者没有真实的在场体验就去构思研究文本的揭示图式,这种研究会被认为是缺乏效度的。而解说者“隐身”的故事,在故事结束之后往往会有专门章节对故事进行分析、思考、评论。叙事研究一般是针对个案的深入探究,因此大多数叙事研究

不会提出明确的可推广的结论,仅止于研究者对研究的一些个人性的思考。当然有些研究也会在最后提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第二篇: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2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问题: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

(1)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2)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3)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4)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一)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

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题目、导言、主体、讨论或建议、结论、列出参考资料

(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总结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研究方法。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己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思考,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产生质的飞跃。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如下:

1 、开头。2 、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实施过程和主要效果。3、对于做法与效果的理论分析。4、对于今后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完 善经验的设想或建议

(三)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严格的实验研究要设置干预变量,即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但由于学校研究者缺乏有关真实实验研究的常识与技术;学校教育改革研究一般又是在非常自然化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变量的控制十分困难;再加上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革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办学效益,而不是寻求普遍性的理论原则。尽管一些打着“教育实验”旗号的这种研究引起学者们对“什么是教育实验”的争论,但他们确确实实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推动着教育改革的前进。从许多发表的报告或论文看,它们表现出如下特点:

( 1 )对研究背景、对象、变量、假设的交代。

( 2 )说明实验效果的数据资料。如果缺乏充分具体的数据,可以以许多事实来说明效果。

( 3 )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在实验报告中,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往往是以非常简洁的语言把它们作为自变量进行交代。也可以以较主要的篇幅详细地介绍过程、方法。

( 4 )研究结论与理论的思考。

(5)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

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我们可以从下列附件中了解其基本特点。

(6)叙事研究论文

“叙事研究”是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而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属于质的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叙事就是讲故事,即对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进行描述。最简单的叙事就是告诉某人发生了某事,而更有意义的是将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围绕某个主题,按照时间或逻辑的顺序串联起来的复杂的叙事。叙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叙事材料可以通过口述史、故事、年鉴和编年史、照片和纪念品、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文献记录分析来收集。

观点、思想、理论是抽象的,而故事却是明白晓畅的,叙事的价值在于可以将抽象、深刻的道理通过活生生的故事自然地展现出来。叙事研究运用于教育研究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理念或思想,这不仅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

[1]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完善和灵活。在教育领域内,叙事研究主要应用于对课

堂教学、学校生活、教师发展、学生特点等方面的研究。

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并且是实际发生的事件,具有真实性和情节性,但绝不是记流水帐,而是记述有意义、有情节、有思考的相对完整的故事。在国外的有些研究者看来,叙事所追求的旨趣决定了叙事文本的呈现不需要固定的样式,叙事文本可以拥有各自的风格,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各种不同的样式撰写。但在实践中,叙事研究仍然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本文所介绍的格式是从易于把握的角度,提供一种较为常见、较为规范的形式,以给刚涉足叙事研究的广大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参照。对于叙事研究的评价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标准,主要是从文本的感染性、真实性、充分性及合理性方面进行考察[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常常将“教育叙事”(请参见“教育叙事”一节)也称之为“叙事研究”,为便于区分,可以将其理解为广义的“叙事研究”①。本文所指的“叙事研究”是取其狭义,特指以“叙事”为研究手段和结果呈现方式的一种学术性研究,它以专业的研究者为叙述主体,以中小学教育有关人员,包括教师、学生、校长、学校管理人员及家长等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围绕着教育事件展开。在叙述方式上,不仅仅限于讲述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而是通过叙述者的裁剪安排和评论分析,尽量使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结构”或理论框架,保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这种研究也被称之为“叙事的人类学研究”。

结构:叙事研究论文从结构上看有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及脚注等部分组成。叙事研究论文的标题形式比较活泼多样,可以是单标题的形式,如“关于××的叙事研究”,“××的故事”,也可以是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的双标题,主标题用形象化的语言呈现研究的主旨,副标题则对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作出说明,如“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作为一篇规范的毕业论文,正文部分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用于期刊发表的文章,第一部分的理论背景可以简述或省略,第四部分通常也可省略):

一、绪论(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理论背景):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如果是毕业论文还必须对前人的研究及相关的理论作出综述。

二、研究方法:由于叙事研究是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很多人对此方法不太熟悉,因此需要研究者稍加详细地交待研究方法的使用;另外由于包括叙事研究在内的质的研究在信效度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客观衡量的标准,那么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陈述就成为衡量其信效度的重要依据之一。这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一)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的,这样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否符合研究目的。(二)进入现场及研究的实施过程。第一次进入现场及和研究对象接触的情形,和研究对象的关系的建立及发展状况,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收集方式,收集过程(这些内容也可以用表格的方式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资料的整理过程;资料的分析方法。

三、研究的结果:作为叙事研究,研究的结果也就是故事的呈现,既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的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也可以是将小故事串连起来的一个较长的故事。故事是由解说者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解说者就是讲故事的人,通常就是研究者。在故事的解说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做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3]还有一种“隐身”的解说是解说者使用被研究者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就大多数教育叙事论文的写作而言,解说者“在场”的方式更为常见也更能被接受,这意味着在叙事探究中,“研究者的在场”必须被承认、被理解并被写进最后的研究陈述中。在叙事研究中,如果研究者没有真实的在场体验就去构思研究文本的揭示图式,这种研究会被认为是缺乏效度的。[4]而解说者“隐身”的故事,在故事结束之后往往会有专门章节对故事进行分析、思考、评论。叙事研究一般是针对个案的深入探究,因此大多数叙事研究不会提出明确的可推广的结论,仅止于研究者对研究的一些个人性的思考。当然有些研究也会在最后提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四、对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在毕业论文中对研究方法的反思一是为了说明本研究考虑到了信效度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信效度,另一方面是真诚地指出在信效度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为读者批判性地阅读提供线索。有时候还会指出本研究的缺陷,例如对有些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还可以从其它途径收集资料;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印证某个观点等等,并进而提出对后续研究的一些良好的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