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转移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归纳了国内外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各种角度下的产业转移等综述,总结了目前产业转移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产业转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模式、产业区域转移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成为经久不衰的课题。

一、国际、区际的产业转移研究

梁云、刘银国、闻帅认为目前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都是从普遍指导意义上的研究。对相关区域产业现状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确定产业承接的重点,将是未来研究具体地域产业转移的研究重点,也是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领域。(梁云、刘银国、闻帅,20xx)

魏晓洁,石碧华认为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是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的相同动因,我国的其他产业转移动因是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市场、政府政策引导,并提出了国际产业转移研究、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和城乡产业转移研究之不足。(魏晓洁,石碧华、20xx)

何悦桐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调整进一步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图们江区域产业转移模式存在着开发资金匮乏、缺少高层介入的问题。图们江区域产业转移障碍性因素是日本和朝鲜核问题。区域内各国应利用本国优势资源,广泛开展贸易与合作,从而进一步加速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何悦桐,20xx)

陈秀莲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可以划分为国际性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性国际产业转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转移是区域性国际产业转移,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各层次的划分,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转移的整体迁移式模式、商品和资本输出型模式、产业关联型模式和人才联合型模式进行了探讨。(陈秀,20xx)

二、我国区域的产业转移研究

对深圳产业转移做了研究,认为差异化能力、投资者管理经验、要素成本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对我国产业转移模式有显著的影响,此外,知识强度、内部化能力、投资风险等也是影响我国产业转移模式的主要因素。证实了折衷理论是个拟合优度良好的模型,可用来解释中国目前出现的产业转移现象。(,20xx)

安增军,许剑把福建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式归纳为表退型产业转移模式、扩张型产业转移模式、膨胀型产业转移模式,并指出福建省区域间产业转移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的绩效还不尽人意,建议增强闽东南产业转移外推力、增强欠发达地区的承接力。(安增军,许剑,20xx)

吴亮认为甘肃和江苏省长期形成的发展势差、要素使用的编辑效益差异、同一产业发展中的分工合作需要使两省发生产业转移。甘肃省和江苏省的产业转移模式将出现新的发展方向:资源要素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模式、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模式、依托企业集团重组产业布局的产业转移模式、扩大对外开放的合作模式。(吴亮,20xx)

左伟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的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承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科技型产业优先、发挥优势与平台建设并重,但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的规模不强,产业基础配套功能不完善,国际产业转移发展不均衡,应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增强承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优化

环境并重,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化区域合作互动,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左伟,20xx)

熊曦分析了围绕区域分工进行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并就区域分工水平的界定与产业转移模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区域分工视角下产业转移的途径与策略,然后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战略论述。(熊曦, 20xx)

宋佳,刘文雅把东西部产业转移模式称之为产业转移的产业链纵向延长模式,为要实现东西部产业的吏好转移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应做好合理评估、明确责任、法律保证及自身能力培养。(宋佳, 刘文雅,20xx)

周石生认为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重要意义,政府决策操作中往往不当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其在产业转移中要立足本地资源与区位优势,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促进转移产业与原有产业的整合,鼓励产业内企业间的有效协作,以寻求区域内生发展模式。(周石生,20xx)

梁云、刘银国在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归纳了产业转移形成的三种产业承接模式: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苏州模式,总结了中部地区目前的产业承接模式后,提出了中部地区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发展双轮驱动模式,才能提升自己。(梁云、刘银国,20xx)

三、制造业建设区域产业转移

肖美香认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转入模式是宏观上的领头雁型和微观上的推移路径型。根据转出产业在本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模式进行产业转出,半岛制造业基地作为产业转移的集结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不同模式的运用,既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有促进了基地的发展。(肖美香,20xx)

黄英婉认为产业转移模式的正确选择是产业转移成功的关键,依据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可选择直接投资模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和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可选择整体迁移模式和合作研发模式。(黄英婉,20xx)

四、基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产业转移

赵建瑜、王文平从产业知识特征的角度讨论了不同产业转移模式及知识转移模式的问题,依据隐性知识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生产系统与知识系统的可分离程度把产业分为制造业、硬服务业和软服务业。讨论了产业转移模式的差异,并分析三个产业在转移过程中知识转移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赵建瑜、王文平,20xx)

徐志耀认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形成了 “产业一产品一价值链环节”三位一体产业转移模式,三种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在一定的区域条件与特定的战略目标下面却有优劣之别,落后区域应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战略目标来选择产业转移模式。(徐志耀,20xx)

赵张耀、汪斌对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所包含的垂直顺梯度工序型、水平工序型、“逆”梯度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种新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形成对传统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并对一国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赵张耀、汪斌,20xx)

五、小结

本文针对学术界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从国际、区际,我国区域、制造业,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产业转移模式的选择。但目前对未来适应产业转移的研究较少,这将是产业转移需要开拓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深圳产业转移为例》,东南大学,20xx

(2)梁云, 刘银国, 闻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商场现代化,20xx(32)

(3)安增生、许剑:《福建省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研究》,发展研究,20xx(10)

(4)吴亮:《甘肃省和江苏省产业转移探析》,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3(4)

(5)魏晓洁,石碧华:《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xx(2)

(6)左伟:《 后金融危机时代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改革与战略,20xx,27(3)

(7)赵建瑜, 王文平:《基于知识特征的不同产业转移模式及其知识转移模式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xx,29(1)

(8)熊曦:《区域分工视角下的产业转移模式与途径》,金色年华(下),20xx(8)

(9)宋佳、刘文雅:《区域协调思路下的东西部产业转移模式探究》,北方经

济,20xx(7)

(10)徐志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区域产业转移模式研究》,20xx0607

(11)肖美香:《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产业转移模式选择》,商场现代

化,20xx(23)

(12)黄英婉:《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模式选择》,商场现代化,20xx(33)

(13)何悦桐:《图们江区域产业转移模式探析》,财经界(学术),20xx(24)

(14)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xx

(10)

(15)周石生:《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xx(10)

(16)梁云, 刘银国, 闻帅:《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探讨》,现代商业,

20xx(33)

(17)陈秀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xx(25)

 

第二篇:文献综述

前言

从19xx年到20xx年,伴随中华民族普天同庆的传统节日,央视春晚与大众一起度过了30个共欢共乐的喜庆佳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最重的分量就是整台晚会的歌舞设置。回顾xx年,歌舞类节目在时代中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年年有新意,节目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正文

一、 春晚xx年歌曲类节目的嬗变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旋律遇异皆动情”

春晚xx年中,其艺术主题和基调大致确定为“喜庆、团圆、欢乐、祥和、希望”。事实上,每届的春晚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样的基调办下去的,其主要的歌曲内容囊括:“闹新春”、“家乡美”、“流行色”、“军旅魂”、“好光景”、“民族情”、“爱国心”。

(二)“岁岁年年歌不同”、“好歌不断皆悦心”

春晚歌曲类节目在歌曲选择上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

1、xx年代的歌曲节目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政治性的群众歌曲在人民音乐生活中仍占主要地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娱乐性的通俗歌曲逐渐在电视节目、电台广播、录制音响中占了主要地位。春节晚会也抓住了观众这样的心理,在歌曲的设置上增加了通俗题材的比例。

2、xx年代的歌曲节目

这一时期的创作和演唱朝着各种风格汇流、相通的方向发展。就并且少数民族歌曲开始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而且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民族,真正实现了各族人民大联欢。

3、21世纪的歌曲节目

春晚歌曲来源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随着网络的发展,大众化的文化潮流使春晚歌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三)歌曲呈现形式

xx年代后期歌曲类节目形式上不再是单一的独唱、对唱,加人了小合唱、大联唱、音乐评书等形式,欢迎鼓励老歌新唱。这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口味,受了一致欢迎。

(四)两岸三地元素逐步丰富

港台艺人纷纷登上春晚,不仅为春晚增添了新面孔、新气息,也提高了他们在内地的知名度,为其打开了潜力巨大的中国大陆唱片市场。

二、 春晚xx年舞蹈类节目的嬗变

1、xx年代的舞蹈节目

纵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舞蹈节目在“春晚”中基本上只有三种固定模式:分别是双人舞、独舞和群舞。参加舞蹈节目表演的人员主要是专业舞者。可以说, 舞蹈在八十年代的“春晚”里尚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舞蹈节目也没有引起观众的过多注意。

2、xx年代的舞蹈节目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舞蹈类型增多,不单单是三种样式,开始出现三人舞。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个别独立的舞蹈节目,晚会中的大量节目都有舞蹈介入,出现了歌伴舞的新样式。歌伴舞在此期间的“春晚”中甚至成了重头戏,而独立的舞蹈节目却很少。

3、新世纪的舞蹈节目

新世纪是舞蹈节目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舞蹈形式呈现多样化走势,出现了舞蹈与杂技相结合以及民族舞蹈大串联的形式。纯舞蹈节目在整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分量呈曲线上升态势,舞蹈节目类型丰富而成熟,表演人员层次扩大,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舞蹈艺术与多种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杂技、武术等。

4、总体趋势

春晚舞蹈类节目xx年中总体上呈现出了舞蹈节目多元化、舞蹈节目精品化、舞蹈节目生活化“三化”的特点。

参考资料:

郭建民顾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歌不同—改革开放xx年央视春晚歌曲追述》 声乐研究 20xx.6

刘秀梅 《构建舞蹈立体造型的视觉盛宴——评20xx央视春晚大型主题舞蹈<龙凤呈祥> 》Contemporary TV 总第287期

蔡晓琳 《央视春晚老歌新唱的利弊与反思》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9期

丁宇 《央视春晚的两岸元素》《两岸笑谈》20xx.2 文化大观专栏

耿君 《浅析春晚舞蹈的发展变化》 大舞台 20xx年双月号第5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