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洁读书心得

引导儿童做真科学

沾化县第一实验小学 周玉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坐在这里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我读书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在众多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科学究竟是什么》和《探究式学习》这两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已经对书中所倡导的理念深深的感染、振奋。

一.科学的性质

引导儿童做真科学,我认为首先要知道科学性质。张红霞老师在引言中提到;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和困难逐步暴露出来。从表面上看,主要是不少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比如将磁铁的两极概念简单理解或解释为“N”和“S”的两个符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不能准确回答,活动的实际走向与教学目标往往不一致。实际上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对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完全掌握,也就是说,对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完全理解,因而导致把一些违背科学思维方式的东西推举为精彩,成功的科学课。那么科学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呢?张红霞老师在书中提到:从目前主要国家的有关科学教育标准文献中,可以概括出基础科学教育层次上科学性质的内容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的确定;依靠证据;可重复性;科学方法与批

判性思维;假说与预测;创造性;科学与提出问题;合作与协作;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许多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对科学性质的认识程度,比其拥有科学知识的多少更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因此只有掌握了什么是科学才能把科学知识讲活;只有掌握了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差异,才能教好科学课,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精神,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灵活主动,游刃有余,这就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科学问题

《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一章讲的是“什么是科学问题”。在这一章,在今后教学能给予我启迪的是张老师提到的教学中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1.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科学问题要有合适的尺度,要“循序渐进”。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大致重复科学历史过程,跨学科的大问题是较后阶段的学习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探究方法和学习环境,师生关系上,而不在学习前沿的科学知识上。在课例6“一杯水的观察”中一位老师在导入课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研究水,你都准备研究什么问题?”学生们开始说起了自己的问题,例如“水是怎样产生的?”“可以研究哪些动物怕水?”同学们提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泛,老师都被难住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 现象要简化,这样才能简单明了。

2.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

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不像学艺术那样强调夸张的想象力,学习生字词那样死记硬背,不像学数学那样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记得我在实验课上,讲过这样一个实验“跳跃的乒乓球”。实验是这样的:不用球拍,只有嘴,而让乒乓球跳起来,需要一个乒乓球和两个杯子。第一步,把两个杯子并排放在一起。第二步,把乒乓球放进其中一个杯子里面。第三步;对着球的上方持续的吹气。同学们就惊奇的问道;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和简单,向乒乓球的正上方吹气,上方的压力变小,下方压力变大,下方的气压就把乒乓球会浮起来,继续吹,乒乓球就能跳进第二个玻璃杯中了。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快乐的学习着,看他们多高兴。

3.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以认识空气性质为例,在课例1“里面是什么?”里看到,教师用的是简单的纸口袋。而有的老师不少课用打气筒,篮球,用降落伞,用气枪。两者的差异是什么呢?孩子们在活动中会因为材料的多种原理或更明显,更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构造,使得他们忘了或不注意原来教师设想的科学问题,而去探究气筒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用不完的空气,降落伞怎样怎样做才能更好,气枪的工作原理更加巧妙,最终孩子们不会形成对空气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概念。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说到这,想起了我讲过的《沉浮与

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节。我是这样导入的,让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实验,水槽中盛满水,小玻璃瓶漂浮在水上,我先用手用力按小玻璃瓶,小玻璃瓶仍然浮在水面上,再用注射器往往里注射水,一会下沉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引入今天的课题。这样的导入没有开门见山已入本节课的主题,没有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总之,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科学问题,分清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区别;认识到提出科学问题是为了寻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解释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活动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现科学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并且注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孩子们始终围绕着所关心的科学问题或目标进行,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做真科学。

三.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做真科学,这是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的,具有科学性的,有些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不易得出结论。所以要注重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把学生兴趣爱好吸引到研究科学的实践活动中来。

《探究式学习》这本书前言案例1讲的是“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在案例1中,整个探究过程老师的控制性很强,各个环节甚至操作都被老师严格的控制着,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设计机械地实施一些操作和记录,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方法教师也做了详细规

定,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死的程序做一些加加减减的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这样的操作,学生出错率很低,及时有的小组偏离了教师的方向,老师会及时改正。这样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了一定的探究活动的步骤,但是学生知识建构的空间非常有限。我觉得这样的探究设计仍然是灌输的价值取向。我们一定要大胆的把问题交给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让他们在自己兴趣中尽情的“玩”吧

那么到底怎样“玩”呢?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我们发现,材料的选择一旦脱离学生的生活,就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就可能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其生活周围广阔的环境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中,我给孩子们带来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铁质物品,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玩很高兴,通过实验他们知道磁铁能吸铁制品。有的男同学甚至把女同学头发上的小发卡拿下来,去吸磁铁。看着每位同学都乐滋滋的,我心里顿时也开心起来。

书,还在品读;收获,却很多很多。徜徉在书中,有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时间,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困惑和不足,所以没有太多的经验之谈,只是肤浅的谈了一点自己的真实感受,离这次读书活动的要求可能也有点远,所以有哪里说的不对的地

方,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我觉得我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要向老师们学习,努力地把自己充实起来。我的报告完毕谢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