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后进生转化的契机

创新,作文后进生转化的契机

洪江市红岩乡中心学校 姚 黎

广大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后进生的转化。而写作上的后进生就更让语文教师们头疼了。因为作文能力的形成,作文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作文差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尽管教师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结果还是写作文时学生望题兴叹,改作文时教师望文兴叹。笔者认为:一个主要原因,还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二十一世纪兴起的创新教育,旨在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对教育观念、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基层的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的价值之一,就是使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可能,为后进生的转化提供了契机。

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教育,而是全方位地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是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如何利用“创新”这一契机转化作文后进生呢?我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

一、教学复式化

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大小,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由于平时统一的教学

进度、统一的考试要求,使一部分学习不得法、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及少数智力迟钝的同学,在经过多层级的落伍后,成了“老大难”。低一层级知识还没掌握,又被迫在高一层级进行学习,几年书读下来,不但知识没学好,还产生了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教师却期望他们在自己任教的一期或一年中,赶超班级行进水平,这近乎“天方夜谭”。这正如一个生命垂危的伤病员,再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在几天之内让他恢复得和常人一般。

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他们和发展正常的普通学生同等对待,“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只会使他们放弃努力。我们必须找到他们知识、能力的底线,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合他们的要求。我在接手每一个新班后,通过调查了解及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将学生的作文水平分为“作文一级”“作文二级”和“作文三级”三个档次,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升级”。在平时的写作中三类学生区别对待,进行复式教学——同时出几类不同层次的文题,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进行指导,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跃进一步,真正写出东西来。

在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以自上而下的学习过程为主。常见的写作训练程序是这样的:通过分析范文,学习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前的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小型练习→集体讨论和总结提高→全面写作实践→批改讲评。学生还未动笔,教师就一再强调必须如何如何,不要怎样怎样,这对于畏惧作文的后进生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美国的唐纳德·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活动,只要

有思想就一定会表达出来。同时他还认为,可以先写作,然后阅读,先通过写作促进阅读,然后再互相促进、提高。基于这种认识,现在有很多学校的写作训练程序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写作实践→结合范文学习写作方法→讨论文章草稿、明确修改意见→重新改写→批改、讲评。这一程序对后进生就尤其有效,让他们在毫无束缚、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动笔作文,然后尽量给予肯定的评价,使之感受到作文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鼓舞学生继续奋进的动力。

二、评价肯定化

后进生动笔了,作文交上来了,老师们尽职尽责地将其错误一一勾划出来,唯恐漏掉了一个语法毛病、一个错词错字。最后,学生成果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作文本发下去,学生早就料到如此,最多看一眼分数,叹一口气。那满纸血样的红迹,使他们对作文的厌倦又增加了三分。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后进生们品尝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得到的不是自尊,而是自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确实,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培养后进生的自尊。我在批改后进生的作文时,一改传统改错为主的做法,变改错为指出闪光点。学生作文,只要是自己写出的就是一次写作实践,无论其得失如何,都是他的一次思维整理的成果。也许他们达不到当次习作的要求,但只要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就要

肯定,尤其要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不要吝啬分数,不要舍不得赞赏。讲评时,优先评析作,择优打印赏析,择优广播,这会使学生产生如作家发表处女作般的兴奋。坚持以肯定为主的改评,就会不断淡化学生心理障碍,强化作文兴趣,使他们的作文水平达到教学要求,个别甚至能步入优秀行列。因此,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改变评价导向,更新评价观念,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三、理由实用化

在初步树立了后进生的作文自信心之后,有一段巩固稳定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趁热打铁,以多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信息,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紧张的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效果。一直以来的作文教学只是为作文而作文,重形式、轻内容;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忽视写作实用性的发挥。就像让大孩子玩“过家家”游戏,既然知道自己做的“饭菜”是假的,根本就不能吃,对游戏自然就是勉强为之,毫无兴致。而如果是让他们去野炊,哪怕是从没做过饭菜的同学也会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所以,写作前首先要让学生弄清写作的理由和目的,并使他们对这个理由感兴趣。在写作教学中,我总是先设置某种情境,使写作具有实用的理由,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背景资源进行立体型作文,真正做到言之

有物。我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来自何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带着情感丰富生活感受生活。

(一)、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家务劳动。例如完成作文《记一次家务劳动》,他们如果没有亲自钉过一次纽扣,洗过一次碗,做过一顿饭,无可非议便会随意编造,空话连篇。在作文教学的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与生活,锻炼自立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做上一顿香喷喷的菜肴;爸爸劳累的日子,替他洗净汗渍斑斑的衬衣;利用节假日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这样不但锻炼了其自立能力,而且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辟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二)、从生活环境入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教育家徐特立历来主张,作文要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作,作文不是为考试,作文不是为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说话,用笔来说话。”比如我们广阔的农村,有着与城市绝然不同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素材。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保护,时代赋予了作文教学更多崭新的题材,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活,就能加工创造出优秀习作。比如,从传统的节日中寻找题材;从平时的农活中寻

找题材;从乡村的发展中找题材??

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布置种植专业户的子女写《我家的柑橘》、《怎样鉴别西瓜的生熟》、《想让你种的葡萄又大又甜吗》??布置养殖专业户的子女写《怎样让鸡多生蛋》、《我家的**》??最后让他们相互交流。这样,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还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增强了后进生的自尊。可见,从实用性出发,学生才能真正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写作兴趣才能永葆不衰。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只要我们抓住了“创新”这一契机,从实际出发,关注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后进生,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就一定会取得崭新的成就。

(完)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后进生转化

三年级语文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

孙云晓

本班后进生占有一定的比例,造成他们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打得不够扎实,遗忘性差,记忆力差,家长不够重视其学习等等综合因素。这部分学生大多有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是:一是学业基础差。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二是作业完成得较差,怕受批评又学会了撒谎,上课发言也不积极。 后进生是教师的重点辅导对象,辅导要做到及时、全面、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上,要不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有进步及时表扬,树立信心,使后进生摆脱后进,赶上其他同学.比如我们班的王浩成、韩芊芊、夏天润等同学。学习基础差,上课不想听课,学习习惯很差,做作业速度慢,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我采用以下几点辅导方案:

1、认真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辅导做到心中有数。

2、积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耐心细致的引导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环境,因材施教,人施教。

3、实施培优补缺工作,采用结对子,一帮一的形式让优生带动后进生,齐头并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不救措施,作业采用面批形式为主。

5、爱护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引导为主。

6、实行"优生带差生"活动,利用同桌的优势,让好学生管好后劲生,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7、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后进生的辅导。

经过一学期的转化,这几位同学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进心增强了,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