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期中总结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依据每种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或电激发下,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进行元素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特点:1)多元素同时检测 2)分析速度快3)选择性好 4)检出限低 5)精密度高 6) 线性范围宽7)所需试样量少 8)无法检测非金属元素。能级跃迁“选择定则”:任意能级间、轨道逐渐变、相同的自旋、都为0禁迁。影响谱线强度I因素:统计权重 、跃迁几率、 激发能、 激发温度 、态原子数 N0 或浓度 c直流电弧特点:蒸发能力强,激发能力弱,自吸严重,重现性差,定性分析。低压交流电弧特点:挥发能力弱,激发能力强,定量分析。火花特点:激发温度高,重现性好。ICP:外管—冷却气,沿切线引入;中管—辅助气,点燃 ICP;内管—载气,样品引入。ICP光源特点:低检测限;稳定,精度高;基体效应小;背景小;自吸效应小;分析线性范围宽;众多无素同时测定。校准背景的常用方法:校准法和等效浓度法。灵敏线:元素激发能低、强度较大的谱线,多是共振线。共振线: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内标法:在待测元素谱线中选出一分析线;于基体元素(样品中的主要元素或基体中不存在的外加元素)中选一条与分析线均称的谱线作内标线。二者组成分析线对,以分析线和内标线绝对强度的比值与浓度的关系来进行定量分析。内标元素及内标线的选择原则:内标元素与待测元素应有相近的特性(蒸发特性);内标元素若是外加的,则试样应不含或很少含有;内标元素含量恒定 ;激发能应尽量相近;分析线对选择需匹配;分析线对波长尽可能接近。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气态和基态原子核外层电子对共振发射线的吸收进行元素定量的分析方法。谱线的变宽因素:自然变宽;Doppler变宽:热变宽;碰撞变宽;场致变宽;自吸变宽。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1)选择性好:谱线少、锐线光源(2)灵敏度高(3)精密度高(4)操作方便快速(5)测定范围广,可测70 种元素。必须注意:在原子吸收光度计中,单色器通常位于光焰之后,这样可分掉火焰的杂散光并防止光电管疲劳。火焰原子化器的构造:包括雾化器、预混合室、燃烧器及其高度控制、燃气与助燃气路控制装置。标准加入法能消除基体干扰,不能消背景干扰。使用时,注意要扣除背景干扰。

紫外分子吸收光谱的形成:运动的分子外层电子--------吸收外来辐射------产生电子能级跃迁-----分子吸收谱。电子能级间隔比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隔大1~2个数量级,在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时,伴有振-转能级的跃迁,形成所谓的带状光谱。无机物分子能级跃迁:电荷转移跃迁;配场跃迁。助色团含有孤对电子,可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提高吸收强度的一些官能团,称之为助色团。生色团分子中含有非键或p键的电子体系,能吸收外来辐射时并引起n-p*p-p*跃迁,可产生此类跃迁或吸收的结构单元,称为生色团。吸收池用于盛放样品。可用石英或玻璃两种材料制作,前者适于紫外区和可见光区;后者只适于可见光区。

分子发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热、化学和光能等)被激发至激发态,然后从不稳定的激发态返回至基态并发射出光子,此种现象称为发光。分子发光分析法的特点:1)灵敏度高2)选择性好:可同时用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定性3)试样少、操作简便、线性范围宽4)可测定参数多。荧光(或磷光)强度的衰变,通常遵从以下方程式ln I0 - ln It  =  t / tt。荧光量子产率该法是通过比较待测荧光物质和已知荧光量子产率的参比荧光物质两者的稀溶液在同样激发条件下所测得的积分荧光强度(即校准的发射光谱所包含的面积)和对该激发波长入射光的吸光度而加以测量的。荧光、磷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共轭效应(2)刚性结构(3)取代基,给电子取代基增强荧光(p-p共轭),-NH2-CNNR2等;重原子降低荧光但增强磷光(4)最低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性质 pp*np* 跃迁荧光强。影响分子发光的环境因素:溶剂效应、温度与黏度的影响、有序介质的影响。动态猝灭:猝灭剂与激发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静态猝灭:猝灭剂与基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分析仪器:光源、样品池、两个单色器:选择激发光单色器;分离荧光单色器、检测器:光电倍增管。化学发光:不是由光、热或电能而是化学反应激发物质所产生的光辐射。化学发光分析的特点: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不需要光源及单色器;无散射及杂散光背景;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

红外光谱又称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分子吸收光谱。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频率的辐射,分子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使振-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相应于这些区域的透射光强减弱,记录百分透过率T%对波数或波长的曲线,即红外光谱。主要用于化合物鉴定及分子结构表征,亦可用于定量分析。红外光谱特点:

1)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2)应用范围广;3)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4)定量分析;5)固、液、气态样均可用,且用量少、不破坏样品;6)分析速度快;7)与色谱等联用GC-FTIR具有强大的定性功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辐射光子的能量应与振动跃迁所需能量相等;辐射与物质之间必须有耦合作用。对非线型分子,理论振动数=3n-6对线型分子,理论振动数=3n-5。理论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数应与谱峰数相同,但实际上,谱峰数常常少于理论计算出的振动数,这是因为:a)偶极矩的变化Dm=0的振动,不产生红外吸收;b)谱线简并(振动形式不同,但其频率相同);c)仪器分辨率、灵敏度或检测范围不够。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电子效应、费米共振、空间效应、氢键效应(X-H)、振动耦合。外界因素的影响:物质状态及制样方法、溶剂效应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通常随溶剂极性增加而降低。对试样的要求:1)试样应为“纯物质”,通常在分析前,样品需要纯化2)试样不含有水(水可产生红外吸收且可侵蚀盐窗);3)试样浓度或厚度应适当,以使T在合适范围。制样方法:液体或溶液试样液体池法(溶于CS2CCl4等溶剂中)、液膜法(夹于两盐片之间),固体试样:压片法、石蜡糊法、薄膜法。分光系统的构成:狭缝、准直镜、棱镜或光栅、会聚透镜。

 

第二篇:分析化学考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同样测试条件下,同一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量的各实验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化学计量点:加入的标准溶液与待测定组分定量反映完全时,称反映达到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在计量点前后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以便停止滴定的点 滴定度:每毫升标准溶液所能滴定被测物质的质量

酸碱的定义: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称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碱 酸度:溶液中H+的浓度

滴定(终点)误差:由于指示剂的变色不恰好在化学计量点而使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

质子性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称酸性溶剂,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称碱性溶剂,既易给出质子又易接受质子的称两性溶剂

均化效应:酸或碱的固有强度有区别,由于溶剂的作用,其强度被均化到溶剂合质子或溶剂阴离子水平的现象

区分效应:由于溶剂作用,使酸或碱离解度发生变化,从而使酸或碱的强度能够区分的现象 条件稳定常数:有副反应发生时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金属离子指示剂: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络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 封闭现象:化学计量点时不见指示剂变色或变色不敏锐 同离子效应:沉淀达平衡后,向溶液中加入含有某一构晶离子的试剂或溶液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盐效应:沉淀的溶解度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酸效应: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络合效应:若溶液中存在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络合物的络合剂,则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甚至不产生沉淀的现象

共沉淀:可溶性杂质夹杂在沉淀中一起析出的现象

后沉淀:沉淀析出后,溶液中原来不能析出沉淀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逐渐沉积出来的现象 均匀沉淀:化学反应时溶液中缓慢的逐渐增加所需沉淀剂,待沉淀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即开始产生沉淀的现象 挥发法:利用被测组分的挥发性,或将它转化为挥发性物质来进行挥发组分质量分数测定的方法

指示电极:电极电位随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或活度变化而改变的电极 参比电极:电极电位不受溶液组成变化影响,其电位值基本固定不变的 二:考点

考点一:系统误差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操作误差。

四大特性:可测性、重现性、单向性、可校正性

消除方法:1、校准仪器2、做对照试验3、做回收试验4、做空白试验 偶然误差:不确定性、统计规律性

消除方法:可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消除

考点二:1、PH值有效位数仅取决于小数点后两位

2、化学定量分析通常保留四位 3、四舍六入五成双

4、一次修约,不分次修约

5、加减法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为依据;乘除法以有效位数最小为依据

考点三:1、相关系数0<|r|<1

2、描述两个变量的相关性 3、|r|越接近1相关性越好

考点四: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需具备的三大条件

1、反应需定量完成,完全程度达99.9%以上 2、反应必须迅速完成

3、有适宜的指示剂或其他简便确定终点的方法

考点五:基准物符合的条件

1、试剂组成和化学式完全符合

2、试剂纯度达99.9%以上,稳定无副反应 3、较大的相对分子质量

考点六:

三种指示剂法的比较

碘量法三种滴定方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 直接碘量法 I2+2e=2I

剩余碘量法 I2+还原剂→ I2

(剩余) I2+2S2O32-=2I

置换碘量法 I-+氧化剂=I2 I2+2S2O32-=2I-

+S4O62- Na2S2O3 氧化剂

基本反应

+S4O62- I2、Na2S2O3 还原剂

标准溶液 测定对象

I2 强还原剂 ①少数在酸性 ②中性或弱碱性 I2、淀粉指示

剂 滴定前 蓝色

滴定条件 中性或弱酸性 中性或弱酸性

指示剂 淀粉指示剂加入时机 终点颜色

淀粉指示剂 近终点 蓝色消失

淀粉指示剂 近终点 蓝色消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