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作文互批互评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五年级作文互批互评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北展小学 李和亭

自从2xx年x月课题申报以来,严格按课题实施方案有序推进,结合具体情况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课题实验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现将课题主要工作和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一、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课题立项以后,积极筹划,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搜集有关课题实验的文献资料,努力做好课题实验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二、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

一是加强学习,理论铺垫。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相关精神,明确批改原则,明确批改的内容,明确习作批改的方法,明确具体实施建议,从理论层面上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技能。“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使学生懂得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作文的修改,同时也进一步指出:“学生要在实践中写作,要重视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逐步达到自能作文,自能改其文。”,为下一步实施课题做了铺垫。

二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针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的现状,学生作文能力力图通过此次作文批改课题实验,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只管做作文,教师只管批作文,做批分离的弊端。主要采取:教师批改与学生互批互评相结合的形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步培养学生互批、互评地良好习惯,使学生能自觉地又心情愉快地参与到作文批改当中,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作文的主人,最终实现: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欣赏、评价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明确批改批改内容和方法

1、明确批改内容

在批改习作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回顾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以本次习作的重点要求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批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着手进行批改。

(1)、思想内容方面:主要看学生习作的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健康;是否抓住本次习作的重点来写;习作是否写的是真人真事,是否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是否紧扣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否做到重点突出。

(2)、篇章结构方面;主要看学生习作能否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习作的结构是否完整,分段是否合理,习作的开头、结尾是否简洁合理,段与段的衔接是否自然连贯。

(3)、语言文字方面:学生习作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叙述是否有条理,有层次;习作的语言是否通顺连贯,遣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是否有错别字;能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书写格式、书写习惯方面:书写格式是否正确、符合要求;书写是否工整、规范,页面是否干净、整洁并能妥善保管;习作态度是否端正,是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明确批改的方法

(1)、分清眉批和尾批。眉批主要针对习作中的局部性优缺点给与简明扼要,具有针对性地批注。尾批主要针对整篇习作,根据本次习作的重点,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有指导性的,富有鼓励性的评语。

(2)、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批自改,首先要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如:批、注、勾、画、增、删、改、换、调等常用的修改方法。

(3)、介绍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长期坚持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培养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四、教给方法,学会自改

1、交给方法,示范引导。在试点开始阶段,建议试点教师要交给学生一些可行的批改方法,要示范引路,重在方法指导,交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此次作文批改课题实验,要按照先兴趣——后习惯——再能力;先局部——后整体;先教师示范引路(教给方法和步骤)——后学生自批自改——学生互批互评)的步

骤进行。要把教师批改和学生之间的批改有机结合起来。开始阶段主要以教师批改为主,加强示范引导,逐步渗透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批改能力后,可以适当向学生之间的批改倾斜,可以尝试让中等生和优等生互批互改,也可以让中等生之间互批互改或优等生之间互批互改,对学困生教师可采取面批面评的方式进行,面批要做到有计划,每次面批几个,一学期下来,就能达到帮助差生的目的。

2、初步尝试,片断入手:

小学生自改作文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从片断入手。因为一个片断,篇幅小,内容单一,便于学生自改练习,也是初学作文的学习规律。修改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读一读的习惯。看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词语搭配是否恰当,句子表达是否准确等。

2、示范引领,全文修改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而其能力重在教给其方法。因此,在学生基本掌握片段的修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全文修改。教学时,可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习作要求,明确作文选材,叙述顺序,各部分的详略等。接着将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出来,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边读边改边评。看文章是否围绕中心来表达的,内容是否具体,将脱离文章中心的内容删除,将不具体的内容通过细致的描写,形象的比喻等方式写具体;然后看文章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如果文章层次不清则重新调整;最后看有无错别字,标点运用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连贯,用红笔划出不顺口的词句,并加以修改。小学生的视觉往往落后于听觉的发展,他们需要依赖于朗读中发出的声音来支持自己的思维活动,所以,学生通过朗读容易发现作文中的词句毛病。让学生边读边听边想边修改,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促进了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学生每读一遍,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让学生分析比较,具体看到修改的过程,直接感知修改的方法。

3、先扶后放,大胆实践。

学生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就会按一定的步骤,去进行修改,然后我们再放手让独立批改自己的习作,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掌握其中的要领。再比如在批改前,由教师根据训练的要求规定一定的修改内容,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写作时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加上划线让老师批改时注意。以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批习惯。还有如对格式的修改,要求对格式写得正确与否进行批改,这样操作简单,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易受打击,批改的兴趣也会随批改的次数增加而增加,最后养成良好的自我修改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掉进一个“不知道改些什么,应怎样改”的摸不着头脑的迷阵中。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学生的写作能力、赏析能力、批改能力尚浅,有时无论怎样改,都不能改掉文章的一些缺点,甚至是谬误,差生上更是如此,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时老师应该观注差生进行面批面改。

5、勤于检查,即时反馈。在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反馈,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加以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评的积极性。

6、跟踪观察,认真反思。试点教师要花大力气,跟踪观察,认真反思,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积极对策,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与教研人员取得联系,共同会诊,寻找对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实验就有可能有失败,但我们不怕失败,要在失败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和完善。

五、 互批互评、促进迁移

1、自批自改。在这一过程,要求学生遵循“多读”的原则,作文写完后,先轻声读一两遍,统观全文,边读边思考;接着逐句逐段的细读,边读边加批注,边读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改;改好后再进行复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改,改好,并评出作文修改“小明星”给与奖励。老师最后根据修改的次数和质量,再打分评出甲乙丙等级。同时教育学生要细心、认真、说真话,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并养成自改自查的良好习惯。

2、互批互评。在学生们具有了初步的修改知识后,再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互改练习,老师只给出评分标准。学生自己“找朋友”、“结对子”,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组,按学生

的习作水平高低合理搭配。尽量做到“好改差、差改好”,要求学生找出不足。由于学生自己改别人的作文,因此积极性非常高,改到好作文便知道自己的不足,改到差的则能指出作文的缺点,这样做,学生批改作文时往往很详细,很具体,等于重写了一篇作文。

3、小组互评。学生作文后,不要急于下笔批改,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读作文,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提出建议,大家各抒已见,群策群力,大到材料的选择、段落的衔接,小到某个字、某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某种意思的表述,都热烈讨论,沟通见解。小组的交流中,学生既当“听众”又当“老师”,在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常常会激发灵感的顿悟,促进自改能力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在讨论中学生既当“听众”又当“老师”,在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既提高鉴赏能力又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

总之,只要精心修改,改的巧妙,好的文章自然就出来了。正如古人所说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发展,也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习惯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会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方法后,还应促进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变被动为主动,最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只有历练到了习惯,才能让学生享受到作文进步的乐趣,从而在内心萌生一种想改的需要,甚至乐改、能改,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体会,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发展,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教师也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何乐而不为?

 

第二篇:一年级一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年级一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邱桂林

20xx年x月

一、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1人.虽然学生的年龄偏小,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由于这些学生都刚入小学,不懂得学习,在加上数学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本学年将“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定为研究课题。希望在一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本学期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培养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的能力。

2、 通过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5、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6、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7、 通过研究,使数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三、 具体实施情况

1、 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每节课的导入新课时,我都创设学生喜欢的动画、故事、图片等导入新课,有效地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2、创设游戏活动,利用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不了多久,所以在上课时采用游戏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3、联系生活经验,扩大情境创设的空间。

将所学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多媒体是数学教学中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每节课前我都精心制作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究数学知识。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计算教学时我都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寻找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都做得很好。

总之,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那种通过反复灌输,强化作业,以外在的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忱向往的教学方法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市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