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fanwen118.com时间:2023.3.20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找教案
站点首页教案课件说课稿试题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主题班会评课稿综合教育剧本活动教师考试热门标签:人教版(835) 四年级(393)
苏教版(384) 教科版(323) 小学(299) 三年级(299) 科学(263) 当前位置:找教案 → 资料阅览 → 教育百科 →
课题研究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xx-07-08 13:39:12Tags:作者:佚名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教育教学基本原理与重要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学习的优化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四)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高中语文学科的本质及其课程体现形式
(一)高中语文学科本质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定位是:“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工具性”包括两方面的内涵,(1)语文自身是一种交际工具,(2)语文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工具,(3)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人文性”包括三方面的内涵,(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承载着人类文化,(3)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种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得语言及其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尊
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有综合学习的能力。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从读的方面、写的方面、听和说的方面、文化积淀和拓宽学习内容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高中语文的学习途径是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核心是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人文特性可以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而学习方式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学得与习得,
学得是指学习者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掌握该语言的过程,
概言之,学得是一种理性的学习方式,习得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高中语文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方式上,要注意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和合作精神的综合运用。
(三)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和体现形式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两部分,基础性课程有可分为阅读(课文阅读、课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四部分。
阅读部分由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和现代文化作品阅读)、文言诗文阅读(包括文言实词积累每年不少于100个、三年背诵量达10000字左右)和课外阅读(三年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课题意识
)组成。
写作部分由随笔、一般体裁的文章、应用文组成。
口语交际部分由聆听、发言、对话、演讲和辩论组成。
综合学习部分由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学校班级活动、社会活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专题研究(包括课题研究、专题研究)组成。
拓展型课程包括古诗文鉴赏、新诗赏析和创作、小说和剧本赏析、现代散文赏析、传记文学阅读、科技作品读写
、汉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散文、小说创作、论文的写作、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
高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意见,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三类课程设置上,基础型课程强调全体学生,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力;拓展型课程主要体现在高中选修课上;研究型课程主要融于“综合学习”之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注意将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下的学习与自然状态下的获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挥。在阅读教学中,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下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教师、学生地主体作用,感受课文内容,加大思维容量,课内外结合;在写作教学中,要把生活、实践和评改结合起来,注重训练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命和有个性表达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中,有以下关注点要考虑,考虑学生的起点、评价标准多元化、途径与方式多样、以日常性评价为主、日常性评价应以定性为主、定量评价可以等分不等值、有一定弹性,从三个维度综合进行评价、高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有创意的阅读、现代文阅读从三个层次综合评价、文言诗文阅读从基本积累、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几个方面着手;在写作教学中,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不同学生不同标准(日常评价)、建学生写作档案、课用等第、评语等;在口语交际评价中,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及实际能力、对各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学习中,要关注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同学生有不同标准、鼓励非常规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包含三大部分:
①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教师的成熟标志)
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教学艺术)
③为什么这样教——基于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学者型
教师的自觉意识,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观念与风格。)
完整的“教学预设”包括以下环节:
课前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评价量规设计——过程设计(导引——观察、体验、解析示范——归纳——巩固迁移)——评价反馈
其中,“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是核心环节。对这些核心环节加以优化,可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标”指实施教学行为后,在学养、技能、情感、方法等方面预期实现的变化幅度或影响程度;可以也必须衡量的学科教学效度的具体标杆(或指标),“目标”的表述尽量不使用“理解、掌握、了解、培养、学会”等模糊用语;“目标”的内容尽量不使用愿景性的语言,而要用能具体量化评估的描述性语句。 课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学习因果分析的说理方法”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在表述上,可以这样描述:
①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因果分析的句子。
②能以课文为例,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因果关系的基本要求(对应分析;互相推导。)
③、能写出用因果分析表达观点的句子。
2、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六个维度
①范围:它们必须足够广泛到包括所有值得向往的,可能与知识、技能和价值相关的一切结果。 ②连续: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③适合:目标必须适合该年级水平的学生。
④有效:目标必须反映和说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
⑤弹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
⑥具体: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而要用词准确。
3、教学目标的分类
在20世纪xx年代,以本杰明•布卢姆为首的教育评价专家对目标的分类:
认知目标——针对比如知晓、领会、明白、运用、推理等智力发展过程。
情感目标——解决感觉、情绪、欣赏、评价 等问题。
动作技能目标——针对诸如抛球、跳舞、书写等运动的技巧方式。
语文教学目标则主要分为是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两大类。
4、 预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方法
①开放性。语文固然不离工具性,但更关乎心灵,关乎人在这个世界智慧地生存。语文教育应还其自由创造和个性表达的本来面目,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以激发、养护想象力为核心,才更能达到创新教育的新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
②兼顾全体学生——有基本目标,也有较高目标。
③针对学生需求——目前的需求与长远需求。
④明确学科知识点的系列与序列。
5、语文目标定位的“根据”
①学生需求(即学情分析)——关注目标的“适合”、“弹性”纬度,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层次学生,需求是不同的。
②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即知识系列与序列分析)——关注目标的“范围”、“连续”、“具体”纬度。 ③课文的功能(即教材分析)——关注目标的“有效”纬度。语文课文主要有德化、审美、益智、文化、研究、语言思维与训练等基本功能。某篇课文,适合以哪一项教育功能为主?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该明确。例如,教学《合欢树》一课,就应该是以体悟“至真至诚至情”的德化为主;不应无动于衷的做支离破碎、寻章摘句的段落分析。
6、衡量“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的指标。
量化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不能只看传递了多少需要学生被内化的课堂知识(识记量),更重要的是考察本堂课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外显应用能力时所表现出的灵活度、速度、准确度。
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课文《老王》,教学目标有三个:
第一,体悟不幸者的善良;以善良体察善良(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两个外显行
为的练习,来保障落实这一目标并能量化:
① 能概括出老王的善良及杨绛的善良之处。(基本目标要求)
②
能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较高目标要求。这一设计比前一个目标要求更高,且很高明,既在过程体验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教育,也落实了语文学科的读写能力目标)
第二、体会杨绛朴素中见深刻的语言(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三组比较练习:能比较体会“前任 、强笑、镶嵌”遣词造句的匠心 。
第三,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练习:会读会写“塌败(tā) 取缔(dì) 伛 (yǔ) 攥(zuàn ) 翳(yì)
骷髅(kū lóu) 绷(bēng) 滞笨(zhì) 愧怍(zuò)”等词语。
这样的目标设计具体、清晰、有效、适合、有弹性。
上海实验版高一下学期教材也选《老王》做课文,高一教学该如何确定《老王》目标设计?可以这样设计三维目标:
(1)思想内容(情感目标)的解读定位——
对《老王》文本内涵的几种多元理解展开讨论:
关爱生命,关注弱者
对普通小人物的敬意
两个不幸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与互勉
精神贵族的平民意识与自省解剖精神
平等思想与人道精神
(2)学科知识能力目标——
①语言风格的体验(平淡朴素,含而不露)
②选材立意的感悟(透过生活琐事写人情、人性,展示平凡人生及其生活况味)
③细节分析与感悟
(3)过程方法目标——研究性合作学习
① 学会结合背景资料,研究体悟文本中特定时代的行为心理。
② 能用批注法精读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语段。
(二) 教学过程的预设
1. 教学过程预设的关注点
①各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最优化
②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③问题情景设计。“好钢用在刀刃上,课堂用在问题上。”问题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核心环节。 可能障碍的应变预案设计
2. 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 更多类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