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 结题报告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在有许多学生写完作文后就不愿修改了,即使部分学生愿意改,也缺乏一定的方法,这样哪怕写完一篇又一篇,自己的作文水平就是不行。经过调查,我们研究组发现当前小学生在写作时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修改习作的意识、兴趣,对习作兴趣不浓。

2、没有修改习作的技巧和方法,经验比较缺乏。

3、学生平时的阅读少,积累少,学生的作文写作思维不够开阔,语言不够精彩等,运用到作文修改上也就没有很好的词句来保障。

我计划小组决定以此课题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当前学生们写作方法的技巧与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2、学生学习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的研究。

3、总结学生提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2、著名作家老舍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意思是,一篇文章只有经过反复地修改,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使其更加完美。

3、鲁迅先生说:“作文的精华就在于修改。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提出要求,要求”中年级“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可见,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修改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调查法、现场训练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具体工作。

1、在3月份组织参研人员学习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理论书籍,让教师获得指导学生的基本能力。

2、在4月份对四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对于作文修改的兴趣、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在5—8月份进行以下研究:

在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进行形近字、错别字的对比训练,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汉字,在作文中不写错字和别字。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练习修改其他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提高学生对于句子的修改能力。

运用多媒体的卡通画,对学生进行标点符号使用的修改练习。

在网络中进行段落的修改活动,提高学生修改段落的能力。

4、在9月份,由教师出示各种作文,让学生进行修改竞赛。

5、在10月份,搞一次学生座谈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修改作文的体会和成功的喜悦。

6、在11月份,参研的全体老师共同总结,把在指导学生作文修改过程中的各种技巧、心得形成书面成果。

7、在12月份进行结题。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了一篇论文《利用多媒体,更新作文批改方式,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2、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组的课例报告。

3、研究组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案例。

4、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精美的课件

5、我校四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上期期末成绩从全镇的第四名上升到第三名。

十、问题与反思。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当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解决。具体有:

1、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农村的孩子读书的机会少,没有网络等可以学习的途径,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写作也是量少,词句等不丰富,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在批改作文时,头脑中没有优美的语句等来润色,造成修改出来的作文水平不是很高,润色比较困难。

2、我们课题组的人员大多不在学校居住,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的机会有些偏少,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够,对于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

3、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偏低,尚需大面积的训练和提高。

4、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还没投入使用,这对于研究造成了一些影响。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崇文小学教育集团永安路校区 闫海娟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阅读教学要突破定势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与发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目前学生表现出阅读能力不强,对阅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面对现状我通过反思,深刻地认识到:阅读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阅读新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迫在眉睫。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不但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感悟课文情感。因此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通过“自读、自选、自悟、自创”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一)、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欲望。兴趣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前提。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每堂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方法有很多,设计问题,由课题引发,利用电教手段等。例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由理解课题的“名扬中外”一词设置问题:为什么说这幅画名扬中外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激起学生读书兴趣后,让同学们自己读书围绕问题在课文中找一找。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

岛》一课时借助视频动画感受海底鱼多,问学生课文中是怎样形容的,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进而引出夸张的句子: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在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及时进行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逐步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在略读课的教学中充分应用课前的阅读提示,找出提示中所指示的要求,可以做一些适当补充,按要求进行读书思考。例如:学习《狮子和鹿》一课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到:狮子和鹿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

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例如在学习《蜜蜂》一课的时候,有同学提出:蜜蜂究竟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在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后借助参考书给与解释,并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昆虫的书籍探索更多的秘密。可以向学生推荐《木木的昆虫日记》。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享用。

在小学阶段,要下大力气培养认真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借助工具书、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好的词汇句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

(四)、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条件

1、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离开学生的阅读、思考只是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自己要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读不懂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读懂了的讲出来,大家互相讨论、交流;全班经过讨论还理解不深不透的,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也可以给以必要的讲解。平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谈自己印象深的地方或感受等,再引入新课的讲读。学生谈的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心意,但确是自己印象深、受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真实的感受。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体现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师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课文从大树落叶、蟋蟀

叫声、大雁飞行三个方面写了秋的声音,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声音,进行阅读欣赏。激发学生走进课文的欲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要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讲读《陶罐和铁罐》时,让学生谈自己喜爱谁?为什么喜欢?多数学生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老实、谦虚;当我正在称赞大家时,有位学生突然大声说:“它还善良”。这是我课前没想到的,于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继续讲讲课文中哪里体现了陶罐的“善良”。学生讲出在课文结尾段写陶罐被文物工作者挖出后,请求人们快把铁罐挖出的话中体现了陶罐的“善良”。我对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创新精神大加赞赏。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学生的发言更加积极,气氛异常活跃。

(五)、要增强群体观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与学生群体也有密切关系。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展开互助学习。有时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可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槐乡的孩子》体味槐乡的孩子以苦为乐时,有学生提出,劳动那么辛苦,槐乡的孩子怎么感觉到快乐呢?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并深入小组中启发:联系我们做值日时感觉累不累?那值日完看到自己

的劳动成果心里又是什么样的?学生们体会到孩子们在辛苦的劳动后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忘记的疲劳,所以说劳动最快乐!劳动最充实!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成果及不足:

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时取得一定成绩,从学生完成的阅读记录本中可以看到,在读书时他们多多少少,零零散散有自己的体会。但也有些不足之处:

1.由于自己的研究经验不足,几乎都在探索着进行课题研究,因此我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将向有经验的老师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课程实施的发展道路。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好的想法很多但是不注意记录,形成的文字材料比较少,很少将自己的观点转写成文字进行交流,同时自己反思的比较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