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学习总结

新课程改学习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新课程改革正好适应这一社会需要。新课程改革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运而生,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要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俗话说: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开放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收集信息的渠道的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生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所以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培养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能力。

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使学生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得到培养。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 验,培养创新精神。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及与课程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很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培养了科学态度、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三、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取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提供现成的材料,而是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由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所以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

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第一、小组合作研究,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教师做指导。 第二、个人独立研究形式,例如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

第三、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

3、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五个阶段:

第一、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最终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

第二、收集证据。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指导学生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三、提炼解释。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

第四、做出评价。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

第五、表达和交流。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

五、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因此,教师在指导中应注意: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不要设定所谓\"答案\",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创新。提供尽可能多的项目供选择。淡化结论的正与误,允许结论的多元化,主要看过程。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重视应用能力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重视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的评价。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的评价。重视全员参与的评价。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从三个环节入手,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等方式予以解决。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经历了课题的确定,信息收集和筛选,社会调研,研究方法的选用,得出结论等各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篇:新课程学习总结

教师:周炜

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自己新课改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资源要整合;教学制度要改革;教学评价创新,教学方式的探究等。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就是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多点收获,少点遗憾,让每一位高中学生都走向成功。就是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健康成长。探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1.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新课程内容开放、多样,既注重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引导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发来审视、理解科学、认识科学与人类的关系,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

2.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3.在课程实施上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会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讲座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老师们多是鼓励性的话语,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总之,课改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要珍惜这次机遇,勇敢地面对挑战,扎实的搞好这次课改工作。

20xx年x月x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