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课题研究论文

个人小课题研究论文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 符小小

在本次教学节活动中,初中语文组围绕着如何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为主题进行研究与实施展开,彭振华、胡跃超两位老师分别向大家展示两节优秀的课例,对教师们启发很大,触动很大。在评课活动中,老师就怎样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大家互相切磋积极探讨,从而对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一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才能上得有实效呢?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要解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怎样上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型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情感熏陶、思想的激荡、事业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其特点。

1、首先是要体现出“语文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区别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课,关键在于要突出“语文”二字的特色,语文是其根本,所以这种课一定要上出它的语文味儿来,回归“语文活动”的正途。学生借助活动素材达到相应的语文知识训练目标,学习到的是语文知识能力。否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跟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合并了。

2、其次 “综合”强调的是范围,也就是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背景中训练学生多种能力,例如:组织协调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提炼加工总结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3、“实践活动”就是区别于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实践,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说这种类型的课,功夫应该在课外,课内仅限于活动展示的作用。

二、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

更多时候我们所接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这几种类型:演戏型,甩手型,上课型。要么将

课程当成简单的游戏,师生热热闹闹地“秀”一场,要么当成传统的字词句分析课,枯燥乏味,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可谓是低效甚或是无效的教学。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光靠教师讲授知识,但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授”,这里的“授”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后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指导。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至少需要四个课时来完成四个环节:开题、指导、展示、总结评价,甚至更详细。

1、 开题课

第一节课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展开课题研究,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开题课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因此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分组合作,提倡依据兴趣相近者、主题相近者自由组合。例如胡跃超老师在《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活动中,指导学生分成新闻组、图片组、文学组三大组,分工明确。

2、 指导课

第二节课主要是教师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面对着庞杂的资料信息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此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学会结合研究主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完成研究任务。处理信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有机会整理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技能,同时发展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献给母亲的歌》中,新闻组搜集了三则有关母爱的新闻素材来展示,文学组则通过解读一首平凡的小诗来赞颂母爱,图片组选择几幅照片将母爱定格于瞬间,可以说三个小组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任务。

3、 展示课

成果展示是学生探究和学习质量的显现环节,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彭老师、胡老师上的这两节都是展示这一环节,展示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反馈交流,共享经验,老师组织、指导、评价。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成果要体现课改精神,更体现语文味。

4、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总结评价阶段也是小组同学是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应当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意见,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搞清自己还没理解和知道的一些问题、在科学研究方法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得到的发

展以及存在的不足。

在活动评价过程中,最好把学习的评价权放给家长、同学,激励学生在大环境中进步,增强学生自信,达到大面积、全方位进步、提高。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

总而言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一蹴而就,老师们要慎作安排,要周密思考,注重细节,要恰当的分组,明确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路,由浅入深由动手到动脑,提升学生由表象到本质的情感认识上来,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了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第二篇:小课题研究论文

小课题研究论文

《自主发展》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和工作中,针对自己的学生,我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进而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很好的德育教育的素材,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素材。一百多年的近代史证明: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综合国力的衰落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国情教育,坚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历史教学与德育工作相整合。 “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二、小专题总结的方法:

仅举一例,在学习探索史时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接着,又请来了德、赛两位先生,挥动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的历史,始于18xx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南北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

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

―――均摘编自《图说天下》

(1)材料一中“查理的断首”发生在哪场革命中?革命的成果是通过哪一文献得到保障的?

(2)材料二中涉及到“美利坚”哪两次革命战争?分别颁布了什么法律文献?

(3)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出现在哪个国家?请举出该国当时颁布的法律文

献一例。

(4)上述材料中,三个国家人民共同的追求是什么?

这是一道考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专题的,考察了革命的名称以及革命后的法律文件。

观察有关科技革命的示意图――-向“距离”挑战,回答问题:(在陆地驰骋、在蓝天飞翔、在太空遨游)

(1)请写出A、B两个时代的名称。

(2)图①、图②中的科技成果分别是谁发明的?请写出这两项发明的动力机。

(3)图③反映的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中国紧跟时代步伐,在图③所示领域也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5)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向“距离”挑战的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整合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知识。考擦对历史史实的掌握。

三、比较法

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材料一: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0余次,入侵舰艇超过1800艘??18xx年,英国侵略者仅用47艘木质加装火炮的舰船,就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图一示)。

材料二:20xx年青岛海上阅兵(图二示)后,英国《金融时报》回顾了清王朝18xx年组建北洋水师,虽苦心经营,但最终战败于日本海军的屈辱历史。并慨叹:中国海军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强从海上“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指哪场战争?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的“北洋水师”组建于哪一探索运动中,“战败于日本海军”指的又是哪场战争?

(3)由近代海军的“战败”到现代海军的“重生”,你获得哪些感悟?

其实这道题是以20xx年青岛海上阅兵为切入点,找到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在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就是在平时上课时要关注热点,考察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下开眼看世界的进步地主阶级掀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还有海军战败到现代海军的“重生”,的感悟。其实,这道题考察了学生的史实、史论、史感。“史实”是前提,是基础。“史论”是核心,是关键。“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同时这道题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