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 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5. 课程: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6.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的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7.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8. 综合课程: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使其成为一门关于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9.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10. 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等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11. 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12.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13.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14. 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15. 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6.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17.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18. 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狭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德育。

知识点:

1.教师的职业特点:其一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其二,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其三,工作绩效的模糊性;其四,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其五,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教师的专业素养:(1)首先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2)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新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复合型的特点。(3)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其一是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其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其三是教育研究的能力。(4)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第一,教育的世俗化。第二,教育的国家化。第三,教育的法制化。第四,初等教育义务化。第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最后,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人的发展实质: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人的发展特点:1.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2.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3.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二层次: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三因素:个体自身条件,环境条件,活动。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

(一)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1)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2)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3)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

(二)学校起主导(独特)作用的体现。(1)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校教育应该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即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做出判断和价值选择,选择适合与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使之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和谐一致。(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学校起主导作用的条件。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的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1.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4.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如何理解政治构架中的教育:1.政治影响着教育目的2.政治影响教育制度3.政治影响受教育权4.政治影响教育内部诸问题。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2)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的方法(4)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2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保存和继承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选择和融合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功能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教育方针: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代化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动向趋向?

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活。

2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

3为了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

4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趋于多样化。

5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国将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形式教育论重智能,实质教育论重知识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非同步运行、一一对应。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为什么说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呢?

其一,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1、直观手段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各科教学特点。

2、直观教具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

3、运用直观手段要与教师适当的讲解相配合。

4、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5、教师要合理考虑使用直观教具的数量、时间和地点。

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1)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2)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以发挥非认知因素的作用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尽可能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里节奏。

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和依据:首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其次,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再次,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必须依据教师的个性化特点。

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1.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2.在评价功能上,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类型上,更加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方法上,更多采用绝对评价或个体内差异评价5.逐步树立新的考试观,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的养成过程(3)德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二篇: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规律的概念: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规律的概念: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

4、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胡建设服务。

二、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2、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

知识点: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16xx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7xx年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这是教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18xx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