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三个实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酒精灯烧金属条,火柴滴落的现象;观察酒精灯烧金属片,蜡融化的现象。 从结构上讲,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本课得出的结论又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并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知道:通过直接接触,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个部分(温度高)传到另一个部分(温度低),或者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些内容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1、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比较模糊的。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2、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3、农村学生,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不少科学实验很难开展,因此学生对做实验是既喜欢,又害怕。喜的是做实验好玩,学习知识更有趣;怕的是做不来实验,出洋相,被同学笑。本课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学生能从自己身边较容易地找到。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有些没有在课堂上开展的实验,可以在课后自己动手去做。这可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有效组织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要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就不能只是通过教师为他们设计好的实验,让学生照着教师安排好的步骤操作一遍就行了,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活动是否围绕问题在研究就非常重要了。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有效组织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1、实验法;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2、讨论法;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教师在此遵循 “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法。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用:金属勺(2把)、烧杯、热水、课件。

小组用:铁架台(或三脚架);金属丝、火柴、酒精灯、凡士林、实验记录单。

七、说教学过程: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采用“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景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解答,再利用^解答,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帮助他们运用各种思维的技巧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2、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实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故本课的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实验的细节至关重要。

3、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加之本课“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这个内容在前,它直接引出“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的内容,因此,我把教学重点落实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上,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把做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案、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的过程、实验

的结果等内容详实地展开,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完成这个实验;然后把“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的内容安排成家庭作业,让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观点去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科学,真正体现科学与生活的整合。

据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引发问题

讲述春节期间发生的1件小事:手碰热水中的铁勺勺柄,引出问题,并出示铁勺。 讨论、猜测是件的结果:金属勺柄变热,

采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餐具消毒作情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仅有利于学习内容的形象化,更能把学生直接带入有关的真实情景中,诱发他们产生联想,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体现的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里去学科学,而且通过这样的场景引入,即使是学生没有参与前几课的学习探究,也能根据生活经验很快进入本课学习。

活动二

模拟实验,初步感知热的传递

教师出示一杯热水和1把金属勺子,模拟先前被烫的场景。

1、学生上来摸。 2、大家交流并猜测:热是怎样传递的 通过把勺子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给勺部及勺柄,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活动三

探讨实验

验证假设

1、设计实验方案

1、提出问题:做实验观看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1、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设计方案

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

1、出示实验材料 2、提出问题:设计规定材料下的实验

1、分组讨论 2、小组汇报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科学问题的,并且要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拥有材料的特点,开展实验设计的活动。

2、讨论实验的注意事项。

1、提出问题: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2、展示课件 3、指导学生如何做

1、明确问题:酒精灯的使用和凡士林的用量 2、操作

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能正确演示实验,提高动手做实验的水平。

3、实验

巡回指导,注意

1、强调安全

2、个别实验失败后的指导

1、分组完成 2、填写实验记录单

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加大学生间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4、交流与小结

1、小结 2、板书 3、展示课件

汇报实验结论

以学生的实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家庭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后做“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的实验。你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去做,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做。

2、做好实验记录.

课虽完,但兴趣没完。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继续科学探究,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科学的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学科的无穷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

八、说板书设计

6、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由于采用了实验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在黑板上只书写了上述文字,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九、说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是,这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中,我有了以下收获:

1、本课内容是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是不难的一件事。但是,在教学中,我预期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欠缺。

2、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的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又提高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更能把学生直接带入相关的真实情景中。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点还是达到目的了。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的地方。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

 

第二篇:说课稿

足球脚背内侧踢定位球说课稿

脚背内侧踢定位球,是足球训练与教学中的第八次课程,是足球运动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为足球比赛中的远距离传球打下基础,提供有利的进攻手段。

说教材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两个队进行攻守对抗的一项体育运行项目。脚背内侧踢定位球是比赛中常用的远距离传球技术之一,在足球比赛中起到重要作用,对增强同学们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运动技巧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体会脚背内侧踢定位球的技术。

(2)能力目标:1、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

2、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

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击球方法与动作协调的方式,建立与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助跑的位置和支撑脚的落地

三、教学难点:助跑与击球的结合时机、击球的准确部位和动作的协调。

说对象(水平四)

本班学生年龄都在14岁左右,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

说教法

由于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较差,宜多做示范,以让学生模仿练习,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做技术性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质量与兴趣。

一、示范法

老师把四列横队分成一边两列横队,老师在中间做脚背内侧踢定位球的示范动作,利用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示范完整的动作。

二、分解讲解法

踏好支撑脚,离球距离适当,脚尖斜指地面,接触部位正确,脚面绷紧。动作协调放松。

三、学生练习法

1、模仿练习:学生成两列横队,做向前跨一步踢球模仿练习。

2、踢踩球练习:一人踩球,另一人做踢球练习。

3、踢地滚球练习:两人一球,距离10—12米进行。

4、踢过顶球练习:两人相距20—25米进行练习。

四、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完整的动作

五、比赛溶合法

将教学内溶合在游戏中,使学生易于参与的游戏中无形间达到教学的初步目的。

六、水平阶段练习法

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与学习新事物的接所能力可做完整动作练习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目的:做到因人施教,保持学习兴趣并兼顾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注:分男女组进行教学) 课堂小结(小结后布置作业下课)

1、总结本课的学习目的(让同学们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在善于观察的同时发现错误动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