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困惑与思考论文

浅议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摘 要] 本文以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指出了高职类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疑问,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 服装设计 教学 思考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职教要发展,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以便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据统计,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已经有超过700所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设计艺术类专业,服装设计专业也相应地在这鼓“春风”下在高职院校扩展开来。

一、高职类服装设计教育的困惑

困惑一:高职服装设计教育的定位

有许多人称高职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创造型、能力型、应用型的设计人才,即具有坚实理论基础、良好艺术素质和职业道德,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服装设计领域从事创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然而实际上,对于一个以实践为主的应用型学科,这似乎是对无论高职,还是本科,甚至硕士都通用的一个定位与培养目标。正如某设计学会在设计教学研讨会上指出:“时下中专的、大专的、职高的、本科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的台阶,培养计划所列的课程,也不能分出层次的高低。”一语道破

了我国现在设计教育在多层次发展中的不足。因此,如果不能把到底何为高职特色或者说高职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这个困惑搞清楚,将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的瓶颈。

困惑二:服装设计教育的规模是精英化还是大众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是伴随扩招带来的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有识之士在高呼,说中国的设计教育已经出现了“泡沫经济”的味道,这也许是种夸张的说法,但确实是对设计教育如此庞大规模的一种担忧。我们都知道,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的制造业至今还是大多以加工和oem为主,即“made in china”,而不是“design in china”,虽然国家在呼吁自主创新,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开始探索自主品牌,走出国门去和国外品牌竞争,重视起服装设计。但是,我们服装设计教育的扩大速度是不是比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多了些?是原来的精英化还是被大众化了?根据统计,20xx年时,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大类、经济管理类之后的中国第三大专业群,而这与九十代时还是为数不多的院校在开设设计类专业相比,短短十几年,真的是“大跃进”式的了,不能不引起设计教育界的反思:如此庞大规模的教育,诚然显示了中国旺盛的经济增长态势下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然而真是需求缺口至如此吗? 困惑三:高职服装设计教育的培养方式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也没有一个较为完善、明确的答案。因为开设的时间相比本科院校晚,一些高职院校直接套用本科的教学体系,课程方案,挑出一些觉得是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去掉那

些认为与专业关系较远的课程,几乎是一个本科教学的“精减版”;也有些高职院校从工程机械类专业“借”点课程,加些艺术类课程,再添点软件课程,最后专业实习,这样拼凑出了一套课程体系。因此,如何真正建立其属于高职院校,或者说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就显得紧迫而又重要。

二、对于高职类服装设计教育对策的思考

对策一: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岗位,分类培养

其实,高职的服装设计教育,虽然有关方面一直坚持高职与本科属于类别差异,而不是层次差异,但在目前的高考录取机制下,我们还是该客观地承认高职生源在文化、艺术综合素质较本科院校层次低,加上学制时间短,通常2-3年,实际在校仅仅2到2.5年,而服装设计又是这样一个需要横跨文理的交融专业,横向范围广泛,课程体系涉及艺术、营销、生产、工程技术等多方面。服装设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高度团队化的行为,团队中当然汇集了设计、市场、生产、工程等几方面的人才。我们发现,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包括潜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更应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只要能针对学生在这个大的工作范围内的各自所长,去发展与培养,打破当前笼统粗糙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点。

对策二:地方经济结合学校特色谋求专业发展

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性和市场导向性。高职院校更应该充分依托地方办学,服务地方经济,把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脉

搏,着力培养地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地方经济的整合。凭借所属院校在某项领域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将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放在此方面,合理利用资源,创建自身特色。这样符合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又避免了当前这样的大规模的服装设计教育形势下,教育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的恶性重复。

对策三:深入企业,工学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与课程改革

高职类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短,而服装设计内容涉及面广,因此,只能将大部分时间充分投入到专业和实践学习中,才能更有针对性,将来能迅速融入进服装设计行业之中,适应性强、熟悉生产与基本操作、动手能力强应是高职类学生的优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服装设计专业,更应该重视这个工学结合,而且不应该是表层的,更应该是深层的、紧密的。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上,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实践课尽量多创造去企业、行业第一线参观、学习、锻炼的机会,甚至可以将部分课程搬到服装制造企业,由教师和企业的服装设计人员共同教学,做到将实践真正融入教学,而不是仅仅靠毕业实习的那半年;另一方面,学生不仅仅是去服装设计部门观摩、学习,更应该深入服装企业的制造与生产部门,把诸如材料与工艺、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在最直接和实际的过程中得到学习,效果远比空洞概念的课堂教学好得多;而教师也可以利用与企业横向联系的机会,多参与服装企业的产品开发与设计活动,将最实用的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突出实践性强的特色,保障高职类服装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问题与对策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诸如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也有赖于教育与行业同仁们的认真研究和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邱树林(1969-),江西赣州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服装工艺师,研究方向:服装工艺。

 

第二篇: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初探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服装设计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如何改进弊端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创新思维;变革

自上世纪xx年代中国服装工业开始复苏以来,在近xx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服装专业的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中国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的从业者。在学生们陆续的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经过社会的检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地暴露出来。

通过对用人单位所反馈的意见的收集,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低下;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对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不了解;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很多企业的反馈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仍要进行一至两年的再培训才能慢慢地适应实际工作。这无疑是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自我感觉良好,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就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对于高校而言,培养怎样的人才来符合市场的需要,是非常艰巨的挑战。也是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上世纪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和师资,中国的服装专业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的。当时绝大多数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是从美术专业的考生中分流出来的,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绘画技能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服装设计教育的师资也都是从工艺美术专业中分流出来的。就师生之间的专业背景而言,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是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们对国外成熟的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断了解,我们开始逐步地意识到,服装设计不是画效果图,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长期从事服装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目睹了也经历了许多实际问题,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针对我们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允许的范围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中国服装教育起步晚,经验少,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到今天的。长期以来对服装设计的内涵理解是不全面的,认为学生只要能够将设计意图用服装效果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就算完成了设计,所以大部分的设计课程,都是把课程的考核方式结束在服装效果图的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效果图对该生的设计能

力做出评判,这是个误区。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要通过服装作品证明他的设计能力,服装效果图只是表达设计构思的一种方法,是设计过程中的~个步骤,而不是设计作品的最终展示。

解决方法: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过去的观念,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在强调效果图的表现能力的同时,应该将设计课程考核的重点转到学生制作和完成设计作品的能力上来。在设计课程中我们不应片面的强调服装效果图的数量,而是强调设计表达的能力,以及设计作品的完成度。

问题二:服装结构和工艺制作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其实在高校中的服装专业,结构工艺课程所安排的课时并不算少,但是结果是学生经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依然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死板。例如:在现行服装结构课程的授课方式中,只讲授一些基本款式的结构,例如衬衣结构、西装外套结构、裤装结构、裙装结构等,没有将结构设计课程与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针对具体的设计构思的时候,依然缺乏灵活运用结构知识和工艺手段来独立完成作品制作的能力。

解决方法:建立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制作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结构、工艺制作课程和设计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设计作品,有目的的学习服装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真正做到在学习中了解如何将设计构思演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作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设计的乐趣和成就感。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服装的结构设计中,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立体裁剪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在不具备立体裁剪知识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平面结构设计的课程教学,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因为立体裁剪有一个比较的好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所以在课程上可以先安排立裁后平面结构,这样的学习效果可以事半功倍。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的能力。

问题三:经过近xx年的发展,中国的服装工业日趋成熟,服装设计已经演变为系统性强与成熟度高的行业。特别是产品设计,更注重产品的企划和产品的完整度。所谓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指一件或者是一个系列的服装,而是要完成一季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宏观的全面的把控产品设计方向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当然这和具体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企划类和设计管理类的课程在整体教学安排中的比例明显不足。

解决方法:适当调整课程安排,加强学生宏观把握设计作品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加强与服装企业的横向联系,尽量的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不同类型的服装企业实习,真实的了解在企业中产品设计部门的现实工作情况。让学生能够在直面市场需求中,切身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问题四:教师队伍本身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服装院校里的教师由于机制的问题,长期以来缺乏与市场的接触,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如果说,授业者都不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那又怎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学生昵?服装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瞬息万变。作为专业教师,如何将市场的需求、最新的时尚讯息、最前沿的设计方向传达给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解决方法: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还是比较注重讲,而轻视动手能力。在工作室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承接设计项目等方式,和服装市场以及服装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教师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获得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工作室也是学生们最佳和最直接的实践基地。

问题五:在服装院校的学生中还存在着创新不够,在设计中抄袭严重的情况。这个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密切的联系。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解决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加强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的技能的培养都是为了实现创意思维而存在的。很多人认为服装是一门实用艺术,创意不是最重要,这是个误解。在服饰穿着个性化风行的当下,对设计师的个性表达和设计作品的独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学生的创意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四年的时间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且极具耐心的启发和引导。

中国现存服装设计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也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是时代在发展,形式在改变。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了问题,同时我们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地加以修正,并显现出一些效果和成绩。当然所有的改革成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我们的坚持,也需要时间的检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出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服装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工艺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

[2]陈莹,服装设计师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