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填空

1. 旅游心理学研究范围是:包括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和旅游业所有从业人员,诸如旅

行社、饭店、交通运输部门和景区组织在内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领导人员等人,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旅游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在整个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规律。

2. 旅游消费者的心理过程:a,认识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心理学把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称之为知觉。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

3. 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心理包括: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气质、能

力和性格。(四种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4. 消费者行为的决策过程(由例子选择):a,一般性决策:是指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时,

依据长期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迅速作出决定的过程。因为这种决定是迅速的,不假思索地作出的,似乎已经成了意志常规和习惯,因此也称为规范性决策。人们在旅游活动和服务工作中,有相当多的决策属于此类。 b,重大决策:往往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有关资料和考虑各种不同的方案。c,瞬时性决策:事先并未经过考虑,而是因为人们受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的影响或广告的鼓舞而引发计划之外的选择。

5. (例子判断)单一性需要:人们在旅游时,只会游览世界驰名的旅游景点,只会光

顾知名度高并能得到标准化服务的饭店,只会乘坐飞往各地的包机和开往各地的固定时间的旅游列车,只会利用像北京、西安、广州等地的国际旅行分社等等。因为这些景点、饭店、交通和旅行社能为旅游者提供可以预见的服务,会避免不愉快的事件和风险。 复杂性需要:是指人们对新奇、出乎意料、变化和不可预见性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即在旅游环境中,旅游者愿意游览以前没有游览过的景点,愿意坐飞机而不是火车,愿意光顾不知名的旅店而不愿下榻具有能提供标准化的、熟悉的、享有盛誉的饭店。

6. 旅游动机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个体的内在条件,即旅游需要(求

新、求实、求异、求美、求知、寻友、追宗归祖等);二是外在条件,即刺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旅游交通/饭店、个人社交环境等)

7. 旅游消费知觉的基本原理(由例子选择):a, 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组织性:接

近性原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同类物)若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时,每一物体都有被视为构成整个知觉组型一份子的倾向。如人们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常把天津和北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相似原则,指多种物体在形状与性质上具有相似特征时,人们在知觉上将其归类的倾向。如外国人把北京碧云寺、开封相国寺、泰安的孔庙等都认为是庙,尽管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又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封闭原则,是指若干刺激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有形成同一知觉形态的倾向。如旅游者在遇到线路不完满,或信息不完整时,他们就会自觉采取行动弥补不足,实现“封闭”。否则就心中不快,有可能暂缓或停止行动。c, 知觉的解释性:即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对刺激的觉察进行选择,并依靠一定的心理原则组织这些刺激,这都是基于人们对刺激的解释。

8. 旅游消费知觉的心理定势(由例子选择):一、首次效应:当一个人第一次进入一

个新的旅游地,第一次和当地人接触,第一次品尝地方风味,第一次游览某一名胜,留下深刻印象,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而难以改变,这种现象称为首次效应或第一印象。 首次效应先入为主,实际上已戴上了“有色眼镜”。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不良印象也不觉得反感,如果第一印象不好,以后良好的印象也会相形失色。正由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于第一印象的这种层次性、广泛性和推延性特点,所以难免会以偏概全,妨碍人们准确地感知事物。二、晕轮效应: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如果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说的,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说的。这两种效应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常常是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刻板印象:指的是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这种印象不是一种个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如,社会上一般人认为日本人争强好胜,有自制力,注重礼仪,讲礼貌;英国人冷静,少言寡语,有绅士风度;德国人较勤勉,有朝气,守纪律,爱音乐;法国人爽朗,热情乐观;美国人重实利,喜新奇。 旅游决策常见到的风险有两种:功能风险和心理风险。 旅游消费偏好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某一事物所持态度的强度和对该事物所拥有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的多少。 人格类型与旅游消费行为:【P94--95】 现代社会中,典型的家庭形态:①核心式家庭(包括丈夫、妻子或者再加上其未婚的子女)②延续式家庭(包括丈夫、妻子、子女、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③丁克家庭(无子女)。核心式家庭最具有代表性。 现代核心式家庭中,家庭成员在实际的旅游购买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五种:发起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家庭旅游决策类型:①共同影响,共同决策 ②丈夫主导型决策 ③妻子主导型决策 ④共同影响,一方决策。 客我双方交往常见到的影响有三种:说服、提示、诱导。 客我交往的特殊性:①不稳定性 ②个体与群体的兼顾性 ③有利性 ④主观性。 职工的知觉差异:主要表现为知觉类型差异和知觉深度差异。 职工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类型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在旅游企业中,人的气质特征与职业对人的气质要求往往成为“互补”和“相互适应”的关系。 激励理论:①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②过程型激励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觉对于动机的影响在于: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③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亚当斯的“挫折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 减少冲突的策略一般有三种:①设置超级目标 ②采取行政手段 ③采用托马斯冲突处理的两维模式。【244】 人际关系的三种构成要素:方对关系、联系媒介、交往方式。 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直接式组织结构和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二、名词解释

1. 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倾向性:是指旅游消费者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

向。

2. 功能风险:涉及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劣问题。一般情况下,当购买的旅游产品

和享受的服务不能像预料的那样满意时,就存在着功能风险。

心理风险:是指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自尊心或改进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问题。

3.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伯恩博士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儿童

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一个人最初形成的自我状态。它由自然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构成,它还包括一个人适应情绪场合所需要的信息。

父母自我状态:是人们通过模仿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在心目中威信相当于自己父母的人物所获得的态度和行为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处理部分,它对储存于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信息加以检验,看其是否适合具体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旅游的许多主要动机明显地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之中。然而,父母自我状态对儿童自我状态所提出的愿望和要求常常持保留态度或提出一系列质疑。此时,成人自我状态便会在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之间扮演仲裁者,一方面设法取悦儿童自我状态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设法体贴父母自我状态的苦衷,并积极寻求有关资料,提出明智合理的旅游计划,促成旅游决定。如果没有了解到有关资料或资料不足,它将使旅游推迟。【父母自我状态持保留态度,成人自我状态起仲裁作用】

4. 客我交往:是指旅游服务人员同旅客之间为了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意愿、解

决在旅游活动中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而相互施加各种影响的过程。

5.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个等级。

6. 管理幅度:是指某个管理层次上的领导者或管理员直接领导和管理下级单位数或人

数。

三、简答

1. 旅游消费知觉与消费行为决策。【61---62】

(1)对旅游时间的知觉:旅途要快、游览要慢、一切活动要准时。

(2)对旅游距离的知觉:对旅游行为的阻止作用(当旅游距离增加时,人们付出的代价就大,增大的代价会对人的旅游行为和热情起泼冷水的作用,阻止人们的旅游行为)、对旅游行为的激励作用(远距离的旅游地会使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常会把人吸引到远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去)。

2. 怎样学习旅游消费?【74】

(1)通过经验学习旅游消费。(2)获得信息学习旅游消费。人们解决旅游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旅游商业环境,如旅游广告、推销和个人销售等。二是个人社交环境,包括家庭亲属、朋友、熟人和其他人。

3. 旅游消费态度及其特征。【80---82】

(1)旅游消费态度:是指人们针对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的对象,用赞成或不赞成的方式连续地表现出来的旅游消费心理倾向。 态度由三个部分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其中,认知成分起基础作用。

(2)态度的特征:1,态度的对象性。(态度总是针对一定对象而言的,态度若没有对象,就谈不上什么是态度。) 2,态度的强度。态度的强度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的程度。(一般说来,态度的强度跟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成正比。即态度的强度越高,倾向性越明显,人的行为就越能预见) 3,态度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即态度形成之后保持相当一段时间不变,在行为的反应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它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 4,态度的内隐性。即态度是一种内在性的心理体验,态度本身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通过外部行为去推测。

4. 客人投诉时的对策。

①耐心倾听,弄清真相。 ②以诚恳的态度向客人道歉。 ③区别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处理。

5. 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P236】

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建立起来的行为标准。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规范对其成员所具有的无形的约束力。

一般说来,在群体压力下,人们往往容易产生社会从众行为、社会顺从行为、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标准化倾向。【区别如下】社会从众行为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实际上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处于内心的自愿,在行为上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在思想上放弃原有的意见。 社会顺从行为则是在思想上保留自己的观点,而又不在行动上违背群体的意志。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易产生竞争心理,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标准化倾向是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易趋向于统一标准。

6. 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247由例子判断】

① 定向阶段。这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最初阶段。人们总是依据自己的

意愿、审美观、价值观选择对自己最有意义和“魅力”的交往对象,

并在自己心理定势的前提下搜集对方的信息,以求深入地了解对方。

同时,人们还可能从正面展示自己,以求给对方创造一个良好的最初

印象。

② 探索情感交换阶段。在搜寻对方信息和创造最初印象的基础上,人们

会进一步向对方表露自己较浅层次的思想情感倾向,或扩展新的领

域,增加新的内容,以探寻对方的情感倾向。此时,交往双方若都有

继续交往的倾向,则会进入第三个阶段,情感交换过程。如果对方毫

无情感表示,二者将不可能建立什么关系。

③ 情感狡猾阶段。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关键阶段。人际关系能否建立,关

键取决于情感这个联系纽带。在这个阶段里,双方若能很少保留地表

现自己的个性,或相当自由且中肯地相互赞扬或批评,就能为人际关

系的确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 稳定情感交换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交往接触,彼此已形成良好的稳

定情感,心理距离已达到相当接近和十分密切的程度,在外在的相互

行为上会表现出相亲相爱的表现,至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便告形成。

7. 以意见沟通的渠道划分,意见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中存在

五种典型的沟通网络:链式、圈式、轮式、“Y”式、全通道式。 非正式沟通中,主要对小道消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发现四种传播方式:单线式传播、集束式传播、流言式传播、偶然式传播。

四、论述

1. 旅游消费态度的改变与旅游消费行为。(改变消费态度的方法?)【P86--88】

一、提高旅游产品形象。旅游产品形象是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总体评价,是旅游产品的特征与服务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好的形象会产生好的感受,对增强或改进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态度起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接受和使用该旅游产品或享受服务产生重大影响。要想使人们对旅游产生肯定的态度,就必须努力去改变和提高旅游产品的形象,使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事物。如对旅游产品形象的改进可以对业务人员进行专业训练,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改进服务服装,培养良好的服务态度等。

二、改变知觉。是指在原来知觉基础上改变形成新的知觉,从而转变态度,促进新的行为。改变知觉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办法是原来的产品或服务保持不变,另外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或者赋予一个能够使人们引起联想的名称,促使人们把这种产品或服务看成是某种不同的或新的东西。

三、引导参加旅游活动。实际的活动能够削弱强硬的顽固态度,降低影响态度改变的精神障碍,促进人的积极态度等。实际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主要是实践能够使人们相互了解,认识新的事物,吸收那些能够削弱现存态度或导致原有态度改变的新的信息。

四、输送新的知识和信息。一般情况下,掌握信息有限的人最容易改变态度,因为信息有限,一遇到矛盾就会动摇。文化程度高的人,往往在许多问题上拥有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对于他们的态度改变就比较困难。要想改变他们的态度,就必须向他们输送那些确实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旅游中的问题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才有可能使他们改变态度。常用向人们输送新知识和信息的方法是宣传,诸如广告、专栏报告、举办讲座、开办展览、发行小册子、地图、广告画、电影片、录像带等。

五、激发潜在动机。就是设法提高这一动机在人们知觉中的地位,从而影响他正在作出的决策。如一对夫妇选择旅游项目时,并没有意识到对其子女所负有的义务,当你提醒他们别忘了他们的子女的兴趣、爱好时,他们很可能改变原来的决定,去一个对子女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2. 家庭生命周期与旅游消费决策。【P108】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一个家庭由诞生到以后经历的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直至消亡的过程。它是由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年龄、家庭规模和主人的工作状况等变量系统结合而成的复合变量。

家庭生命周期由三个主要阶段构成:青年阶段、中年阶段和老年阶段。

青年阶段:包括已婚但还没有子女及有子女两个小阶段(35岁以下)。青年已婚无子女阶段称为“蜜月阶段”。这个阶段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观念的变化或由于经济上及事业上的原因,时间正不断变长。因而使得婚后年轻夫妇能够建立起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在家庭初建阶段,新婚夫妇已使小家庭初具规模,由于婚前为建立新家庭几乎用完全部积蓄,所以一般婚后在短时间内经济比较紧张。如果婚前有充足的积蓄,婚后也就不存在经济紧张的问题。即便是新家庭经济上暂时出现困难,毕竟由于二人的结合,经济上的合力也会使困难很快过去。蜜月阶段的青年夫妇在旅游市场上是非常活跃的人物。

“青年已婚有子女阶段”时间可能达xx年或更久。家庭的旅游兴趣因孩子的存在而受强烈影响,如果能旅游,一般不是父母单独出游,而是合家欢乐的或为孩子受教育的家庭旅游。“青年离婚无子女”除非有薪俸优厚的职业,否则绝不可能把钱花在旅游上。“青年离婚有子女”因为有孩子的抚养费而负担大,如果双方准备再婚,大笔旅游支出更不可能了。

3. 客我直接接触(读图理解P142--145)

五、案例分析(要点)

1. 旅游动机的分类:a, 健康 b, 好奇心 c, 受教育 d, 获取乐趣 e, 社会交往 f, 寻求

精神价值 g, 闲暇和消遣 h, 探亲访友与追宗归祖 i, 地位和自我实现 [P40---42]

2. 第十一章:优质服务与服务心理。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七章

1、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2、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依靠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知识经验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些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3、学习观: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不是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的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的特点: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4、教学观:教学不是知识的“填灌”,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新知识的生长点)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高级伙伴,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2、对教育的启示:(1)以教师喂主导进行情景创设(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3)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4)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5)教师要多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及间接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6)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要耐心的聆听学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八章

1、知识: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区别:1、从测量学的观点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2、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3、从激活和提取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4、从输入和输出来看,前者是相对静止的;从学习和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联系:1、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2、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另外,掌握记笔记、阅读等程序性知识对学习陈述性知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3、学生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进一步加工消化成为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程序性知识。

3、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4、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客观:(1)学习材料的内容(2)学习材料的形式(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主观:(1)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2)学生的能力水平(3)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5、概念学习的方式:1.概念形成 2.概念同化

6、概念教学的方式:(1)规则-例子-规则(2)例子-规则-例子

九章

1、技能: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2、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及其培养:(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操作技能的培养: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及其培养:(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

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培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十章

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的种类:(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2、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首字连词法:编歌谣、简缩3、谐音联想法4、琴栓单词法5、关键词法6、视觉想象】3、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设置目标、浏览、设疑2、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监控领会3、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2、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有组织的地方。3、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简直不懈、自我强化4、其他人支持:寻求老师伙伴帮助、使用伙伴小组学习获得个别指导

十一章

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它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不同效果的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例如:掌握一门外语有利于掌握另一门外语;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例如:学习了汉语拼音之后再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的学习;零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有时也称为中性迁移。2、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进行划分:水平迁移——又叫横向迁移、侧向迁移,是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一门外语有利于掌握另一门外语,婴儿学会称呼“奶奶”后会对所有陌生老太太均称呼为“奶奶”,化学元素中锂、钠、钾等元素;垂直迁移——纵向迁移,是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学习“角”的概念后,再学习“直角”、“锐角”等概念。3、按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例如:温故而知新,会骑自行车有利于学习摩托车的驾驶;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例如:学过高等数学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例如:当学完单词ball(球)之后,再学习football(足球)时,产生的迁移叫特殊迁移。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划分:同化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3、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1、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教学对学生有意义4、在各种情境下呈现多种实例5、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