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关于医患关系的思考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健康的概念也重新被人们审视,定期的体检逐渐得以普及,有病了就要尽早就医这个意识也逐渐得以强化。医生和患者,一个治病救人,一个康复而归,本来应该是和和乐乐的事情,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患纠纷却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医患关系”这个越来越敏感的话题。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医生患者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求医行为与行医行为的互动。美国医学史学家西格里斯认为:“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句话指出了医患关系的“狭义”和“广义”两种情形。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专门术语,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的群体(医疗者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就医者一方)在治疗或者缓解患者疾病过程中所建立的相互关系。医患关系是诚信为基础的具有法律强制性的信托关系,它体现了医患关系双方的价值追求。 1医患关系的模式

关于医患关系的模式,萨斯霍轮德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医患关系模式,即:主动——被动模式,知道指导——合作模式,共同参与模式。在休克昏迷患者、精神病患者、急性创伤者或难以表述主观意识的患者,医生是主动的,患者是被动的,属于主动——被动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求医时病情并不如上述情况那般严重,求医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了解及减轻如食欲不振和头痛发热之类的疾病,此种情况下,患者求医是因为医生可以提供必需的照顾,医生通过诊断、分析和治疗,指导患者和医生关系;而患者则为医生的指导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症状和病史),并依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作。而共同参与模式是针对慢性疾病及有一定医学技术知识的患者设计的一种技术模式,患者不仅主动配合协调,而且进一步参与,而医生则是“帮助患者自助”,如糖尿病患者逐日按照医生所开的处方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等。

2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2.1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的好坏对医患关系影响极大,一直是患者不满和和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1]。目前很多医护人员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患者来就诊 就是有求于己,对患者的态度生硬,语言冷淡,无视患者的疑问和痛苦。加上医护人员的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心情紧张郁闷买家具了心里的不平衡,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态度不好,使患者产生反感和不信任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

2.2收费方面

周亮等[2]的研究结果显示非医疗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加上医疗制度的改革、医院的经营和职工的效益直接挂钩,有些医生出于个人的利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同时由于医院的关了问题,导致多收费和重复收费的问题,成为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线。

2.3医患之间的差异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生和患者的分工、专业知识、医疗信息的掌握及其各自的权益不同,从而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态度存在差异,对医疗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就出现了冲突[3]。

2.4患者的心理情况

在医疗工作中,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是医患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4]。患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特别是重大疾病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患者想快速减轻症状、换证多了解自己的病情等问题会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其心理负担过重,当这些要求

和期望不能满足时,之前埋下了种种矛盾就会爆发出来。当患者需要把心理压力发泄出来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医护人员。

2.5新型医保政策

新型医保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仅有17%的调查对象对新型医保政策持满意态度[5]。由此可知新型医保政策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只是部分缓解,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现行医保政策,定点医院是事实基本医疗制度的载体,参保人员对新型医保政策的不理解之间归结于定点医院,导致了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

3化解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

王蒂楠在《化解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博弈研究》一文中,对某大型医院20xx到20xx年三年间医患矛盾情况做全面的分析,将315例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分类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纠纷发生的次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涉及的科室愈加全面,涉及的人员愈加广泛,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对上述纠纷的原因细化分类整理,发现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医患沟通不足、制度执行不严、服务质量不佳、诊疗质量不硬、费用引发的纠纷和其它瑕疵因素[6]。

3.1对于医生方面

医生一方在专业素质和诊疗态度上的提高。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更准确和快速的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或提出建议,避免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或者贻误最佳的救治时机。有人说,医生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当然这是最好的情况,但假如我们站在医生的角度,每天有连续八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接待几十名患病情况完全不同的患者,让他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始终是有些强人所难。我的一位老师曾教育我们,如果你不能把患者当做亲人,那么起码你应该把他当做你的朋友。我当时深有感触,对,确实应该是这样的,把患者当做朋友一样,耐心地为其诊治,这是作为一名医生起码的素质。

4.2对于患者方面

作为患者,应该体谅医生,相信医生,患者应该知道,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是非常好的,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辛勤的工作在临床的一线,作为一名医生有谁不想把病人的病给治好!然而近年来媒体与舆论的导向却把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降至了冰点[7]。报纸上,网上,最受关注的就是某某医生黑心,某某医生玩游戏耽误救人,某某医院非法牟利,这都直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很少媒体能够发表医生的声音,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只关心那些罕见的现象,如此以偏概全,自然会让更多的大众产生误解。再加上医患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相互的理解信任,患者在医院就诊时遇到小问题时就自然而然认为是医生、医院黑心,继而导致不必要的矛盾。所以,患者应该注意辨别媒体的报道,相信医生的道德水平。

总之,医患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了社会的许多方面,改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媒体、医院和大众共同的努力。当政府能够为让患者就医不再困难,当媒体的报道不再片面,当医院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就医环境,当患者和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都能以朋友的心态对待对方,那么医患矛盾就不会再存在了。

【参考文献】

1.应维聪.和谐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浙江临床医学,20xx.9(10):1439

2.周亮,周瑞敏.医患关系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xx,7(11):778

3.李菲,程少贤,彭晓明,等.医患关系的主要困惑与对策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xx,28(2):22

4.戴倩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主要困惑与对策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xx,13(4):237

5.柳洪州.新形势下医患关系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企业导报。20xx.11:245

6.谭浩,法律规则对医患博弈的影响分析,医学与社会,20xx; 22(8): 44-45.

7.王星明,王艳华.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中大众媒体的责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xx;

(8):571-572.

儿科一区 刘艳侠

 

第二篇: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我阅读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作者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我选择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xx年x月出版的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中译本,由金吾伦、胡新和编译而成,是该书的第一版。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为我打开了科学哲学的大门,书中有许多概念或观点都是我之前从未考虑甚至注意到的。其中有许多内容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在此列出书中几处让我特别有感悟和看法的部分。

例如,这些教科书似乎经常这样暗示:科学的内容是唯一地从书中各页所述的观察、定律、理论所呈现的。这些书几乎始终无例外地被理解为,科学方法只是由收集这些资料与教科书的理论概括联系起来所使用的逻辑运作,二者凑合在一起的结果而已。

库恩在本书一开始便否认了当时教科书的制定方式以及教科书对初学者的错误导向。他认为,教科书归根结底并没有论证各种学科学说的正确性,而是在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该学科现有的常规科学,学习当今的所谓正确的日常科学,以便日后能够熟练地运用范式中的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科学的发展其实并不像教科书中写的那样循序渐进,有条有理,科学研究也不仅仅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这其中还充满了对前人制定的规则和方法不断地修正以至于不断地颠覆的过程。

虽然我对于科学的发展并不熟悉,但这番关于教科书的论述让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学生在阅读刚开始时就产生了共鸣。题海战术与死记硬背是中国中小学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从小到大我们的教科书里充满了各种“正确”的定理和公式,我们所要学的永远都是运用这些公式和定理去完成课本中的所有课后习题。我不否认这样的教育可以让我们尽快地熟悉我们所在学习的学科,从而帮助我们未来进一步地运用所学的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但这样的教育模式只能提高我们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对创造力的提高毫无帮助。而我认为在科学研究甚至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学会质疑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全盘地接受书本或是前人的看法只会让我们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并且日渐平庸人云亦云。学校需要教会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思考的能力,如果没有自主的思考和探索,科学绝不会产生进步,甚至于我们的人格都无法独立,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绝对的认同权威而是自由地产生疑问自由地反对并努力探索脑海中无数问号背后的属于自己的答案。

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因此,接受新范式,常常需要重新定义响应的科学。有些老问题会移交给别一门科学去研究,或被宣布为完全“不科学”的问题。以前不存在的或认为无足轻重的问题,随着新范式的出现,可能会成为导致重大科学成就的基本问题。当问题改变后,分辨科学答案、形而上学臆测、文字游戏或数学游戏的标准经常也会改变。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常规科学传统,与以前的传统不仅在逻辑上不相容,而且实际是不可通约的。

库恩在本书中提出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即是范式与科学革命,他打破了人们对于科学发展循序渐进地积累并进步的普遍常规看法。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并不在于积累和完善而在于不断地打破被多数人认可的常规科学范式,形成新的范式形成新的科学方法,而对于过去的科学范式甚至于是颠覆且水火不容的。新旧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是科学革命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性质。

科学革命就像我们常说的社会革命一样对于之前的科学制度往往有着全盘颠覆的目标,他们与之前的权威形成截然不同的阵营,甚至拥有全然不同的价值体系与评价标准,绝不可能在同一框架下解决分歧,这也就导致了新旧阵营难以沟通和不可通约。

而我在库恩的范式理论中最大的收获即在于我感到即使在科学中也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因为真理的难以捉摸而放弃寻找真理,而是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地相信所谓的“绝对真理”而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探究精神。从前的科学和从前的社会在现今的我们眼中可能会充满了错误,但它们都是人类进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或许很多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论和研究到最后可能被证明全然搞错了方向而显得毫无意义,但我认为

所有对于世界的探索的努力都绝不会毫无意义。正是通过那些问题和错误才能使后人获得新的启示发现新的方法,推动一场又一场新的科学革命让我们得以一步步离真理走得更近。

为常规的研究时期所间隔开的一连串革命性选择的基本成果,就是我们称为线代科学知识的那一套适应力惊人的工具。这种发展过程中的相继阶段,以精炼和特化程度的增加为标志。这整个过程或许已经发生,如我们现代所设想的生物进化过程那样,而无需一设定好的目标,一种永恒不变的真,其中的科学知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一个更好的范例。

库恩在本章中对于科学进步和生物进化论的类比是我在整本书中最喜欢的部分。这样大胆的类比让我有了一种对于科学进步过程豁然开朗的感受。当我们接受了库恩之前所提出的范式和科学革命的理念之后我们很容易就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新的范式都是对过去范式的一种颠覆,范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那我们该如何确定科学的发展真的是在进步中而不会产生倒退呢?

而库恩提出的这项类比很好地解决了我心中的疑问。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和体系,甚至于每一个认真思考的人都能提出他们自有的一套“科学”理论。前几年我曾看过一本名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非正常人群”访谈实录,看完以后有种汗毛倒竖心有余悸的感觉。那些精神病人拥有着甚至比常人还要完善的世界观,他们的某些理论甚至可以让你长久以来就存在的许多困惑迎刃而解。但他们和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完全不同,也无法被世俗所接受于是便成为了所谓的“非正常人群”。当读完那本书后我甚至感到深深的恐惧。什么是正确的?他们是天才还是疯子,世界会不会跟我们想象中的截然不同?各种各样的疑问充满了我的脑海,但我也不敢继续深想。

但库恩提出的甚至就连科学也遵循物竞天择的想法却让我不再被那样的恐惧所困扰。一个个科学理论的提出一开始也并不具有特定的方向但每一次新范式的产生及淘汰都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一定是那个时代能找到的最好的对于世界的解释。无论我们现在对于世界的看法是对是错,我都愿意相信我们在不断地向更“真实”的世界靠近,哪怕终有一天我要颠覆许许多多根深蒂固的想法,我也不会被此击溃而会为这样的改变感到欣喜。

看完《科学革命的结构》最大的收获首先在于我对于科学发展本身的彻底改观,过去我们会认为科学的进步是一点点积累逐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库恩却认为,科学的最重要的进步,都是依靠革命得以完成的。而革命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伴随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中出现迫切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却不能由当时的学科范式来解决,于是引起了危机,从而使科学家们开始关注跟当前的范式不同的心范式,来化解危机。库恩把科学的进步比作生物的进化,他认为范式与范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标准不具有任何的可比性,可同时整体的科学却还是在持续不断地进步中的。这就像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不具有特别的方向,却使得生物得以从简单向复杂进化。

于我来说范式的概念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也可以比较快地接受,可是整本书看下来我也有一些小小的困惑的质疑。

库恩曾说:“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改变了。”他认为范式的改变带动了世界观的改变。他举了哥白尼的例子说,在哥白尼以前,人们都将月球看作一颗行星,而在他之后,人们却开始把月球看成了一颗卫星,这就说明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跟着范式的改变而发生了改变。

可是真的是这样么?人们的世界观跟着哥白尼发生了变化,可是哥白尼本人是怎样发现产生世界观的改变的呢?而我认为实际情况则应该是哥白尼看待世界的方式本身即和周围的人们不同,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感到疑惑,轻易地对前人的想法产生质疑,最终才能发现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而伽利略其实也是类似的情况,他之所以可以成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之所以能够做出那么多前人所想象不到的实验,是因为他个人本身就对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物理学有所质疑,于是才一步一步地试图验证自己的想法,而并非是他先做出新的实验,再改变自身想法的过程。新一代的科学家们正是靠着他们对原先范式的怀疑,才能创造出新的范式,才能引发科学革命。因此我对于范式和世界观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的问题持有跟库恩不大一致甚至是相反的看法。

而我的另一点困惑则在于,库恩认为当新旧范式交接的时候,总是会有两个明显的阵营,新的范式和旧的范式都各有各的支持者。新范式的支持者往往是新生代的科学家们,而旧范式的支持者则是一些年龄和资格较老的所谓的顽固派,他们之间总是

发生着激烈的争执,但总无法被对方所理解,最终都是鸡同鸭讲不欢而散。面对这种现象,库恩认为只能等老一代人离开这个世界,年轻一代逐渐接受新的范式从而完成新旧范式的交接。

而我对此却有点难以理解,为什么新的想法那么不容易被老一辈的科学家们所接受呢?虽然这的确是我们现实中经常产生的现象,但为什么旧范式的支持者们无法试着用新的范式来思考来验证?毕竟正是因为旧的范式中有巨大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存在,才有了新的范式的诞生,既然新的范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原先残留下来的问题,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顽固地不愿意相信?这也许不再是一个科学方面的问题,而更接近于人的心理的问题,可是我却更愿意相信在新的范式面前,改变所谓根深蒂固的想法也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

其实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是这样,老一辈的人和新一辈的人总是存在着明显的代沟,老一辈人总会说新一辈的人是所谓“垮掉的一代”,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可新一辈的人却永远是社会的主流,不断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风貌和走向。孰对孰错真的难以分辨,可难道生活真的像调侃说的那样“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么?难道永远要等老的一代逝去才使得新的社会显得更为美好么?而我则宁愿相信无论是科学还是我们的生活,新和旧会产生碰撞,但同时也会有交流和理解,人们逐渐地不再执着于过去的成见而可以着眼于真理和现实,新的和旧的温和地进行它们的交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