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

高三作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学生在高考作文时发挥出色。当然,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只知埋头苦干不行,投机取巧、走模仿的捷径更不行。教师必须了解语文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了解作文教学的最新动向、发展趋势,对全国及各省市的考题作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毕竟高考题代表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学的现状,专家的意向。作文教学改革并非一定要提出新思路,采用新方法,走出新路子。只要能够在教学中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是成功的教学。不过,无论如何改革,成功的作文教学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 打好基础 适当提高

作文教学要求一味拔高,那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得从基础抓起。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急于对学生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而要扎扎实实的练基本功。记叙文是基础的基础,教师要以此文的训练为主,让学生能熟练的运用记叙文所适用的各种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手法。记叙文最能锻炼、最能体现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所以,记叙文练好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议论文是中学作文的另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议论文能反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各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要想真正把学生作文教好,教师要擅长写作,要通晓各种文体。一个没有技术的师傅要想带出好徒弟,这是不可想象的。学生有了好的写作基础后,教师就可适当提高要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让其专攻一体,涉及文学创作,或微型小说,或散文,或美文,或杂文,或政论文,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如此面对各类考试也就能游刃有余、正常发挥了。

2、 课堂为经 生活为纬

丢开生活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怎样才能把生活和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呢?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所掌握的写作理论、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主要是在课堂上所学课文中获得。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要到点到位,丝丝入扣,从积累素材到审题、选材、构思,到动笔写作,修改,誊抄,一步不让。课堂训练要有计划,不能跟着感觉走。有梯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深度,作文训练要有一定的深度,写作水平才会提高。有信度,作文训练要真实有效,不能让学生失去信心。

作文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作文要求新求活,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唯一的方法。“功夫在诗外”,课堂教学只能解决基本问题,打好写作基础,成功的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堂与生活结合之路。我们要鼓励学生尽量挤时间接触生活,汲取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同时还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

3、 培养情智 学会思辨

好文章从不停留于浅表的客观叙说、感性认识,她必须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理性观照,智慧之光时时闪亮,思辨之语频频出现。在阅读课上,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激发情感,让学生充分体验,领悟作者贯注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作文课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如何用手中笔把自己的激情表达出来。老师在设计作文训练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有感而发,方能充满睿智和激情。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小到身边琐事,大到国际国内的新闻热点。

4、 多读古典文学 感受中华文明

中国的古典文化有着特殊的魅力,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时代的国朝文学都有大批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这些作品构思立意深远,韵律和谐流畅,辞章凝练华美,语调铿锵有力。现行的高中教材,不管是何种版本,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即古典文学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这就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古典文学对一个学生语文素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多读古典文学,除能提高语文修养外,还能为写作作有效的积累。熟记一些文学名句,了解一些文学人物、名人轶事、文化典故,在写作中恰当的加以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从而以深厚的感情来打动人。如果能把古人的炼词炼意的精神学到一二,必然能使作文登上一个新台阶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如果能够抛开那些花梢的训练模式,扎扎实实抓基础,实现教法回归,轻轻松松自由写,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创作,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作者:赵冬梅

语文教育的最大价值是向学生传递人类历史上最优美的价值观念,最大的意义是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正义感、公正性,能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并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人格人权,热爱自然和生活,这些都是语文教育超越时代的永恒不变的价值”。学是为了用,所以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准确恰当地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说出来写出来,使他人理解接受,从而取得感知的一致同步。而这种目的的实现正是通过作文来体现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没有一整套作文教材,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研讨,现就我校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学习了写景状物散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

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 “议论抒情”、 “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

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了.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首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写作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

二、采取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

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⒊采用多种批改方法。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其次,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我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二节作文课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有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4.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课内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

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最后一课》的改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其次课外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好作文不是轻易为之的。必是一种广泛阅读基础上的创作,即“厚积薄发”的。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始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了督促学生读书,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每接触一篇好的文章,我都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每讲一课都进行朗读评比。学生读的兴趣上去了。我又开始注重学生说的能力。每天课前都进行课前赛讲,并适时地给予点评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所读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学生只有贴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丰厚的生活积淀,弄懂了人情世故,自然就能写出锦绣文章了。创新作文不在象牙塔里,而在广阔的精彩的社会生活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们年级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义务服务、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热情,关注生活,读写兼用,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效地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