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乘车》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在模拟上下车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在模拟上下车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头饰。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魔女!

生:(发自内心的感叹)好漂亮啊!

师:跟她打个招呼吧。

生:(踊跃地)你好!嗨!??

师:小魔女的小魔杖可以变好多的智慧星,准备送给上课特别棒的小朋友和表现最好的小组,最后哪一组得到的智慧星最多,哪一组就是今天的冠军!

(一)创设情境,模拟演示,探索新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马戏吗?(喜欢)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知道你们喜欢看马戏,决定带你们去马戏团看一看。(学生兴趣高涨)

(评析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看马戏的设计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样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1.探索连加。

瞧!淘气和笑笑2人坐着公共汽车来接你们啦(课件演示,师配旁白),科华北路站到了,先上了4个人,有1个小朋友在后面边跑边喊:“等等我,等等我。”最后他终于没被丢下,也上了车。

师:谁能把到站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完整地说一说?

生:原来车上有2人,到科华北路站后,先上了4人,又上了1人,现在车上有7人。 (在学生叙述时,教师把2,4,1,7四个数字写在黑板上。)

师:(指着黑板上各数)你能不能试着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呢?

生:2+4+1=7(师板书)。

师:2,4,1,7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表示车上原来有2人;4表示先上来4人;1表示后上来1人;7表示现在有7人。

师:孩子们,那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生:我是数一数现在车上的人数有7人。

生:我是先算2+4=6,再算6+1=7。

师:哦,老师明白了,就是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出来的数再与后一个数相加,对吗? (老师边讲边板书:2+46+1=7)

师:小朋友真聪明。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生:它有两个加号。

生:有3个数相加。

师: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叫“连加”。

(评析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这一环节的教学,从再现学生生活中搭乘公共汽车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从乘客变化情境中提炼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持下建立连加的数学模型,符合儿童思维特点,隐含“数学从生活来”的大数学观。)

2.探索加减混合。

我们的公共汽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课件演示,师配旁白)。汽车继续往前开,请同学们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游乐园到了,后门有3个人下车,前门有2个人上车。 师:谁能把到游乐园站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

生:原来车上有7人,游乐园到了,上车2人,下车3人,现在车上有6人。 师: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小声地商量商量。 生1:7+2-3=6。

生2:7-3+2=6。

师: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生1:第一个算式先算7+2=9,再算9-3=6。

生2:第二个算式先算7-3=4,再算4+2=6。

生3:两个算式都是先算前面两个数,再和第三个数算。

师:你真聪明,会把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合在一起说,孩子们同意给他一颗智慧星吗?(同意)

生4:是从左边算到右边。

师:真了不起,用这么简单的话说清楚了运算顺序,小魔女奖给你一颗智慧星。对,我们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师:看,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四人小组,轮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讨论讨论。)

生1:我们认为第一个算式是先加上车的,再减去下车的。

生2:我们认为第二个算式是先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车的人数。

师: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

生:既有加号又有减号。

师: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评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发挥集体力量,以强带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及汇报成果中享受合作的欢乐和成功的愉悦。)

(二)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马戏团终于到了,瞧我们的小猴子站在大门口说要变魔术考考你们,不然不让进,愿意接受小猴子的挑战吗?(愿意)

(师戴上小猴子的头饰扮演小猴子。)

师:请观察小棒的变化情况,列算式说得数。

(小猴子先拿出5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走3根。)

生:5+2-3=4。

师: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小猴子我又要变魔术了。

(小猴子先从7根中拿走2根,再拿走3根。)

生:7-2-3=2。(师板书)

师:为什么减2后又要减3? 生:因为小猴子拿走了两次。 师:猜一猜像这样有两个减号的算式我们叫什么?(师引导) 生:“连减”。

师:(取下头饰)看来我们的小猴子难不倒小朋友们。你们自己动手变魔术考考同桌好不好。

要求:同桌小朋友轮流变,一个用你喜欢的学具变魔术,另一个根据同桌摆放的情况在纸上列算式并计算,比一比谁的算式写得又对又快。

(学生同桌活动)

(评析教师示范,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人人都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从具体操作中深化新知。教师的一句“用你喜欢的学具变魔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师: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时候都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生: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激趣练习,应用拓展

1.练习1。

终于进了马戏团,看(出示第一幅图),小鸟们正欢快地唱着迎宾曲,有几只小鸟在唱歌啊?

生:8只。

师:小鸟们看见我们来了,飞出来迎接我们了(出示后面两幅图),你想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发生的变化?

生:8-2-3=3。

师:请你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汇报想法。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原来有8只鸟,先飞出来2只,又飞出来3只,还剩3只。 师:你真能干。

(评析学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增进友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以学习的本来面目。)

2.练习2。

接着,小鸟把我们带进了小狗训练室。瞧,我们的训兽员阿姨正在教小狗做算术呢。(动画演示,出示5-4+2,训兽员阿姨问小狗:“5-4等于几?”小狗叫:“汪”;又问:“1+2等于几?”小狗叫:“汪、汪、汪”。)

师:你能比这只聪明的小狗算得更快吗?

生:能。

师:好,我们来个组与组之间的比赛。

(参看“试一试”和练习2出示三份题,以同桌为单位开火车形式比赛,计算过程和得数都对者,为本组赢得一颗智慧星。)

(评析小狗算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复习计算过程,同时也激起学生计算比赛的欲望,使单纯的数学计算趣味盎然,学生参与率高,掀起了高潮,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

3.练习3。

哇,马戏团马上就要开始表演陆海空大型马戏啦,海报上有小狗、海豚、老鹰,请看一看它们各有几只?

生:小狗有3只,海豚有5只,老鹰有2只。

师:请组长带着你的组员一起数一数、想一想、算一算,再把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卡片上的空填一填。

狗()只海豚()只老鹰()只一共有()只。()+()+()=()

(注:狗、海豚和老鹰用头像。)

老鹰比狗少()只。()-()=()

海豚比老鹰多()只。()-()=()

(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活动。)

汇报成果,并贴在黑板上展览。

(评析活动中学生有的数,有的算,有的写,有的想,好一幅“繁忙”的景像。学生在活动中手、眼、口、脑、耳多种器官并用,提高了动手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果的汇报和展览让学生充分享受合作的力量、成功的快乐。)

4.练习4。

师:小朋友们,想看看动物们的精彩表演吗?

生:想。(兴奋又好奇。)

师:好,我们一起去看马戏吧!要仔细看哦,因为我们的小魔女会在你们看表演的过程中提出两个问题让你们帮助解决。

(放马戏录像,学生很兴奋地观看。)

(1)马戏放映至有5只海豚,每只顶2个球的画面,定住画面,并在下方出示2+2+2+2+2=。教师扮演小魔女引导学生借助画面,计算出答案。

(2)马戏又放映至大象踩气球画面,有9个气球,大象踩一次炸2个,再踩一次又炸2个,定住画面,并在下方出示9-2-2-2-2=。教师又扮演小魔女引导学生借助画面,计算出答案。

小魔女觉得你们真是聪明,她的小魔杖一挥,给每个小组加了两颗智慧星。

(评析由画面引出算式,计算算式时又借助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今天,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得到了小魔女这么多智慧星,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智慧星最多?

生:二组和三组。

师:他们就是今天的冠军!

生:耶!(师生一起鼓掌)

 

第二篇:教学案例

《9加几》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在探究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逐步使学生形成能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的素养。

三、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五、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为10加几。

六、教学方法

    情景法、谈话法。

七、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参观运动会,出发之前让我来考考你们。

1、对口令,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口算。(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口答)

师:火车火车快开啦!

生:开哪组?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9+1+2     9+1+5     9+1+3     9+1+7

师:10+7=17怎么想?9+1+7=17,你是怎么想的?

师:小朋友,这两道算式为什么得数都相同呢?有什么联系吗?

师:对了,9+1刚好凑成10,就变成10+7啦。10加几就是十几,我们计算起来就简单了。

【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数的分解和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

师:让我们赶快去参观运动会吧!(出示主题图)瞧,运动场上可真热闹啊!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回答。(指名回答,同学互相补充)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赛跑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解决“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师: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

生:纸箱里有9盒,外面有4盒。

师: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

请小组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1:有13盒饮料。我们是一盒一盒地数的。

组2:箱子里面有9盒,接着数外面的,就是10、11、12、13,共13盒。

组3:箱子里只差一盒就满了,先从外面拿一盒进去装满,就有10盒,外面还剩3盒,10加3等于13,一共有13盒。

3、得出最佳方法,强化“凑十法”。

师:小朋友真聪明,各有各的招数,有的用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的用算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哪种方法会更快呢?(算的方法)哪些组用到了计算的方法?怎样写的算式?

生:9+4。(板书:9+4)

师:9+4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箱子里面有9盒,外面有4盒,合起来就是9+4。

师:(指屏幕)说得真好!告诉我们的信息是箱内有9盒饮料,箱外有4盒,要算一共有几盒,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要用9+4计算。

师:怎样算出9加4的得数呢?让学生重述凑十的过程:放进箱里1盒是10盒,箱外还有3盒,10盒加上3盒是13盒。

师:我们可以把这个想的过程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再加3得13。(板书,让生读算式)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往运动场上看一看,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先问问同桌。再举手问大家。

生1:赛跑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绳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4:运动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

师:小朋友提的问题真棒!怎样解决踢毽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6

问:9+6怎样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思维图。(齐读算式。)

5、归纳算法特点。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板书课题)

师:我们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先凑成10来算的。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手势)

6、动手操作。(摆小棒)

(1)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一共有几根?怎样算?指名一生上台摆,师带着生说算法:先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再加2得12。

(2)左边摆9根,右边摆7根,一共有几根?怎样算?指名回答。

(3)把书上P98的思维图填完整。

【设计意图:以学生集体的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旋律,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报告自己或小组研究的结果,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数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既注意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计算”这种方便快捷的方法。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和起点,因此,在引导学生归结算理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填写思维图,直观理解算法后归纳算法,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帮助其记忆。】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游戏:摘苹果。

师:你还会算9加几?(让生选择一个苹果,说得数,师板书算式,送苹果。)

师:观察这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

生1:都是9加几;

生2:第一个数都是9,第2个数一个比一个大1;

生3: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大1;

生4:结果都上了十;

生5:得数最后一个数字总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哪儿去了?

生:那个1拿到前面和9凑成10了,所以这个十几的几比第2个加数少1。

师:说得太好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快又准地计算9加几了。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注意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用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调节学生注意方式,巩固9加几的知识,按规律整理算式,排列算式,观察得数特点,提炼算法规律。】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助解决。(P98做一做)

1、  数菠萝。

(大屏幕展示9个再添5个)问: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菠萝?说说怎样想的。师在图上圈一圈。让生在书上先圈一圈,再写出得数。

2、  数苹果。

(出示图)请一生说图意。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怎么想的?圈一圈,填一填。

3、  数鸡蛋。

(出示图)请一生说图意。怎么列式?9加4等于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数蛋糕。

(出示图)请一生说图意。让生独立列式计算。问:你是怎么写的,9加4等于13是怎么算出来的?

5、直接写得数。

师:不看图,你能直接算出9加几的多少吗?完成第3题。(指名报得数)

师:同桌互相小声说说想的过程。

师:谁来说说9+9怎么想?

【设计意图:观察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数鸡蛋、蛋糕是运用“凑十法”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用途。直接写得数,巩固算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努力,让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    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小朋友,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计算9加几怎样想比较简便?

师:计算9加几,先想到9加1的10,就把第2个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有用,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强调“凑十法”,渗透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作用。】

板书设计

9加几

教学案例

【课后反思:由于一年级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7、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把“凑十”这一巧妙的数学方法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让学生逐步领会“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应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计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最优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思维缺乏独立性,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让一切教学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模式,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陈述,都应该接受其他人的提问、反诘和推敲,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提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引导,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自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整堂课的的教学在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操作活动中进行,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绝大多数学生注意力集中,体现出了积极探索的思维状态,学习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