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9加几》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在探究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逐步使学生形成能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的素养。

三、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五、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为10加几。

六、教学方法

    情景法、谈话法。

七、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参观运动会,出发之前让我来考考你们。

1、对口令,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口算。(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口答)

师:火车火车快开啦!

生:开哪组?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9+1+2     9+1+5     9+1+3     9+1+7

师:10+7=17怎么想?9+1+7=17,你是怎么想的?

师:小朋友,这两道算式为什么得数都相同呢?有什么联系吗?

师:对了,9+1刚好凑成10,就变成10+7啦。10加几就是十几,我们计算起来就简单了。

【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数的分解和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

师:让我们赶快去参观运动会吧!(出示主题图)瞧,运动场上可真热闹啊!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回答。(指名回答,同学互相补充)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赛跑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解决“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师: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

生:纸箱里有9盒,外面有4盒。

师: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

请小组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1:有13盒饮料。我们是一盒一盒地数的。

组2:箱子里面有9盒,接着数外面的,就是10、11、12、13,共13盒。

组3:箱子里只差一盒就满了,先从外面拿一盒进去装满,就有10盒,外面还剩3盒,10加3等于13,一共有13盒。

3、得出最佳方法,强化“凑十法”。

师:小朋友真聪明,各有各的招数,有的用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的用算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哪种方法会更快呢?(算的方法)哪些组用到了计算的方法?怎样写的算式?

生:9+4。(板书:9+4)

师:9+4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箱子里面有9盒,外面有4盒,合起来就是9+4。

师:(指屏幕)说得真好!告诉我们的信息是箱内有9盒饮料,箱外有4盒,要算一共有几盒,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要用9+4计算。

师:怎样算出9加4的得数呢?让学生重述凑十的过程:放进箱里1盒是10盒,箱外还有3盒,10盒加上3盒是13盒。

师:我们可以把这个想的过程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再加3得13。(板书,让生读算式)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往运动场上看一看,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先问问同桌。再举手问大家。

生1:赛跑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绳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4:运动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

师:小朋友提的问题真棒!怎样解决踢毽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6

问:9+6怎样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思维图。(齐读算式。)

5、归纳算法特点。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板书课题)

师:我们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先凑成10来算的。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手势)

6、动手操作。(摆小棒)

(1)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一共有几根?怎样算?指名一生上台摆,师带着生说算法:先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再加2得12。

(2)左边摆9根,右边摆7根,一共有几根?怎样算?指名回答。

(3)把书上P98的思维图填完整。

【设计意图:以学生集体的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旋律,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报告自己或小组研究的结果,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数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既注意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计算”这种方便快捷的方法。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和起点,因此,在引导学生归结算理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填写思维图,直观理解算法后归纳算法,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帮助其记忆。】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游戏:摘苹果。

师:你还会算9加几?(让生选择一个苹果,说得数,师板书算式,送苹果。)

师:观察这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

生1:都是9加几;

生2:第一个数都是9,第2个数一个比一个大1;

生3: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大1;

生4:结果都上了十;

生5:得数最后一个数字总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哪儿去了?

生:那个1拿到前面和9凑成10了,所以这个十几的几比第2个加数少1。

师:说得太好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快又准地计算9加几了。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注意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用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调节学生注意方式,巩固9加几的知识,按规律整理算式,排列算式,观察得数特点,提炼算法规律。】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助解决。(P98做一做)

1、  数菠萝。

(大屏幕展示9个再添5个)问: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菠萝?说说怎样想的。师在图上圈一圈。让生在书上先圈一圈,再写出得数。

2、  数苹果。

(出示图)请一生说图意。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怎么想的?圈一圈,填一填。

3、  数鸡蛋。

(出示图)请一生说图意。怎么列式?9加4等于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数蛋糕。

(出示图)请一生说图意。让生独立列式计算。问:你是怎么写的,9加4等于13是怎么算出来的?

5、直接写得数。

师:不看图,你能直接算出9加几的多少吗?完成第3题。(指名报得数)

师:同桌互相小声说说想的过程。

师:谁来说说9+9怎么想?

【设计意图:观察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数鸡蛋、蛋糕是运用“凑十法”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用途。直接写得数,巩固算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努力,让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    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小朋友,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计算9加几怎样想比较简便?

师:计算9加几,先想到9加1的10,就把第2个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有用,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强调“凑十法”,渗透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作用。】

板书设计

9加几

教学案例

【课后反思:由于一年级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7、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把“凑十”这一巧妙的数学方法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让学生逐步领会“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应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计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最优化。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思维缺乏独立性,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让一切教学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模式,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陈述,都应该接受其他人的提问、反诘和推敲,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提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引导,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自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整堂课的的教学在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操作活动中进行,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绝大多数学生注意力集中,体现出了积极探索的思维状态,学习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对特困生的帮教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成功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因此在对待特困生时,我注意以下几点:

1、关心爱护,消除障碍

特困生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爱怃的心理需要。但由于学习成绩差,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要求,因而经常受到指责和批评,或由于家长长期溺爱而形成骄横傲慢,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反感。

为此,关心和爱护特困生,是最首要的前提条件。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爱护特困生是帮助其转化的感情基础。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

2、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要转化特困生,也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因此教育的关键是用疏导、迁徙的办法,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学习上,用到为班集体做好事上。

3、捕捉亮点,正面教育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做好特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特困生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像淘金工人那样,敏锐的发现他们身上有价值的矿藏。作为班主任要时时细心观察,真诚的表扬激励,是对学生巨大的鼓舞,使他们体验到受到爱怃和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

4、善抓反复,确保转化

在教育特困生的过程中,会遇到他们经常发生动摇、反复的现象,这是符合认识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变化规律的。因为许多特困生因为意志薄弱,不能持之以恒;有的是受外界思想影响,坏习气已成了一种顽症。因此,特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次教育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决不能因为他们出现动摇、反复,就放弃教育,更不能泼冷水,而应坚持不懈地工作,还应主动与社会和家庭取得联系,争取支持和配合,特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收以预期的效果。

教学案例

让 每 个 学 生 都 有 进 步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大学习大讨论中,教师们逐步认识到,中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平等教育,教好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得到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一、 针对实际,寻找对策,落实措施。

以前,在升学指挥棒的控制下,领导、教师对于学困生感到头痛,所以开始随班就读教学时,教师中出现错误的想法,认为反正我已经做到面向大多数了,随班生跟不上“我也没有办法”。结果把他们往旁边一扔,对他们的座位安排不是边座就是后座,教师坚持的原则是不让他们影响别人。在随班就读的方法上,显得轻而无力,个别学生成了“随班混读”。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及时组织教师学习、座谈,了解实际情况,总结骨干教师的有关经验,并在县局、教研室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了“寻找突破口,建立新关系,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的新要求。

二、明确方法、建立制度、师德保证。

1.首先,良好的师德是转化随班就读生的关键。帮助教师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尊重、信任、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以优良的师德,取得随班就读生的信赖,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解脱随班就读生的自卑心,树立学习自信心和成功感,是随班就读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2.课堂教学是素质教学的主渠道。离开课堂是无法随班就读的,也不现实。在课堂上对随班就读生,采取分层教学法、伙伴帮教、小组合作、教师个别辅导、指导等建立近距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1)分层教学:即目标分层、教学训练分层、练习作业分层、批改辅导分层的办法,让随班就读生目标可望又可及。在回答问题,完成练习或作业时感到有进步,有成功感,找到自信,变怕学、懒学为想学、喜学。

(2)在实施分层教学中贯穿“三个一点”,建立师生新关系。

(3)多一点爱心。备课时心中有随班就读生,要针对这些学生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信心不足的实际,多为他们设想学习上的坡度,实行倾斜政策,多给一些提问机会。总结评价时以发展的观点多给一点热情鼓励。

(4)多一点耐心。针对他们反应慢、胆小的特征,课堂提问时,多给一点思考的余地,多一点启发引导,要允许有差距,相信他们会慢慢赶上来的。

(5)多一点细心。对随班就读生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的指导要细致入微,对他们的作业、发言要细心地批,静心地听,对思想情绪的变化更要仔细地摸清。从而以爱心、耐心、细心、一颗真诚的心打动他们,促其变化。

三、问题和思考

抓后进生的变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在提高合格率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规范测试过程、健全档案资料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矛盾,部分弱智生的家长不愿意测,无法建立档案,使规范难以实现。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量大面广,基层学校又没有这个能力,特别是实际教学的辅导培训,跟不上实际需要。 评价中,由于对象的程度不同,工作量的出入很大,而学校很难定量,只能是模糊的,这势必有失公允。没有一定的经费来源,使随班就读工作的评价、考核及结果与奖励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