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课题:统计分析数据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对期中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数据筛选、数据排序、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

2、 能力目标: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期中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培养学生运用EXCEL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意识,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根据条件筛选数据。

2、 多种关键字数据排序。

3、 分类汇总。

[教学难点]

分类汇总。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让学生学会用EXCEL对数据进行筛选、排序及分类汇总操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这节课我创设了一情景,在该情景中又我担任高一年级组长,各位同学都担任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我把同学们分成四大组,第一大组都是甲班班主任,第二大组都是乙班班主任,第三大组都是丙班班主任,第四大组都是丁班班主任,各个班主任根据年级组长指定的任务“统计分析本班其中考试成绩”。

通过对学生提出一个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任务,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情景中的任务产生问题,学生通过解决该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不仅使学生掌握用EXCEL对数据进行筛选、排序及分类汇总操作,而且使学生更知该操作的实用性。在对任务的操作中,若学生不会的可以查看学习资源:如点击任务边上的帮助视频、看教材、上网查询(已搜集了几个网址)或者请教同学、老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读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操作,而且培养了他们合作精神,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操作结束后,我请四大组都各推选一位代表,评价本班的期中成绩情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和环境]

1、 教学对象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三章“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初识、建立、编辑、美化工作表。

2、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学生一人一机,能上互联网。

3、教学准备

课前把甲、乙、丙、丁4张其中考试成绩表(内含有8个任务)、1张高一年级学生档案表、3个帮助视频,全部拷入学生机上。如下图是甲班其中考试成绩表及8个任务布置示意图。

1、在Sheet1数据列表上筛选出“” “总分” 高于650的记录。

2、将以上筛选结果复制到Sheet2中,并将Sheet2重命名为“数据筛选”。

3、在Sheet1中清楚筛选结果。

4、在Sheet1中,按“性质”为主关键字升序、“总分”为次关键字降序排序。 帮助视频1

5、将以上排序结果复制到Sheet3,并将Sheet3重命名为“数据排序”。

6、在Sheer1中,按“性质”为分类字段分类汇总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平均分。 帮助视频2

7、单击分级显示区域的加号、减号,熟悉显示或隐藏明细数据。

8、将Sheet1重命名为 “分类汇总”。 帮助视频3

甲班期中考试成绩表

学号 姓名 性质 性别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

1 陈佳佳 1 女 102 107 111 86 63 72 83 84 708

2 徐芸 2 女 95 100 104 78 61 67 76 79 660

3 苏胜军 2 男 98 104 102 82 62 62 74 57 641

4 童安信 2 男 104 87 64 84 50 75 80 78 622

5 王霞 1 女 116 94 102 71 67 72 77 59 658

6 徐志通 1 男 84 121 110 79 63 67 74 60 658

7 邹凌燕 2 女 100 92 110 71 48 77 82 65 645

8 汪忠飞 2 女 102 89 130 82 76 56 72 41 648

9 刘银峰 2 男 100 117 99 77 64 48 70 66 641

10 徐永兴 2 男 92 124 95 92 78 60 67 77 685

11 杨胜 1 男 91 77 100 88 76 64 61 83 640

12 周丽君 2 女 97 103 113 74 54 64 70 53 628

13 曹灵君 1 女 107 86 107 71 51 69 72 68 631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高一年级学生档案表”。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能在一分钟将这张“高一年级学生档案表”中的非团员的男同学从“Sheet1”复制到“Sheet2”吗? 在学生集体回答“不能”后,教师讲:现在可能不能,但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就能办到。 1、集体回答。

2、思考。 1、 通过一个学生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2、 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和布置任务 教师讲:这节课由我担任高一年级组长,各位同学都担任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我把同学们分成四大组,第一大组都是甲班班主任,第二大组都是乙班班主任,第三大组都是丙班班主任,第四大组都是丁班班主任,各个班主任根据任务要求统计分析本班其中考试成绩。 教师提醒学生该节课的操作都在“数据”菜单上。(大屏幕展示) 教师讲解示范如何使用帮助视频文件。(大屏幕展示) 1、 开自己要操作的其中考试成绩表。2、 浏览任务。 1、 设置具体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2、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操作。

自主性学习 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解决存在或出现的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在统计分析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点击任务旁边的帮助视频、看教材、上网查询(已收集了几网址)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老师组织同学互相帮助。 1、根据具体任务开始操作。2、作过程中共同探讨,发扬互相合作精神。3、自己通过帮助文件学习、讨论解决操作过程的问题。 1、 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学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教师巡回指导,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个别进行辅导,能实现因材施教。

教学评价 请四大组都各推选一位代表,评价本班的期中成绩情况。对评价给予肯定。 评价期中考试成绩。 培养学生评价分析能力。

归纳小结 请同学操作将“高一年级学生档案表”中的非团员的男同学从“Sheet1”复制到“Sheet2”吗?请同学把所学知识系统总结一遍,教师予以补充。小结如下:(课件展示)1、 数据排序:① 选定数据区域② 执行“数据—排序”命令③ 可选多个关键字2、 ①选定任一单元格②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命令③复制筛选出来的数据④取消筛选状态,再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命令3、①按某一关键字排序 ②执行“数据—分类汇总”命令 ③在分类汇总对话框中,设置相应的参数 ④取消“分类汇总结果”的状态显示,可执行“数据—分类汇总—全部删除”命令 1、 学生操作。2、 总结所学知识。 1、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 总结、巩固、落实形成完成的知识主线。

布置作业 1、 下次上机将P72页的第6题完成。2、 预习第六节建立图表。 1、 巩固知识2、 预习

[信息资源及工具的应用]

1、 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技术信息》(必修)第三章“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五节“统计分析数据”。

2、 三个帮助视频文件。

3、 网络资源:

http://www.cccen.com/study/excel/excel.htm

http://www.hongen.com/pc/oa/excel12k/ex2k0805.htm

http://wwwb.pconline.com.cn/pcdedu/soft/excel.htm

[教学后记]

1、 该课的特色之处

①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② 设置了一个情景:老师担任高一年级组长,,学生担任高一各班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年级组长的任务要求用EXCEL统计分析本班成绩,使学生在操作任务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数据筛选、数据排序、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

2、 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反馈,他们认为在指定的任务下学习更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认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真正觉得学有所用。

3、 本课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尝试。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有如下意义。

①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源于兴趣与需求。而任务来自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娱乐,是他们的兴趣、好奇及需求所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

②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问题推进式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涵在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主动建构起概念、原理及方法等。任务驱动方式下学生必须学会发现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想解决的各种可能方案,并探究解决的方法,才能完成任务。 ③ 合作学习,扩展学生的思维方法

任务驱动使学生有更多的讨论沟通机会。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学生之间的观点、方法得以交流。学生可对照别人的观点审视自己的观点,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④ 因材施教,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任务驱动可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任务是开放性的,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可以完成任务中最基本的部分。而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生,他们可以在任务完成的情况下,继续拓展。另外,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学生之间互为老师。这样一次课下来,所以的学生都有收获,每个人都有成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第二篇:课题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实施计划

实验小学 裴丽娟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校课题组成员,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新走向,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学校为基础的,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专业化研究型教师之路。特制定本计划如下:

一、树立课题研究的目标。

1、围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培养目标及改革的各项具体要求,进行研究与实践。

2、运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开展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策略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研究与实验。

3、探寻在新理念指导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新的教学范型,为大范围实施新的课程便准提供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案例以及相关资料。

4、以现代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探索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规律。

5、努力探索一条扎实、有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新路。

二、工作进程

第一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报课题、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有关主体教育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习培养目标体系。

4、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进行修改。

5、培训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这个阶段要作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学校为基础的,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的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专业化研究型教师发展之路。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中,实施流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课题组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从寻找问题出发——根据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

从总结经验出发——教师要通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再次运用于教学实践,经加工提炼、筛选,从而形成教师特有的课堂教学策略或模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