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提案《保护工业遗存,留住城市记忆》

保护工业遗存,留住城市记忆

翻开近现代中国经济地图,常州作为近代工商业发祥地、重要的工业城市,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学常州”,是这座城市曾经的骄傲,“一条龙、螺蛳壳”也作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立体符号载入史册。如今,常州围绕建设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全面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在这个节点上,如何留存好历史、规划好未来?越来越急迫地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承载着骄傲和符号的工业遗存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毁损,硕果仅存的一些厂房设施也正面临或拆或毁的威胁,工业遗存遭遇前所未有的侵蚀,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问题摆在眼前,也不乏解题的人。如常州产业投资集团(原工贸公司)多年前开始进行抢救保护的实践,从博爱路129号原常州挺进印刷厂起始,在三堡街原五毛厂全面展开,创建了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已经成为AAA景区,列入大运河申遗、常州申名重要节点。晋陵公司围绕青果巷的开发倾尽全力。査氏集团保护原第三棉纺织厂,将在其基础上兴建中华纺织博览园。国棉一厂的沿河的老建筑被修缮利用。这些有识之士的先行探索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

按照工业遗存的界定,常州现存工业遗存资源为15个,工厂计76处,涉及工业分类包括纺织、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塑料制造、仓储类、传统工艺类,涉及厂区包括常州第五毛纺厂、原大成一、二、三厂,合纤厂、航仪厂等,可保护利用面积约二十万平方。城市工业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其留存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见证了城市在工业时代的辉煌,丰富了城市景观,延续了城市文化,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吸引物。

为此,我们建议:

一、提高全社会对工业遗存保护的认识

一个城市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上。文化是城市品牌的核心,没有文化作为核心,城市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将不能持久。城市工业遗存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常州要站在建设“文化常州”的新起点,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城市应有的文化品牌转变,由仅仅注重物质结构向注重城市文化生态和人文生态转变,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工业遗存保护意识,将仅有的工业厂区的保护利用与培养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相结合,使工业遗存成为常州现代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要把这一理念通过媒体、政策向社会各界宣传,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激发民间智慧并与政府具体保护项目紧密结合。

二、完善工业遗存保护的科学体系

在提高工业遗存保护意识的基础上,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质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刚性措施,将工业遗存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建立全市工业遗存清单目录,开展工业遗存相关政策、规定的制定,尤其是通过财政政策,撬动闲置工业遗存与文创产业相结合,利用老厂房、老仓库兴办文创园区,积极探索设立常州市工业遗存保护基金。

在政策鼓励的同时,更要落实好中央、省市已有的财税减免、土地房屋性质变更、工商注册等方面的政策,将公益保护与市场利益驱动结合起来。

三、培养工业遗存保护主体

要支持鼓励常州产业投资集团、运河五号等常州工业遗存保护主体,扶持培育相关的非盈利组织等载体,号召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存保护,引入多元保护主体、形成民资、国资混合推动保护的格局,打造一支保护的志愿者队伍。

对已经实施的保护和利用项目,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长效扶持机制,避免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保护过程中,可以通过资产置换、整合同类资产等方式,使得工业遗存相对聚集在几个载体平台上,防止散乱而造成保护标准、措施的混乱。

四、筹建常州工业历史博物馆、成立工业遗存保护学会 一座曾经的工业城市,一座曾经的工业明星城市,应该拟有一座承载工业记忆,见证工业现代化城市进程的专题博

物馆。国内一些工业城市沈阳、柳州等近年均建有工业博物馆。尤其是广西柳州利用厚重的工业遗存资源,在原柳州第三棉纺厂旧址上,11万平方建成了柳州工业博物馆,进一步丰富柳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促进了柳州工业旅游的发展。运河五号内市档案局和产投公司联合打造了常州工业历史展示馆,占地20xx平米,展示了常州近百年工商业发展的脉络,开办至今接待了近30万参观者,成为常州市民触摸历史感受工业文化的绝佳场所。但由于投入有限,互动性、参与性不够,馆内工业文物、工业珍宝不多,有待抢救性征集常州工业发展各类文献、实物,因此建议将运河五号内由市档案局和产投公司打造的常州工业历史展示馆升格为常州市政府举办,加大投入,通过3—5年努力,广泛征集各类常州工业文献、文物、实物、档案,真正把它建成集工业历史展示、工业遗存保护、工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打造成常州独特的“工业文化标志”。成立“工业遗存保护学会”,对馆藏资料进行深层次研究,对散落在其他地方的文史资料进行搜集,对工业历史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一座珍惜自己过去的城市,才能拥有更可持续的未来。当“千城一面”为大众所诟病的时候,我们更应清晰地意识到:一座城市绝不仅仅是各种现代化设施的集合体,绝不应只拥有光鲜的现在,更应该拥有深沉的记忆和丰富的年轮,不让简单的“拆”

抹去乡愁记忆,“城市化”灭失老城旧厂,心存敬畏,才是我们这代紧迫的历史责任,在城市文化生态视野下积极规划工业遗存保护路径,将其纳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未来、给子孙留下更多的城市记忆,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文化更多元、更生态、更美好。

钟楼第二小组杨黎明等10位代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