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区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文明社区开展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延伸,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由社区单独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单纯从技术角度上看,实现社区信息化系统相关功能没有多大的困难,难的是如何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保证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确度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这就一定要依靠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保证,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和维护工作。

一、基本情况

阿瓦提镇文明社区始建于20xx年x月,位于县城中心,辖区总面积0.80平方公里,我辖区共有常住人口1560户,总人口4850人,其中按照四类管理法要求,放心户1361户,4267人,基本户164户,483人,重点工作户27户,88人,重点监控户9户,12人。流动人口133户277人;汉族39户,53人,少数民族94户224人。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62人,(其中在职党员9人、居民党员16人、离退休党员33人、下岗职工党员4人),团员28人;社区居民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有435户,1022人。社区共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在编工作人员11名,大学生村官4人,社区残联干部1人,聘用人员3名。十户长、楼栋长73人,协警3人,民兵6人。社区成立了6个网格化巡逻组。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工、青、妇 基层组织及六站一室健全。

二、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议

1、领导干部的重视是一个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新兴的、新建的事物,这就意味着实施一定要与县委、政府、镇党委、政府、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必须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体系机制,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向前发展。一方面将社区建设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融入到社

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现状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社区信息化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整体推进;并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使用情况纳入社区建设总体工作进行考评,任务分工到人,责任落实到人。

2、大力搞好宣传是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思想基础。社区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次与居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变革和生活变革,它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关注与支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和社区的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深入宣传,在普及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使人们了解社区信息化发展将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让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者充分认识到社区信息化发展内在的巨大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3、职能部门的参与支持是社区信息化项目以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一个社区的信息化项目仅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就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的很多个基础数据项,这么多的基础数据项除了要求各基层社区居委会发挥主体作用,在落实专人整理现有书面台帐资料的同时,组织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逐一上门入户采集外,还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时限要求,毫无保留地将现有的基础资料提供出来,以积极的姿态全方位支持和谐社区建设。

4、全面动员、参与是社区信息化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推进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虽然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但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有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发动全民共同参与。通过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来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同时要求立足于社区,发挥社区直接面向居民、面向家庭的优势,并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培育和发展政务类、服务类公益性民间中介组织,开展社区服务行业标准的制定及监督,通过行业条线来进行管理以达到服务规范化,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体制深层变革。

5、公众监督是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有效手段和直接方式。社区信息化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更离不开居民群众、企业的监督。因此,在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群众评议的工作流程。同时,主动向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定期汇报、通报情况,寻求支持监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保证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信息化工作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和管理权,促进社区信息化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人员较少和社区工作业务量激增的矛盾相对突出。目前社区仅有11名正式工作人员,而社区辖区居民小区不断增多,日常负担的工作量越来越大。社区日常工作内容已涉及安全、环卫、民政、妇联、计生、党建、宣传、教育、劳动保障、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群众文化、慈善救助、便民服务、户籍管理、居民医保、司法调解等28项之多,平均每人每天要承担2项以上的工作任务。社区工作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经常加班加点,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无法满足当前社区快速发展的需要,使许多工作只能满足于应付,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直接影响了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社区公益文化活动硬件设施与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存在矛盾。目前,社区辖区常住居民达4850人。由于业余文化生活服务场所不多,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多样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现有的干部活动中心仅开放了棋牌室和健身房,而社区又缺少其他文化娱乐场所,致使社区人气明显不足。

(三)社区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指导功能弱化。一方面,县、镇一直没有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过整体和长远规划,社区建设工作缺少清晰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配套政策;二是成立初期建立的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社区共建理事会,近年来因各部门忙于业务工作,疏忽了对社区建设的关注和重视,社区指导和共建功能明显弱化。其直接表现是,共建单位和有关部门及领导对社区建设的重视力度和支持下降,社区建设明显缺乏推动力。

(四)责、权、利不对等,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在实际工作中,县级政府部门及阿瓦提镇与社区居委会间权责界定不明,主要表现在:社区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政府工作任务,但许多工作只有任务,没有相应经费。

据不完全统计,社区日常承担的政府下派工作任务多达28项以上,繁重的工作任务与权、利不对称,一定程度上致使社区自身根本无力很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加之,区上许多部门一有相关工作,就把本应该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直接下派到社区,无形中加大了社区的工作量,直接导致了社区事务被大量的非日常事务挤占和替代,从而弱化了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功能的发挥。

(五)社区意识淡漠,社区建设缺乏内在动力。社区意识体现了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和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人员社区意识比较淡漠,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是“单位人”,而非“社区人”,思想意识中社区可有可无,对社区建设和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不能有效形成推动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六)社区服务功能较弱,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社区服务主要包括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开展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和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和社区安全服务等。

三、关于促进文明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社区意识。要提高认识,把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作为示范区各项基础工作的总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多方面,推动社区工作重点向社区建设转移。驻区单位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界限,树立驻于社区、服务社区、同享资源、共建社区的意识,自觉地把本单位的发展与管理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真正做到我为社区做贡献、我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强化大社区观念,积极主动地与驻区单位和居民取得联系,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各类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切实调动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各方面同创共建新型社区的意识和氛围。

(二)创新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1、创新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一是强化社区的职能,明确社区工作方式和重点,并出

台相应的社区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对社区发展的长远引导和支持;二是要完善社区共建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社区辖区各共建单位的积极性,建议将社区共建活动纳入到示范区每年的创优评佳和年度工作考核;三推动建立社区建设的联动工作机制。要提早动手,形成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各届积极参与共建的上下联动工作格局。对政府部门来说,应从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对社区予以全面支持;对社区管理中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适度引入市场竞争,以适应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2、分类指导,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分工协作机制。因事制宜,对当前社区工作可分为四类:一是隶属政府而下派的工作;二是由社区承担的工作;三是由政府主导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四是由社区主持需政府支持才能完成的工作。对于以上工作任务,应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明确规定,凡属社区承担的工作职能由社区负责履行,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不得转嫁给社区;需社区协助的事项,在征得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意的前提下协商办理;对工作量较大、持续时间长的行政事务和临时性工作,应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给予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和补贴后,交由社区执行。

(三)着力培育社区意识,确保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1、依法发扬民主,加强社区民主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制度、居务公开制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物业管理新机制。

2、适度授权社区,建立社区与社区成员(包括自然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社区建设中,政府部门可以把一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权限授权到社区,从而赋予社区一定的政治资源,让社区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社区,从而催生社区意识并加强社区的政治权威。

3、深入宣传社区,彰显社区的内在价值。主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充分展示社区建设与社区成员体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要让全体社区成员认识到社区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家园,社区是参政议政的第一平台,社区是养身

愉心的第一乐园,使社区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4、积极开展社区活动,给社区成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社区文化活动到社会环境治理,让社区成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方式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中来。只有让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社区生活的各种实惠,才能真正培养起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公民意识。

(四)打造信息技术平台,确保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1、围绕居民需求,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社区干部使用的数字化社区手机,建设社区服务网站,建立便民服务和公益信息数据库,让广大居民和困难群众及时了解信息,自主选择所需项目,以增强社区服务工作针对性。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服务资源,为广大居民提供物质、医疗、就业等全方位的服务,实现社区信息化的成果共享。

2、建立社情民意服务平台和便民利民服务平台。依托社区干部使用的数字化手机,用电话访问、入户访谈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社情民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通过社区信息化网络,对失业、医疗、保险、就业等业务,实施网络动态管理;实现社区房屋管理、社区安全、社区环境、工商企业户管理、地名公共服务等日常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3、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社区信息化快速发展。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规范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系统维护与保养;明确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程序标准和相关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等。加大社区信息化建设考评,把社区信息化列入社区建设规划,强化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情况的检查和考评,并纳入示范社区建设的考核内容。切实保障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每年按比例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网络维护和设备更新,使社区信息化沿着快速、持久的轨道发展。

 

第二篇:关于市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市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

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11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到市法院,对市法院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法院先后投入资金 400余万元,建成了包括三大网络(院内部的局域网,全国、全省四级法院联通的广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完备的信息化体系,实现了“审判流程网络化、庭审活动数字化、卷宗管理信息化、司法信息公开化”,极大提高了工作效能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推动了我市法院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审判管理网络化、智能化,确保了公正高效

1、办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市法院运用法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所有审判、执行案件从立案到归档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网上立案、办案、归档、查询,增强了审判活动的公开性、有序性和规范性。案件起讼后,立案庭录入立案信息,完成立案工作。基层人民法庭立案也通过网上进行,方便群众诉讼。在审理过程中,各类案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审判流程管理,立案、分案、文书制作、统计分析等工作都在网上完成。审委会讨论案件的“审理报告”在会前以电子文本形式在网上传递,实现案件网上流转。案件审结后,将办结的诉讼案件基本信息和法律文书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形成电子档案,增强了档案的

检索利用。

2、质量、效率管理实现智能化。运用“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对各类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网络信息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管理,设置立案、分案、排期开庭、结案以及归档五个节点对案件进行全程动态跟踪,全面准确掌握审判工作基本情况。立案庭根据分工每月在网上随机抽查一部分案件,进行严格的评查,评查结果定期在网上通报。在司法效率方面,实行审(执)结案期限提醒、警示制度,规定刑事、行政、执行案件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办结,对各类案件审限逐件自动提醒,并由立案庭专人负责在网上对审、执案件跟踪检查,杜绝了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

3、信息查询实现公开化。为了提高司法信息公开度,方便当事人诉讼,设置了案件查询电子触摸屏。当事人在这里只要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码及案号,就可以查阅到与自己相关的案件进展情况,已审结的案件还可以查阅到相关的电子卷宗。案件信息的公开,实现与法官与案件当事人的良性互动。当事人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开通后,当事人投诉率、信访量都较开通前有很大的降低。

(二)队伍管理公开化、透明化,确保了勤政廉洁

1、岗位考核信息实现公开公平化。制定了《工作人员岗位目标任务考核办法》,从工作质量、效率、效果等方面将岗位目标量化,利用计算机信息每月进行考核评分,公开考评结果,奖优罚劣,接受监督,并将全年考核结果存入干警廉政档案,作为干部培养、提拔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用数字说话,调动了干警工作积极性。

2、规范行为实现监控化。法院领导和监督部门运用电视监控系统对院机关所有庭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使干警的庭审作风和工作作

风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案、管事,修订完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后勤管理多项规章制度,院长、政治处、纪检监察室等职能部门负责落实,严格奖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开通监督电话,畅通监督渠道。

3、人事管理实现数字化。市法院建立了人事、工资信息管理子系统,及时输入相关信息,方便查询利用。

(三)司法政务管理自动化、电子化,提高了保障效能

1、办公办案实现自动化。运用《网络智能办公系统》,使各种公文的拟制、审核、签发、印制和公文收发、传阅等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实现无纸化办公,改变了传统公文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公文运转速度。严格执行保密工作规定,内、外网计算机严格分开,确保网络运行安全,杜绝发生失、泄密事件。

2、安全保卫实现了规范化。在进法院的大门处安装了安检门,在办公区安装了门禁控制系统,隔离了审判区和办公区。在审判庭、接待室、楼内大厅安装了数字监控系统每个监控点均可在网络上传输记录、查询,用于安全防范。

3、财务管理实现电算化。建立了财务信息子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科学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诉讼费的管理,财务人员通过微机对每件案件收费情况逐一检查,严禁多收或少收,严格财经纪律。同时,还建立了物资装备管理电子系统,固定资产、物资装备和办案文书、办公用品分门别类建立微机台帐,实行动态管理,既保证工作需要,又确保厉行节约。

4、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子系统,运用科学的《文档管理系统》软件,录入文书档案文件,方便检索查阅。对近

年以来诉讼档案进行电子归档,做到诉讼实物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归档,方便利用,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市法院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实现了信息共享。法院审判(执行)案件信息、人事劳资信息、财务物资管理信息、档案工作信息和法律法规信息、行政公文都被录入微机转换为数字形式,形成电子档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多人同时上网查阅。二是严格了管理制度。审判流程、审限跟踪、诉讼收费等工作根据管理权限并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干扰。院领导和监督部门通过网络随时掌握各类案件审理、执行情况,特别是解决了人民法庭不便管理的问题。三是节约了工作成本。审限跟踪、统计分析、财务管理、人事工资管理、档案管理、公文传递等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各类文字材料、裁判文书以数字形式在网上传递,文印纸张费用大幅度减少。四是提高了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信息材料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明显加快,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存在问题

法院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仍需继续努力。

(一)资金困难严重制约法院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落后的设施需要更新,硬件设施需要软件支持,对网络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等的开支,技能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法院资金一直比较紧张,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着法院的信息化建设。

(二)队伍整体信息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队伍整体的

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法院信息化的要求,这是信息化进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硬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大问题,提高干警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法院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二是技术力量短缺,信息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贫乏,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补充和更新速度缓慢。三是技术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硬件、软件建设发展不平衡。市法院虽然建立了局域网,逐步达到三级联网,但没有一个统一的集审判、政务、人事、后勤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也没有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包含了院长决策支持、诉讼信息管理、办公信息管理、安全管理、法警管理、政工管理、后勤管理和公用信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了法院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但目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推进法院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法院现代化管理是法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一场革命,建议市法院不断探索审判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现代法院的信息管理机制,为法院的改革和全面工作开展提供创新的手段、平台和载体。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法院工作层次,提高法院管理水平,为栖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协调。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提高对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站在促进“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实现和为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高度,自觉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适应加快信息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协调和管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

(二)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

建立长效机制,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是增设机构,充实人员。人民法院应增设信息化专门机构,有专门的技术队伍。这就需要协调和解决机构和编制问题。二是加强信息化知识培训。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法官学习培训应增设信息化应用和网管人员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队伍。三是制定运行信息化的相关制度和程序。

(三)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信息化建设是法院物质装备建设之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局域网建成后,对网络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等的开支,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后盾。然而,法院经费本来就紧张,要在有限的经费中拿出钱来用于网络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建议市法院积极争取上级法院政法专项资金,每年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投入和改造。建议市财政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保障市法院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