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论复习过程中的“举一反三”

申论备考系列教研文章二

申论复习过程中的“举一反三”

很多学员在学习申论过程中都有这样一个体会,题目做了很多,可是总感觉拿到新的题目有一种不确定,愿意何在呢?是学习过程中方法没有熟练地运用到练习当中,亦或者是这个题目我以前没有做过,还是你在练习过程中,仅仅是就题做题呢?很多学生做了真题在回过头去看,感觉自己都会,信息点都能找得到,甚至不看材料都可以告诉你完整的信息点。诚然,这样的确能表明你努力过,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你在努力的过程中,复习的方向始终是对的。

我们知道,公考真题的数量是有限的,或者说有的学生对待真题的态度是:以前考过,以后没有可能再考。的确,考过的题目不会再考,但是那仅仅是题目,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历年的国考和省考,发现材料的主体还是有相似的。原因当然和申论考试材料的几大类分不开的,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这些在以前的材料中以及出现过,而以后也会出现,那么,做了那么多题目的你有没有从中找出一些让你感觉相同的东西呢?如果没有,那么,是不是在做题过程中没有学会举一反三呢?本文尝试从题干几个部分来和大家谈谈如何在申论复习过程中举一反三。

1. 四要素的变换

我们在写申论试题的时候,开始的一两个题目,通常是问事情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是具体的做法亦或者是事情发生的原因等等。这些我们在课堂上知道是踩点给分,那么很多学员做的很好,对于材料也读的很快。但是我们忽略整体性,通常情况下,材料对于某一个现象,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会给出相应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那么我们在归纳原因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题目要求之外的对策呢,就是说,材料中有没有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能不能再材料之中推导出来,如果是涉及一个具体的现象,那么有没有其他的现象以及相关的部分,因为题目数量设置是有限的,材料提供的信息点却是很多的,那么我们在做题过程中有没有充分利用材料,这是举一反三最直接的一个方法。

2. 身份的调换

在申论的题目当中,部分题目是有身份设定的,就是说具体的任务是通过一个身份来做,那么在做题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尝试去变化身份。因为身份的不同,直接带来的就是答案的区别。例如你是一个县政府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去给大学生村官去讲发展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的工作,就要浅显,同时要容易实施;而如果你是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去给地市文化工作人员去讲相同的主题,你的内容就要有方向性,而不能太具体,以免以偏概全。以此类推,一个事件的总结,领导给下属与下属给领导,他们的写作也是有区别的,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我们已做过的习题中去变化得到的,学会充分利用材料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的。

3. 材料的对比

我们在做完几套题之后,可以将主题类似或者是相关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再去看看你其中的题目有没有扩充或者变化的可能。因为申论材料的主题是从那几个固定的版块中去细化得到的,那么就一定有共通的地方,当然也有区别,我们通过比较就会有意外的发现,

可能是主体划分上会让你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能是在具体对策的推导上有新的发现,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去重新利用材料所得到的。

申论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被动的过程,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就是自主利用材料,以此达到对于申论更深刻的理解,就是需要我们在做题过程中去不断发掘的。

 

第二篇:中考语文复习中的一点心得

中考语文复习中的一点心得

石塘中学:金宗菊

中考在即,各科的复习都进入到白热化状态,学生,老师都忙得抬不起头。三年的初中学习,谁不希望能结出一个硕大的果实。老师和学生的心态一样,也盼望有个好收成。我们查资料,找方法,研考纲,出试卷,总希望能给学生找到一条好的复习方法,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事实是,无论哪种复习方法,都需要立足课本,脚踏实地的进行。因为成绩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语文学科,它更是在于平时的积累,“功夫在课外”。因此,语文复习,成绩很难像理科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需要我们去克服。

一,克服复习过程中的单调枯燥。有的老师说:“我宁愿上新课,也懒得去复习。”的确,在求知方面,人类有点喜新厌旧,新的东西总能激发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奋感。学生尤为如此,他们思维敏捷,接受新知能力快,课堂气氛会活跃许多,老师上课也会激情四射。而复习课是“旧知重提”,是对旧知识的梳理,温故,背诵,总结归纳直至融会贯通。难度增大,难有新意,因此上起来难免单调枯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决不能用老一招来完成所有的复习课,老师要不断出花招,就像厨师一样,每天做出来的菜都不样,变化花样,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对古文的背诵问题,我们就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是你背我查,编成歌曲背,有奖背,竞赛背等,尽量避免每天如出一辙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克服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语文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大纲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重点、难点,并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切忌“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像没头苍蝇那样乱撞。要以课标引路,吃透考纲,研究试卷,关注变化。从往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来看,第一大题的“积累”题目,涉及的多是名言警句,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像古诗文中、名句首先要背得准确、熟练,要知道出处、作者等。第二大题中的文言文阅读语段,是出自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考试前应充分复习,做到少失分或不失分,为提高中考语文成绩乃至整体成绩奠定基础。 阅读能力的提高尽管取决于平时的学习与训练,但并不是说不用复习。通过做题,注意总结一些规律还是大有益处的。现代文阅读重视整体感知,审题要严谨,答题要规范。故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要加强解题方法与能力指导,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读题能力和答题水平。复习时可运用多篇现代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因此,题不在多,而在于精。

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复习过程中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首先要了解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对照自己的作文情况,找出差距,做到有的放矢。写作训练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储备素材,创新运用,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将阅读积累化为己用,如何活用材料,以充实自身的材料储备。二是专题辅导,就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布局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同时辅以经典例文,开拓学生写作

思路。三是题型训练。就中考作文的经典题型进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三,克服复习过程中的“单打独斗 ”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大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语文组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争取共同进步。切不可小家子气,一个人秘密地行动,悄悄地进行。要知道,一个人的智慧必定是有限的,“人多力量大”,不仅体现在每次模考后的共同改卷上,更表现在大家的出谋划策,分工负责专项训练上。如果单独去完成这些任务的话,会觉得很累。从学生的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老师身上汲取营养,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