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认认真真夯基础 扎扎实实教语文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重庆市梁平县实验小学 邓丽华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浮、雹、暴、躁、灌、溉、器、淹、稼、毁、灾”等生字;会写“冲、晒、池、浮、灾、害、黑、器”等生字;会读“飘浮、灌溉、灾害、机器、冲毁、毁坏、毁灭、淹没、庄稼、暴躁”等词语。重点指导写好 “黑”、“器”两个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了解水的变化和水的性格,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理念

1.摒弃“内容分析”教学,坚持语言文字训练;教师“隐”下去,学生“亮”起来,教师教在学生不懂处;弱化自然科学常识教学,强化“语感”培养。

2.重视年段目标,把学字、学词、学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重视表达能力培养,训练学生说话和仿说。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开门见山,凸显实效。

1.正确读题。

个别读,强调“什”读翘舌音,“么”读轻声。

2.理解读题。

引导在课题后加标点(?),引导读出疑问的语气。

3.思考读题。

引导学生读出问题,初步感悟拟人的方法。 (二)整体阅读——自由朗读,感悟层次。 1、自由朗读,扫除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指导读三组词。(读出词感)

板书:汽 云 雨 雹子 雪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舞 唱歌

温和 灌溉 暴躁 淹没 冲毁

3、给三组词加标题,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和课文层次。(写了我会变,我的活动,我的脾气)

(三)识字学文——读练结合,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喜羊羊”小组读第一段,“美羊羊”小组读第二段。正音,读通顺。

(2)课件出示“白云、乌云、朝霞、晚霞”图片,指导读懂句子。

(3)引导发现并体会段落中用词的准确性。

(4)小结,积累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学生积累“神奇、神秘、千变万化、姿态万千”等词语。

水真是 呀!

2.学习第三段。

(1)“沸羊羊”小组读第3段。

(2)教师范读第3段,突出轻重、快慢的变化。

(3)生评价,个别读。(指导读出平静的池水,缓缓的小溪,奔腾的江河。)

(4)老师引,学生接读。

(5)引导背诵第3段

(6)课堂小练习:仿说句子。

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 。 4.学习第4段 (1)“慢羊羊”全班读第4段。 (2)读词识字(或开火车,顺着读,倒着读。)课件出示:暴躁 灌溉 机器 淹没 庄稼 冲毁 灾害

(3)正音:平舌音:躁、灾;轻声:庄稼

(4)记字形:抓偏旁识字——灌 溉 淹 没(跟水有关)

(5)换偏旁记字—— 躁(操 燥 澡 噪)

(6)找伙伴记字------洗澡 早操 干燥 急躁 噪音

(7)编儿歌记字——操 燥 躁 澡 噪(有水就洗澡 有手做早操,有火真干燥 有脚真急躁 有口发噪音)课件出示

(8)找出这段话中的反义词.(好——坏 温和——暴躁)

(9)指名分别读描写水做的好事和坏事的句子,指导读出“温和”、“暴躁”的语气。

(10)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句子。

小结拓展。提问:人们想出什么办法管住水?(植树造林,建三峡大坝等)

(四)写字——发现规律,避易就难。

(1)指导观察字形结构,找规律。

(2)学生提出最难写的字。(黑 器)

(3)教师范写。

黑——强调笔顺,笔画。

器——强调间架结构。 (4)学生先描红,再写字。 (五)总结——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观察生活中水还有哪些变化。把你的发现写到日记中,我们下节课交流。

为学生的需要而教

——《我是什么》说课

重庆市梁平县实验小学 邓丽华

课改之初,我一直很迷茫,实在不知道该怎么上语文课了!新课改的课到底该怎样上,新课程的语文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课堂?是用富有号召力的语言,去撩拨孩子们的情感之弦;是放弃语言文字的训练,去一味地感悟、体会;是丢掉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去放任学生信马由缰地自由讨论??自从参加了语文国培,自从学习了崔峦理事长的《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等文章,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而领悟到了要革新教育观点,那就是为学生的需要而教;革新教育内容,那就是创造性地教教材;革新教学方法,那就是转向策略式地引导,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美丽的转身”。

《我是什么》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以童真童趣的科学小品,描写了水的变化、水的活动、水的性格以及水的利与害。

我教学这一课的理念就是为了孩子的需要而教。摒弃“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坚持语言文字训练;教师“隐”起来,让学生亮起来,教师教在不学生懂处;弱化自然科学常识教学,强化学生“语感”培养。

重视年段目标,把学字、学词、学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重视表达能力培养,训练学生说话和仿写。

一、开门见山,简单如水。

本课课题《我是什么》,加上问号就是疑问句。这也是本课导课的一个引子。所以指导孩子读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读题,读好翘舌、轻声;二是理解读题,读出疑问语气;三是思考读题,读出问题。没有波波折折,柳暗花明的迂回曲折,如水一般,简简单单。

二、整体阅读,巧妙如水。

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出示了三组词。在指导孩子们读出词感的基础上,给三组词分别加一个题目。这是对整篇文章的通体认识,整体了解文章,简单了解水的多种表现形式。在加题目这一环节主要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巧妙如水般的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文章层次有了初步的感悟。

三、识字学文,自然如水。

学生逐字逐句逐段读通、读顺、读懂、读好每一个自然段。本课要认识的生字随段落一一显现识记。四自然段是生字集中段,生字难,词语多,故作为重点段。对生字、词语花了功夫和方法识记,我主要引领学生采用抓偏旁识字,换偏旁、编儿歌识字等归类识字方法。在二、三、四自然段分别设计了训练点。处处读练结合,处处夯实基础,处处体现低年段的特征。写字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上下结构,书写归类。找到学生困难的字指导范写,再描红,书写,再到写其他字。学生由模仿到自学,找到写字的方法和自信。有了这样的方法,有这样扎实的基础,学生在做题、写字时犹如破竹子一样,破其一节,节节自破,迎刃而解。又如水一般,一切都顺其自然,基础知识掌握得扎扎实实。

四、朗读指导,行云流水。

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出课题的三个层次,一二自然段比较简单,难点是第三自然段,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声音不同、气势不同,所以读的感觉也不同。通过和老师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来引领孩子们的感悟,慢慢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语感。四自然段通过温和和暴躁一对反义词,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体会和比较中,慢慢感受到朗读的技巧,学会朗读,不露痕迹,如行云流水般。

五、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寻找一个“写点”很容易,寻找一个“读写结合点”不容易,寻找一个好的、学生真正需要的读写结合点更不容易。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引导学生品读、精读,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语言文字魅力,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体验、读出情趣,并且积累背诵。在这个前提之下引导学生以补充写话,学生不仅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而且想写、乐写。至此,课堂练笔水到渠成。

六、图本无华,朴素如水。

课件极其简单,图片极其朴素。几张幻灯片,几句文字,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耀眼的装饰,一如那素朴的水一般。因为我不想用华丽的灯片吸引孩子的目光,我想给他们以更广阔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让他们走进文本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悟水的神奇和变化的斑斓。涉及的图片就是白云、乌云、和朝霞晚霞。每张图片旁打上了云名以及相应句子,同时也不露痕迹地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白衣服,黑衣服,红袍”的意思,教在学生疑惑的地方,教在学生不懂之处。另一张图片是“灌溉农田,水电站”的图片。城市里的孩子对“灌溉农田”是比较陌生的,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看到了“灌溉”的样子,再结合有关知识的介绍,教给了学生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这样的图片绝不是摆设,也不是附属品,更不是装饰,这是为学生的学习量身定做的图片,完全是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服务的。

经常在思考,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听过很多精彩的课,汹涌澎湃似潮水,柔情万种似湖水,洒脱婉约如溪水。也享受语文课堂带来的甜美。我想洗去铅华显本真,留下真正纯语文的东西才是学生所需要的。也许,一堂好课就是真正为学生的需要而教的课。一路走来是艰辛,汗水流尽是甘甜。我愿和大家携手一起步入更高、更阔的语文殿堂。

《我是什么》评课发言记录

一、主持人:彭世伟。

二、参与人:阙太凤、邓熊英、邓丽华、罗成燕、唐超、唐伟志、唐瑞勇、石玉梅。

三、发言记录:

彭世伟:老师们,国培班的学员们,我们首先感谢邓老师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因为她给我们演绎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课改之初,我们迷茫,我们困惑。新课程的课到底该怎么上,小学语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课堂?崔峦理事长在《建设高质量的语文课堂》一文中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是有效、高效、和谐的课堂。最近我们一起又学习了崔峦理事长的《向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明白了导致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魔障”就是内容分析。我们大家都在努力践行崔峦理事长的“三个革新”,以实现小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邓老师今天上的《我是什么》这堂课,就是她参加国培以后,把自己学习到的理念转变成为教学行为的一种具体尝试。这堂课上得很成功。成功之处就是体现了崔峦理事长提倡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给我们演奏了一堂“字词句段、听说读写”的交响乐。

邓老师准确地把握了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那就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正确把握了课文的教学重点,弱化了自然科学知识教学,没有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水”的变化,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朗读指导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邓老师的课教在了学生的不懂处。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句段不讲,点拨在学生的不懂处。如,“云”的变化句。云会变成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并随机点出这一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才写得这样生动和优美。邓老师教在了课文语言的经典处。如,“水”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段。邓老师教在了课文内容的精彩处。如,“水”的脾气段。

总起来说,邓老师的这堂课念好了语文学习的“八字经”,学生收获很大。

邓熊英:邓丽华老师的课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虚假的形式,是一节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彰显语文本色的课。这节课的语文本色体现在: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了二年级教学的年段目标,以字、词、句的学习为基点,以各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途径,夯实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二方面这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是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整体阅读环节,读了三组词后,给每组词加个小标题,再把小标题连起来说一说,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整个内容的概括,此处的设计很是巧妙;其次是朗读能力的培养,邓老师在读词时就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味儿,在读句子时用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方式,一步一步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再次是写话能力的培养,文中有很多句式值得学生仿写,邓老师通过让学生补充句子“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 。”来促使学生读写结合;最后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写字时,邓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一画该怎么写,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生字中难写的笔画该怎么写。三方面语文学习是连续性的,不只是为一节课而上。邓老师让学生补充句子“水真是 呀!”,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词汇、学会积累运用词语,这都是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本课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时间匆忙,课件中有些小问题,没有注意到细节。在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教学中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参与中求体验、在和谐中求进步、在合作中求创新。

罗成燕:邓老师的这节课就如简单透明、朴实无华的水一般,而简单中又不失匠心独具,透明中又充满人文情怀,朴实中实基础。一是从开课到结课,由读到说,由读到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步步引领孩子品捂文本。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不难看出前面三组词的朗读指导就是在为第三段的朗读训练铺路。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抓住了“温和”、“暴躁”这对反义词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我”的性格。二是整节课上,邓老师总是用真诚的目光撩拨孩子的心弦,用亲切的语言出动孩子的情思。还不时规范孩子的读书、写字姿势、培养倾听的习惯。举手投足间都传递着对孩子的信任与关怀。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交

流都是在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我想,这一切都是邓老师平时工作扎实的缩影、都是她智慧的结晶。“人因智慧而美丽,课因智慧而高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阙太凤:我听了邓老师的课收获很大,感触很多。我觉得感受最大的还是她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方法和技巧很到位,很巧妙。首先,邓老师,不是单纯从读书技巧上去指导学生如何感情朗读,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探究、感悟,从而读出对文本的理解,读出文章的情感。其次,邓老师在指导感情朗读的时候,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学一个内容,邓老师都是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再体验朗读,然后和同学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通过交流,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读书的欲望异常强烈。再加上邓老师又采取了自由读,齐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书的语气、节奏、情感都非常的到位。

语文,是非常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何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邓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想,如果我们的语文课都像这样上的话,我们的学生是不会厌倦语文的。

唐瑞勇:今天听了邓老师的课——《我是什么》,我认为上得非常成功。刚才老师们从识字、写字,培养语感,引导朗读都作了评价。我感受最深的是邓老师的识字教学非常到位,方法多样。抓偏旁识字、换偏旁识字、编儿歌识字??这些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引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举一反三,学会归纳。结合偏旁理解字义,真正做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我应该学习的方面。

唐超:今天听了邓老师的课,我真的是收益匪浅。我觉得这堂课首先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有情、有味、扎实。其次是邓老师的动情朗读指导很到位。三是抓关键词,关键段落的读和理解,帮助学生学文。

唐伟志:邓老师的课上得生动有趣,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滴水了。一会儿变成热气腾腾的汽,一会儿变成轻柔的雪花??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邓老师那亲切的鼓励的话语,如孩子们读词时表扬他们的声音真好听,读第3自然段时表扬孩子们读出了水的快乐、热闹。孩子们得到了肯定,一堂课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中,一次次迸射出了思维的火花。

 

第二篇:《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的信念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

盛名--蹂躏--呵责--

逆来顺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 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

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巩固训练:

①完成思考练习二。

③课后练习二。

课后记:本文是翻译作品,在理解时有些难度,在学习是不必面面俱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观看幻灯片: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猜猜这是谁的事迹?(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为什么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如此之高?今天我们就走进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从中寻找她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盛名 ( shang ) 报酬 ( chou) 奢望 ( shē) 估量(liáng) 尽量(liàng) 纯粹(cuì) 迷醉(zuì) 懊恼 ( ào nǎo)

蹂躏 ( róu lìn )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猝然(cù)——突然。

三、整体感知

1、 解题:

题目叫“我的信念”,结合实例理解“信念”的含义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论或某种事业是正确的,并去自觉维护这种思想理论和事业,就确立了信念。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① 学生讨论:

朗读结束后,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居里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用原文的话,也可以自己概括)

② 老师整理:(出示幻灯片)

沉醉于世界的 致力于科学研究品质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优美中 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信念

(人格魅力)简陋 艰辛 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宁静

简单

四、探究研读(结合幻灯片)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明确:这种力量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

①首先在第一段中提到的“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即完成事情的决心,这是因素之一;②第三段“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对真理的渴求;③“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身在实验室里

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科学魅力的吸引。④进行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使命感。

2、“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明确:①作者并没有否认“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作者更倾向于“梦想家”,用作者自己的话就是“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所以梦想家的基本特征就是为了理想,为了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

②放弃专利。“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第五自然段)

3、“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明确:“世界的优美”,不是说景色优美。科学家所认为的“优美”是指物质世界的规律、奥秘被揭示出来后,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的奇妙。“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指随着研究的深入,成果的不断出现,世界也越来越展现出它的优美。

4、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明确:科学本身具有无穷魅力,科学家在科学世界里,就好象小孩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反映了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五、品位语言

本课的语言质朴、真诚,又富有哲理,有一些甚至可以作为警句或者格言,运用到你们的作文当中。请同学们找出给你以启迪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2、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3、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感受了居里夫人坚韧不拔,抛弃财富,献身科学等伟大的人格。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中,能够以此为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第三篇:《老人与海欧》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反思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第七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难点是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再加上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法上我设计整合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用质疑法阅读课文,运用勾画、批注、朗读、想象的方法,品味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点燃他们热情的火花。

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文字流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特别适合学生读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以读悟情的方法,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进行了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小练笔。让学生把在学文中的真情流露记录下来。又配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体会出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读文时的感情的表达。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我上的是《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初步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深情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许多画面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录像,学生观看)。

师: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师:说得真好!一个充满着温情的词语:亲人。老人与海鸥就像——(生接说)亲人一样。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动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欣赏老人爱海鸥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这样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同时更是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这种与海鸥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情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让人动容,也为第二课时,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谊埋下了情感上的伏笔。

(二)自读悟情——深入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1、师渡: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出示PPT)生读“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2、师:老人在世时曾对人们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能够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湖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人们完成了他的遗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了,请同学们自由读15——19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并与同桌交流。

思考:海鸥们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划出相关的句子,并作批注。接着,学生反馈找到的句子,交流点有四处,主干问题是:①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并讲自己的体会。②当中重点词是什么意思?③指导朗读。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第二部分是整堂课的重点,其中的第二步——围绕“意想不到”展开部分是重点中的重点。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海鸥们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批注。这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形式,特别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预感,真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让每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们的总是不同的阅读感受。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本,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会是残缺的。教学中我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再次感悟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1、这一连串发生在眼前的海鸥诀别老人的场景实在太令人意想不到了,这哪里是人与动物的永别啊,分明是儿女为老父亲举行的追悼会啊!让人不由得悲从心生,疑从心起。

①老人是谁?②海鸥与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胜似亲人的感情?③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往?④老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2、潜心会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课文1——13自然段,从老人与海鸥生活的一幕一幕中寻找答案。

3、交流升华感情。抓住老人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方面的描写进行汇报。

4、一个普通贫寒的老人这么十多年视海鸥为儿女般的照顾呵护,难道不也是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吗?难怪,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摆在翠湖边时,海鸥会有如此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会有如此令人动容的永别仪式,这是人与鸟的“日久生情”啊!就让这感人肺腑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感情朗读17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会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告别时的场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为老人守灵,理解文中为什么用“扑”而不用“飞”。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四)想象写话——品味老人与海鸥至死不渝的亲情

1、师渡:是啊,老人的心里始终牵挂的还是海鸥,海鸥们对老人也是依依不舍,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向彼此倾诉,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完成这个心愿吧!

生想象写话:(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海鸥相伴的一幕幕,面对悲痛欲绝的海鸥,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2、生写,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读懂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五)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出示PPT),师解说:老人依旧满脸慈祥的笑容,周围,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让我们用最神圣的队礼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表达出少先队员们最崇高的敬意!

2、师: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现在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这也是一颗真实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平共处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板书设计

21、老人与海鸥

意想不到 —— 胜似亲人

老人(爱) 海鸥

课堂实录

海鸥与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胜似亲人的感情?交流: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你也画了这部分的请举手。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与其他人的哪些不同?先说第一处。

生:我觉得老人与海鸥很熟悉,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立即飞来和老人做伴。 师:非常熟悉,老人一呼,海鸥就马上──

生:应声而来。指名读第1、2句。

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从这儿看出老人与海鸥很熟悉,还给它们取了名字,说明老人与海鸥相处了很长的时间。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

生: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生: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指名读。

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 生:喜爱。

生:老人看待海鸥就看待子女一样。

生:老人与海鸥亲密无间。

师:请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紧跟着读第二句。

师:读到这儿,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海鸥非常信任老人,因为你看,海鸥几下子就把饼干扫得干干净净。

师:带着这种理解,女生再读第1句,男生再读第2句。像他说的一样,男生要读得怎么样? 生:快一点。

生合作读。

师:往下看,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放食物的方法也不同。他是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样随便扔。

师:那就把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想像成一幅活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老人在翠湖边,顺着栏杆……

生:我看到这一切好像是一首会动的音符。

师:这会是怎时怎样的音符?

生:时快时慢的半符。

师:也就是说老人快,海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多的时候,老人就快。

生:海鸥吃得快的时候,老人就快。

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吃得有些饱的时候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

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友谊,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读之令人动容。全文以爱为主线,课文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落实到本篇课文则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因此,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就是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种教学目的,希望能够在尽快的时间内,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出两个画面,首先走进“海鸥送老人”的画面,这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此。和学生一起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在初步朗读后,这应该是学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之后再让学生互动,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再次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当学生交流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当学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紧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这条线索,从两幅画面入手,让学生从文中画出海鸥表现的语句,并试着分析、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因为故事生动感人,海鸥也具有像人一样的情感,所以,学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另外,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海鸥的种种表现,更利于学生认知的提升,感情的升华。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情感没有全部被激发起来。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

(三)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唉!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尤其是关注孩子的思维展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