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总结(第四章)

第四章 横断面设计

1、整体式断面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避险车道)(变速车道)

分离式断面不包括(中间带)

2、单幅双车道公路:整体式断面供双向行车的双车道公路。

双幅多车道公路:设分隔带的或分离的四车道极其以上多车道公路。

3、机动车道宽度根据(设计车辆宽度)(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汽车行驶速度)确定。

4、路肩的作用:

(1)保护及支撑局面结构。

(2)供临时停车之用。

(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增加驾驶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

(5)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5、路拱:为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横坡的拱起形状,成为路拱。

6、中间带的作用:

(1)分隔上下行车流,防止车辆驶入对向车道。

(2)作为设置道路标志及其他交通管线设施的场地,也可作为行人过街的安全岛。

(3)一定宽度的中间带并种植花草灌木或设防眩网,可防眩目,还可以美化环境。

(4)设于中央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有一定宽度且颜色醒目,能引导驾驶员视线,增加侧向余宽,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

7、

侧向净距:路缘带与车道边线到护栏面的间距。

内侧净距:右后轮外侧面到护栏面的间距。

8、人行道宽度包括(行人步行道宽度)(种植带)(设施带宽度)

9、平曲线加宽原因: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各轮迹半径不同,后内轮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

10、平曲线加宽值计算:

加宽类别与适用:

四级公路和设计速度30Km/h的三级公路利用第一类加宽;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三类加宽;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采用第二类加宽。

11、加宽过渡段:为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加宽过度到圆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而设置的加宽过度段。

12、加宽过渡方式(比例过渡)(高次抛物线过渡)(回旋线过渡)

13、加宽过度段长度确定:

设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 不设缓和曲线但设有超高过渡段的平曲线,可采用与超高过渡段相同的长度;

都没有的平曲线,加宽过度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

的要求设置。

14、

曲线超高:为抵消或减小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形式,成为平曲线超高。

超高过渡段:从直线段的双向路拱横坡渐变到圆曲线段具有单向横坡的路段,称作超高过渡段。

15、超高过渡方式与选择:

无中间带道路:

(1)绕内边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线旋转,直至超高值。

(2)绕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中线旋转,直至超高值。

(3)绕外边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外边线旋转,内侧车道随中线的降低而降低,待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线旋转,直至超高值。

三中方法中,绕内边线旋转因行车道内侧不降低,利于路基纵向排水,一般新建工程多采用此法。绕中线旋转可保持中线高程不变,外侧边缘抬高值较小,多用于改建工程。而绕外边线旋转是一种特殊的设计,仅用与改善路容

有中间带道路

(1)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

(2)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

(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16、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驾驶员自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起,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可分为(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会车视距:两辆车相向行驶,驾驶员自看到前方车辆时起,至安全会车时,两辆汽车行驶所需的最短距离。

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汽车相遇,自发现后采取减速避让措施至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超车视距: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自开始驶离原车道处起,至可见对向来车并能超车后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17、超车视距四个阶段:

加速行驶距离s1、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距离s2、超车完成后,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3、超车汽车从开始超车到超车完成时,对向汽车行驶距离。

18、视距检查的方法是(绘制包络线)

19、视距曲线:驾驶员试点轨迹线每隔一定间隔绘出一系列与视线相

切的外缘线

20、横净距:弯道各点的横截面上,视点轨迹线与视距曲线之间的距离叫横净距。

21、视距要求

(1)各级公路的每条车道均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

22、标准横断面包括(路堤)(路堑)(半填半挖)(护坡路基)(挡土墙路基)。

23、横断面面积计算方法(视距法)(坐标法)(几何图形法、数方格法、求积仪法)。

24、路基土石方调配原则:

 

第二篇:道路勘察设计总结

1.运行车速:驾驶人员根据实际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良好气候条件等能保持安全行驶的最高速度。

2.汽车的行驶阻力: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3.道路设计的依据:

a实际车辆

b设计车速

c交通量

d通行能力

e服务水平

4.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5.平面线形的设计一般原则。

线型直接、连续并与地形和环境相协调;满足力学和视觉心理上的要求;保持线形的均衡和连贯;避免连续急弯;平曲线有足够的长度;

6.平面线形的组合:

a基本型b.S型c卵型d凸型e复合型f.C型

7.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1)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2)逐桩坐标表

3)路线平面设计图

8.直线的特点:

1)直线的优点

①.里程最短

②.定线、设计、量距、绘图、计算、放样方便。

③.无视距障碍

④.驾驶方便

⑤.车辆不受离心力作用乘车舒适

2)直线的缺点

①.对地形适应性差

②.行车单调易产生疲劳

9.直线的运用:

1)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宽阔河谷地带

2)城镇及其近郊道路,或以直线为主体进行规划的地区

3)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

4)路线交叉点及其附近

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10.圆曲线的特点:

1)圆曲线的优点

①.符合地形、布线灵活

②.线形优美

2)圆曲线的缺点

①.路线较直线长

②.行车受力复杂

③.视距受阻

④.驾驶劳动强度大

⑤.测设、施工等工作量大、计算复杂

11.圆曲线的运用:

1)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上表的规定。直线与小于上表所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回旋线回旋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

2)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置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连接。

12.最小圆曲线半径:

1)极限最小半径: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最大超高和允许的横向摩阻系数情况下,能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

2)一般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的超高和横向摩阻系数,能保证汽车以设计速度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小半径。

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指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最小半径。

13.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的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14.回旋线几何要素,参数A2=RLs,表征回旋线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A越大,曲率变化越平缓;A越小,曲率变化越缓急

15.缓和曲线的作用:

a曲率逐渐变化,便于驾驶操作

b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消除了离心力突变

c为设置超高和加宽提供过渡段

d与圆曲线配合得当,美化线性

16.停车视距: 当驾驶员发现前方障碍物后,立即采取制动措施,至汽车在障碍物前安全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17.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18.超车视距:汽车行驶时为超越前车所必需的视距。

19.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的车辆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20.道路路线纵断面:沿着道路中心线竖直剖切开然后展开即为道路路线纵断面

21.简述纵断面的设计步骤。

准备工作;标注控制点;试坡;调整;核对;定坡,设计竖曲线

22.合成坡度: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

23.竖曲线的主要作用:

a缓冲作用

b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

c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

24.简述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1)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实现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3)适合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的排水和行车安全

(4)道路与周围环境的配合.

25.路幅布置形式:单幅双车道、双幅多车道、双向单车道

26.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类型:单幅路(俗称“一块板”)、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27.纵断面设计的具体要求包括:

(1) 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

(2) 纵坡应均匀平顺。

(3) 设计标高的确定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因素综

合考虑。

(4) 纵断面的设计应与平面线形和周围的景观相协调

(5) 应争取填挖平衡

(6) 依路线的性质要求,适当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

方面的要求。

(7) 城市道路的纵坡设计及设计标高的确定,还应考虑沿线两侧街坊地坪标高

及保证地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要求。

28.公路横断面的组成:

1)行车道

2)路肩

3)中间带

4)边坡

5)边沟

29.加宽的有关规定:

R<=250M时,在曲线内侧加宽

30.加宽的过渡:

有缓和曲线时,将缓和曲线作为加宽缓和段,无缓和曲线时用直线作为加宽缓和段。

31.加宽过渡的方式:

(1)比例加宽过渡

(2)高次抛物线加宽过渡

(3)回旋线加宽过渡

(4)二次抛物线加宽过渡

32.超高: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平曲线超高

33.横断面设计成果:

1.标准横断面图 ,

2.施工横断面图,

3.路基设计表,

4.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34.横断面面积计算:

1)积距法

2)坐标法

35.土石方数量计算:

1) 平均断面法

2) 棱台法

36.选线是包括路线法案选择、路线布局和具体定出路线中线位置的全过程

37.选线原则:

①符合规划原则,正确处理近、远期结合

②依靠群众,深入调查

③力求路线短捷,行车安全

④技术和经济综合平衡

⑤线型流畅优美,施工养护方便。

⑥选择良好水文、地质、地区通过。

⑦中、小桥服从路线、路线服从大桥、大桥服从总体。

⑧合理安排公-公和公-铁交叉口。

⑨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以求投资和用地的最佳效益。

⑩考虑施工要求。

38.道路规划设计工作的程序:

1)路网规划

2)道路可行性研究和实地踏勘

3)总体设计

4)初测与初步设计

5)定测与施工图设计

6)技术设计

39.选线步骤:a全面布局b逐段安排c具体定线

40.纸上定线:是在1:1000~1:20xx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确定道路中线位置的方法。

41.直接定线:就是设计人员在实地现场确定道路中线位置的过程。

42.纸上定线和直接定线的比较:

直接定线有两个缺点:

1)研究利用地形的不彻底

2)平、纵面线配合问题难以彻底解决

纸上定线是在定线过程中采用的重要的中间步骤,在图上可以俯视较大范围的地形,可以容易地找出所有控制地形的特征点,从而可以定出合理的平面试线和纵坡设计线,而直接定线,大量的工作都依靠个别定线者现场的简单判断与技术能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定线人员肯下功夫,用比较的办法也能定出比较满意的线来。

43.实地放线的方法有:

1)穿线交点法

2)拨角法

3)直接定线法

4)坐标法

44.交叉口的类型:

a加铺转角式b分道转弯式c扩展路宽式d环形交叉

45.交叉口的组成要素:

1)交叉口范围、

2)交叉口的交叉道路、

3)交叉口驶入段与驶出段、

4)附加车道

5)导流路、

6)交通岛

46.交叉口交通分析:

1)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种交错点

2)交错点的数量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3)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47. 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办法:

a实行交通管制

b采用渠化交通

c修建立体交叉

48.四种交通岛:方向岛,分隔岛,安全岛,中心岛

49.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凸形地形、凹形地形、分水线地形、谷线地形、斜坡地形、马鞍形地形

50.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51.平面交叉口处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方法?

(1)确定停车视距(2)确定最危险的冲突点(3)从最危险冲突点向后量取停车视距。 (4)连接末端构成视距三角形。

52.排水的目的:

a把降落在路界范围内的表面水有效的汇集并迅速排除出路界

b把路界外可能流向路基的地表水拦截在路界外,以减小对路基路面的危害。 C隔断、疏干和降低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地下水,并将其引导到路基外。

53.水对道路的影响:

1)对路基的影响:

a水对路基产生冲刷和渗透

b地下水使路基湿软、膨胀、冻胀、翻浆等。

2)对路面的影响:

a降低路面材料强度

b加快路面材料损坏

c唧浆、冲刷

d使路面因支撑不足而出现疲劳损坏

54.公路排水类型:

1)路界表面排水

2)横向穿越路界排水

3)地下排水

4)路面结构内部排水

5)公路构造物排水

55.公路排水系统:

1)挖方边沟

2)填方排水沟

3)急流槽

4)涵洞

56.城市道路排水系统:

1)街沟

2)雨水管

3)集水井

4)支管

5)检查井

6)干管

57.城市排水系统的制度:(1)合流制(2)分流制

58.城市道路雨水排除系统的类型:明式、暗式、混合式 排水设计的步骤:

1)调查和采集数据

2)排水设施布设

3)水文分析

4)水力计算

5)结构设计

6)冲刷防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