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高职德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德国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高职德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其科学性和完善性,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高职德语专业必须打破纯课堂教学模式,把语言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有效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关键词:德国;校企合作;双元制;高职德语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在专业设置方面逐渐走向优化的道路。而中德两国领导人频频互访,日趋紧密的合作使德语在中国成为重要的语言手段,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德语专业。但是,经过xx年左右的发展,高职德语仍然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出于生源、师资等原因,与本科院校的专业德语无法挂钩;另一方面缺少与自身层次相符的课程标准、教材、考试等。在此情况下,高职德语若要寻求发展,必然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近年来,“校企结合”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在国际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目前,发达国家校企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重点一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二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把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相连,两者共同培养职业人才,达到双赢。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举世闻名。“双元制”中,职业学校和企业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政府起一定的宏观管理作用。这种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

德国的学生一般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将来的发展方向。中学毕业之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或者自己与企业联系,选择一家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就成为了一名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解决企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70%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是一名真正的生产者。企业除了是教学主体,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师,还承担大部分的实践经费,支付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包括支付学生一定的津贴。

二、严谨的法律制度对职业教育的运行起到保障作用

德国是个法治国家,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其中19xx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为德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德国又相继出台了一些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来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系统。

三、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和证书的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由国家工商业行会出题,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理论部分在学校考,实践操作部分在实习的企业考。都通过之后获得国家工商业协会颁发的技能证书和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种考核办法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我国的高职德语专业现状:(1)起步晚。多数职业院校的德语专业出现在21世纪初。(2)规模小。每年招生大约控制在1~2个班,30~

50人左右。(3)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德语教师年龄较轻,学历多为硕士,也有本科。有些院校请退休老教授作为带头人。

(4)生源质量不高。因为高职院校必须在本科高校一、二、三批录取之后才能够录取学生。录取分数和普通二本相差甚远。综合以上因素,德语专业要想有所发展,更加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特色,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改变思路和方向,走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一、转化观念,认清形势

高职学生虽然入学成绩低,静态学习能力差,但是动手能力却比本科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智商方面也颇有过人之处。因此需要教师对本班学生多观察,改变对他们的偏见,运用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德语的学习兴趣,转变课堂“输入式”的教学方法,想办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己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解答方法。根据语言应用的要求,多开设实践类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这个大趋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契机,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的资源,使高职德语教学脱离本科教学影响,走出自身的创新之路。

二、创造条件,扬己之长

校企要求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校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可以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这样,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体验,使课堂生动起来。学生在轻松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一定的企业氛围。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灵活制订教学计划,用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的时间送学生下企业,由特定教师带队,一边实地体验企业工作情况,一边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

三、更新教学,优化资源

首先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要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适用的教材。据调查,大多数职业学校仍然只能采用与全日制班级相同的课程和教材,对教材的处理只能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而没有针对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方法应当相应地进行改进,以校企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以及专业技能培训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多个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企业完成的部分课程由企业给出考核成绩。

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择一到两个学期,派学生去企业参加真正的生产活动。每个同学有两位指导老师,一位由学校派出,另一位由企业派出。学生必须认真工作,企业对他们严格按照公司员工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尽管我们国家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还没有建立一定的保障措施,比如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要求企业广泛参与,但是我们必须要在探索中一步步完善。

五、国际合作,推陈出新

很多国内的高职院校都走向了国际化,和国外高校合作,选派学生出国进修。但是,一般只局限在语言学习或者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这种合作模式在目前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在高度全球化、国际化的21世纪,应该打破国界,学校和企业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如企业接受来自国外的学生进行实习,这样,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工作技能方面,都能够突破旧传统,走向新时代。

高职德语专业教学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适应时代要求,走“校企结合”这条效果显著的创新之路。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在中国“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中,有些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工作中获取报酬仍然较为困难。学校要根据地区之间的差异,利用自己的强项与弱项,与企业共同找到适合双方的最佳合作方式,以保双赢。另外,国际上成功的工学结合模式都有政策法规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相关的制度建设必须提上日程。否则难以保障企业持久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普峰.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9).

[2]王晓东.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xx,(11).

[3]于晓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25).

[4]李玉柱.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7).

[5]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xx,(21).

[6]赵亮.高职高专德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7).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研课题研究成果

 

第二篇: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及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及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

摘要: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对校企合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校企合作广度、深度和模式等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而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这些模式可总结为两大类:一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的模式;二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与产品研发并举的校企合作模式。我国民办高校可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和模式,将校企合作看是多方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大系统,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多渠道开展适合各专业、各校和各地区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发达国家;民办高校;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带来的毕业难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国加快推进了人才强国战略,我国高校已从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就是各高校完成转变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受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因素制约,民办高校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院校中仍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限制。寻找适合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和途径已成为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当前生存和发展的紧急问题。

在校企合作方面,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及特点,对我国民办高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简介

1.1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

①德国“双元制”模式。所谓“双元制”模式,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业,双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其中,学生约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和基础技术理论,另外的70%则是到企业进行所学专业的职业专项技能实训和实习;而且在此期间,此二元是交替进行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实行公共财政与私营经济共同资助的多元混合经费保障体系。二是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灵活分流。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形成了“H”型结构网络;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法律保障。

②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教育模式。“新学徒制”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为基础,联合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TAFE虽然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的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是在TAFE进行的学校本位学习。澳大利亚学徒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确定的培训项目和依据标准。项目和标准是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和培训包,各培训机构依据标准来进行培训和开设课程,使学徒在培训学习结束后获得全国认可的资格证书。二是培训的广泛性和培训证书的通用性。三是培训经费的强大支持。四是调动培训各方的积极性。

③法国“学徒培训中心”模式。“学徒培训中心”是法国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种主

要方式,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或企业主办。二是这种模式是一种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进行的职业教育方法,实训课由签订合同的企业指派师傅在企业里进行,理论课则在学徒培训中心单独进行。三是企业与学员要签订培养合同,并支付相应的工资,确保按合同要求对学员实施完整、系统的职业教育。四是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一方面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履行此项义务,另一方面给予履行义务的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

④美国“学交替式”模式。“学交替式”是美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最有影响和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方式。美国大学生入学后先在校学习半年时间,此后将在企业进行技能实训和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以大约每两个月进行交替进行,直到毕业前半年时间再回校专门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学交替式”主要有以下几特点:一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合同;然后企业按合同要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位和报酬,并指派相应的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每段实训期间和结束后,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一起评定学生的工作成绩、态度;学校也要安排教师到企业里指导、监督实训学生。二是在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训时间安排上,大体是按1:1进行时间分配的。

1.2 以职业技能培养与产品研发并重的教育模式

①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职业教育模式。所谓“教学工厂”是指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生产经营环境移植到学校教学环节中来,让学生在高度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锻炼和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技能。这种模式主要特点有:一是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高度真实。二是企业会不断向学校实验室输出新设备,帮助学校更新老旧过时的实验设施。三是在企业和学校的指导下,在高度真实环境中,学生能有效进行各项专业技能培训,为其掌握专业技能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人员和设备保障。

②日本的“企业教育”办学模式。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不同,他们是将学员教育纳入到企业内部进行,并将这种企业内部教育作为本企业经营战略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企业看来,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所需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自己才能培养出自己所需的人才。如著名的丰田工业大学、松下电器工学院,就分别由日本丰田公司和松下电器公司开办。

2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特点分析

①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以上六种校企合作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合作的形式还是合作内容,都是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中,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澳大利亚学徒制中,学生80%的时间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的工作本位学习。

②企业有高度参与的积极性。发达国家校企合作能取得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广泛性。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法律强制要求,另一方面更是来源于企业对人才的渴望。日本和新加坡教育模式,尤其是日本的“企业教育”模式,是以企业自觉教育员工为基础的一种企业

战略行为。

③政府以多种方式支持和参与校企合作。从发达国家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可看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着重要的支持、引导和服务作用。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和规范校企合作。如德国和法国,以法律的形式要求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二是成立专门机构为校企合作各方提供服务。如澳大利亚成立专门服务中心,为学校、企业和学生等三方提供免费的、优质服务,有力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健康进行。三是对校企合作提供物质资助。如澳大利亚直接向有资质的培训学校提供经费。3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对我国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也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之自己对校企合作内涵理解有偏差,我国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低层次合作层面上,如建立一些短期实习基地、单方面的订单式培养等等。

从校企合作内涵出发,结合我国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在分析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模式和特征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得到以下启示。

3.1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民办高校必须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之间寻求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学生既拥有像普通高校学生那样的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其职业技能提升和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同时,又拥有像高职院校学生一样的较为熟练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这样定位的落脚点还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像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一样,从校企合作的目的、范围、内容、培养计划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支持为指导思想。

3.2 校企合作是多方参与和合作的一个大系统

如果把校企合作看成一个系统,则其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政府、院校、企业、学员。其中,政府应从宏观上指导企业以人才竞争为发展之本,并以法律、法规、政策等形式,要求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和实施校企合作;同时政府也要为校企合作各方提供各种支持,如税收减免、成立服务中心等;校企双方是合作具体操作和实施者,二者要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企业下订单,学校单方面培养这种简单的合作方式。以上三方共同目的是把学员培养成符合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3.3 校、企必须密切配合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为了吸引生源,为了校企合作而合作。如有的不惜花钱在企业挂牌,建立所谓的实践基地,其实校企双方根本没有任何合作的实质动作。还有的学校以从企业拿到人才订单为校企合作终极目标,结果学生还是在校学习和培养,完全脱离了企业培养环节,背离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我国民办高校必须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校企合作经验:和企业一起制订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各自优势,真正能保证学生既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学习职业技能的“双元制”。

3.4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多渠道挖掘校企合作途径

结合发达国家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民办高校应根据各专业、各学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多渠道寻找校企合作的机会。

例如,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财务会计专业,可尝试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这种教育模式,和相关企业联合成立校内“实训中心”,将企业实际业务和相应凭证搬进学校,在“实训中心”内模拟现实环境,学校和企业均派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和能手指导学生在高仿真环境下进行会计工作实训。

对营销这类实战性极强的专业,则可借鉴法国“学徒培训中心”教育模式或美国“学交替式”模式,在每学期或寒暑假可抽出一定时间派学生到合作企业里,由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实战作业,过段时间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技术育,20xx,(11).

[2] 孔凡成,张健.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及其启迪[J].高职研究,20xx,(9).

[3] 严璇.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模式及特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xx,(11).

[4] 马铮.国外职业教育集团的变革[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xx,(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