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 携手助学 模块二总结

一、 在这个模块中,你做了哪些事情?

答:在这个模块中,我做了以下事情:

1、对第二模块教学前期分析进行了阅读,明确学习内容及要求,能按照要求进行学习。

2、分析了模块二必选案例《精心分析,适应变化》,并按照学习提示,认真学习了《教育技术参考手册》,知道了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教学目标分类的方式,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等内容。

3、带着五个思考问题进行了必须案例的阅读,并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与理解。对案例的五个问题的分析在“课程讨论区”发了主帖,与大家一起交流思想,共享学习的快乐。

4、上传了作业可选案例《教学从了解学生开始》的案例分析。

5、了解和掌握了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方法,并操作了知识可视化工具Freemind的安装方法及使用过程,按要求制作了所选课题的教学目标思维导图,并上传。

6、在论坛上针对一些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的例子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二、学完本模块后,你有哪些收获?

答:学完本模块后,我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会了自主学习。为了完成作业查询并阅读相关的资料,使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的自学能力增强了,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二是建构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对提供的必选案例分析中,在《教育技术参考手册》上,获悉了不少自己平时虽有体会但却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新知识。比如怎样对教学目标进行阐述、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等。

三是学会了可视化工具Freemind的使用。能使用可视化工具Freemind基本能自己独立的完成作业,这个软件非常不错,简单又实用,制作框架结构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三、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后,你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后,我认为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方面,我都得到了不少新的收获,觉得挺充实的。但又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的压抑感,害怕自己学不好。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之后,我建议能否对我们进行分学科培训,毕竟让我们去分析其他的学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可以让我们的知识面更广。对于培训的内容,能否多放点小学美术的,我觉得关于这块的内容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篇:微软携手助学培训 模块二【总结与反馈】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首先是创设情境,在新课教学之前,让学生动手折纸,以此引出乘方运算;然后呈现新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启发学生主动自觉的思考,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引入新知。将知识进行整合学习;最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问题,完成作业。此外,探究性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模式之讨论式教学模式也贯穿于教学中。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①探究式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启发式教学策略:如: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中,老师通过逐渐深入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逐步找到规律。③情境教学策略:如:在引入新知中,陈老师设计了一个折纸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是教学的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脱离出来,有助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在信息化的时代,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信息化软件。教师使用Math 3.0,方便快捷,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创设情境:陈老师的教学自始至终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可操作性强,而且生动有趣,还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问题设计: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知识拓展:所设计的问题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挖究性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我仔细阅读了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这个教学设计已经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关注度,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似乎对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一直都是老师在讲,在总结。感觉陈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得比较少,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传授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比较少,适当让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会更深刻。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在“探

索新知,讲授新课”一环节中,进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的教学时,陈老师利用小学里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推广到一般的情况,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2)情境教学策略。在新课引入的环节,陈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折纸,计算折叠的层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此来引入乘方运算。(3)探究式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体现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学习。(4)教学内容传递策略。陈老师选用了计算机来辅助教学,设计了练习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反馈。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可以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也许,显得有些多余,但对学生来说,可以作为了解学习,而且教师使用Math 3.0,方便快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学习的乐趣,拓展视野。以往我在中学里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从未接触过Math3.0工具,对于Math3.0工具一点也不了解,在今天的案例学习中才初次认识接触Math3.0工具,通过百度搜索,我对Math3.0这个超级计算器才有了一点认识。因此,我认同陈老师的设计。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在创设情境方面,陈老师注重了问题的趣味性、实效性,新课导入的动手折纸实践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问题设计方面,比较注重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知识点一环扣一环。比如:课堂的“引入新知”中动手折纸实践中的提问“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以及“课堂小结”中的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等,都处理的比较好。

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则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知识拓展的选做题的第1题、第2题和第4题。而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一题则有相当强的趣味性,能激起学生寻求原因的强烈欲望。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总的来讲,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非常不错的。能较好的体现教学目标、要求,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但在整堂课中,教师的主导时间比较多,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再放手一点,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更深入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点。另外,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练习中,缺乏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的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