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2》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习作2: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教学目标】

1.由《半截蜡烛》一课,复习写作方法"一波三折"。

2.明确"习作要求",知道应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在场的故事。

3. 学习"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继续巩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写出"一波三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4.学习围绕本次习作重点"写出一波三折",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

3.围绕写字"六不"书写规则,规范书写习作,行款整齐、整洁干净,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出事情的一波三折。

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写出"一波三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检验学生对于观察事情的敏感度。

2.通过默读、标画、小组合作写作、感情朗读等方式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自主学习与合作态度。

3.通过说事情经过、写事情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写作方法的掌握。

4. 通过教师修改、生生互改,自主修改的方式,检验习作修改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读有明显波折的故事,为上课做好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

阅读《淘气包马小跳》《草房子》等课外读物,回忆写事情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写一篇日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复习回顾,再现"波折"

1.精彩的故事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我们在本单元学过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每次读起来依然让我们觉得惊心动魄,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故事情节。(学生预设: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提心吊胆......)所有的这些成语都可以浓缩为一个词:一波三折 师板书。

3.再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一波有哪三折?(学生预设:起先,伯诺德夫人将秘密藏在一截蜡烛中,以为这样最安全。接着,德国士兵的到来使气氛骤然紧张,德国士兵要求点燃蜡烛使情况变得万分危急;随着蜡烛越来越短,伯诺德夫人一家想尽办法,这是故事的高潮:妈妈企图用油灯换走蜡烛而失败,这是一折;杰克想用抱柴生火为借口也没成功,这是二折;最后美丽可爱的杰奎琳在危机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蜡烛中的秘密,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这是三折。)

4.正是这一波三折的情节使故事生动感人,让我们的心跟随作者跌宕起伏。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我们经历过的故事。

二、研读要求,明确目标

1. 默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

(A老师不在场时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B可以是趣事、有意义的事,或是难忘的事......;C自己定个题目。)

2.说说写事的文章应写出什么?

(学生预设: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进行细节描写。)

3过于直白的故事总是让人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最吸引人的是故事中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能够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我们习作中的"一波三折",请看一位同学的习作。

三、欣赏佳作,学写"波折"

1.课件出示例文《老师不在的时候》,请同学们自由读例文,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一波三折是什么?

2.全班交流:

(1)感受"一波"。

课件出示:进入期末复习了,那一大堆复习题像小山似的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哎,苦啊!"教室里不时传来同学们的唉声叹气,就连树上的知了也在不停地替我们催促老师:"让小朋友们玩玩吧!"是呀,我们多么希望老师能给我们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啊!

突然喇叭里传来了"全校老师开会"的通知。我们班的语文课上不成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醒目的大字"自习",然后就"咚咚咚"地走下了楼梯。

引导学生明确:故事的开头交代了事情的就是"一波"。板书:起因

(2)品析"二折"。

课件出示: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刚才还是鸦雀无声的教室,现在却像开了锅似的,沸腾了起来。我前面的两个同学开始了腿脚之战;隔座的两位正在为座位的分配不均而争吵;向后看,邵均和俞朗一个用本子卷成了话筒正准备放声高歌,另一个早就离开了座位,屁股开始扭了起来......我也不甘示弱,随手拿起一本书狠狠地砸向前面朱亮的脑袋--谁让他刚才不老实地坐着,害我总是写错字。

"二折"里作者写了教室里同学们整体的表现,这也是"面"的描写,让我们对事情有个整体印象。这是故事的发展。板书。

(3)欣赏"三折"。

出示:此时,班长见教室乱成一团,就站到了讲台上,"嗵嗵嗵"敲着桌子。谁会听她的,平日里是老师的应声虫,这回老师不在,看你怎么威风!"安静,安静!"班长正声嘶力竭地大吼着,可谁也不听,我们依旧干着自己的事情。显然,班长恼羞成怒,她用黑板擦狠狠地敲了一下桌子,然后大吼了一声:"再说话,晚上家作业就加倍!"这回大家都听清了,教室里突然静了下来--谁愿意无缘无故地多做作业啊。

班长见大家一副听话的样子,便得意地下去了。可她哪料到,她前脚刚离开,下面就开始骚乱起来--只是都压着声音,尽量不让班长看到。

大约过了七八钟,楼梯上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同学们都以为是老师来了,有的匆匆地回了位,有的急着收起了"话筒",在一起促膝谈心的女生马上摆好一写作业的姿势,可笑的是同桌李明居然把书拿倒了,还是一副津津有味读书的样子......

教室门猛地被推开了,进来的却是顽皮的男生--俞尧。原来这个"调皮鬼"趁同学们嬉闹时悄然离开了座位,并顺手关上教室门,蹑手蹑脚地走下楼去。等到俞尧哈哈大笑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于是,教室里又掀起一阵"笑浪",有的捧着肚子,指着俞尧说:"你这德行,小心揍扁你!"有的佯装气呼呼地说:"吓死我了!"这些话非但没有惹火俞尧,他还大摇大摆

地回了座位,在那边开个人演唱会了。此时,班长铁青着脸上来了。我们见势不妙,赶紧低下了头,装着认真写作业的样子。"俞尧--"一个惊天霹雳,完了,俞尧倒霉了!...... 也许是杀鸡儆猴的道理大家都懂,教室里又安分了一小会儿。可是,才不过一会儿,后面几个高个子女生又聚在一起边抄歌词边欢唱,似乎比郊游时还要兴奋。有几个女生围成了一个圈,大包小包的"日本豆腐"摆满了一桌子,她们一边吃一边喝水,辣得直张嘴吐舌头,有的同学甚至辣得流出了眼泪。

故事进入了高潮。思考:作者是如何把"三折"写生动的?

(交流:①主要抓住动作、语言写出了班长管理班级时的特点"得意",而描写俞尧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调皮,这是"点"的描写。②还写出了其余同学的表现,衬托出事情的有趣,让"三折"更加具有可读性。)

再次读读"三折",感受写作方法。

(4)了解"四折"

课件出示:咚咚咚,"老师真的来了!"不知谁拉响了警报。顷刻间,教室里恢复了安静。老师推开教室门,看到同学们那"专心致志"学习的样子,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顷刻间"、"专心致志"等词语让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更加体现了同学们的调皮可爱。

3. 一波三折的"三",并非实指数字"三",它就像"三思而行"、"入木三分"、"士别三日"等成语里的"三"一样,是取其"多"的意思。到底一波几折好,这要根据事物发展和作者表达意图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三",上面例文中就安排了"四折"。关键在于让文章出现跌宕起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折",要折得合情合理,不能硬折,要顺其自然,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小组合作,写出"波折"

1.回忆一下,我们写作时如何做到一波三折呢?(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高潮部分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波折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折"要合情合理。)

不要忘记给文章加上合适的题目。

2.小组合作,完成习作。

(1)确定要写的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错事,或者是有趣的事,都可以写,将思维发散开来。

(2)说说要写的事情,重点把波折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说清楚。

(3)小组确定分工方法。一人写故事的发生,两人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一人写故事的结尾。(老师要调控课堂时间,尽快指导做好习作分工。)

3.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提供帮助。(学生写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二次指导"搜集反馈信息,也可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五、作后改评,交流"波折"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的说法,充分说明了修改对写好文章的重要性,现在就让我们来修改我们的习作。

1.根据教师的巡视观察,请一组同学到台前读合作完成的作文。

2.示范修改,学习方法。

实物投影展示由小组内的四位同学共同完成的习作,由作者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3.将自己的习作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4.自我修改。

(1)请大家先快速浏览自己的习作,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

(2)学生出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修改字词句,做到文通字顺。再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3)轻声读习作,注意是否做到了一波三折,有没有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

(4)再通读自己完成的部分,看是否书写认真、行款整齐,是否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有不恰当的,及时修改。

5.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

6.同桌互改。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同位的习作。

7.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针对刚才集体评议、同位互评,看一看,你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再次修改习作?学生自己修改。然后小组内互评互改。

8.整理收获,定型方法。

在这次写作中大家掌握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鼓励学生充分发言,教师正确引导,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六、誊抄作文,规范书写

1.师出示要求:书写端正,注意格式,不写错别字。重点指导行款整齐。(每个字大小一致,书写均匀)

2.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握姿,鼓励学生把字写工整规范。

七、板书设计:

习作2

发生 根据需要

一波三折 发展

高潮 合情合理

结局

八、课后反思:

学写故事中的"波折"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但一到叙事的作文,学生总爱平铺直叙,写起来像记"流水账",读起来索然无味,如何让六年级的孩子写出精彩的叙事文章呢?我抓住了"一波三折"这个关键词,从"一波三折"上大做文章。

成功之处:课堂上以学生刚刚学习过的半截蜡烛作为切入点,再次感受故事的惊心动魄,感受"一波三折"的魅力,让孩子们对于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充满向往。习作要求的明确让写作的目的性更强,学生在心中确定选材的范围。教学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例文就为学生提供了方法的极好展示。通过对文中"波折"的品悟,方法变得更

加贴近学生实际,掌握的难度降低,为下面的写作做好了铺垫。小组合作,写出"波折"正是对方法掌握的检验,以合作的方式写作,既节省了时间,又让"波折"起伏更加明显。这样层层推进,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方法,写出精彩文章。

不足之处:对于"继续巩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方法"这一条目标,由于很多学生缺乏认真的观察, 所以课堂上说得不够到位,写的时候也颇费力气。

教学建议:大量的积累素材是学生有话可写的源头活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观察习惯,在作文指导中,应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写作技巧的指导与写作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

??

??

??

 

第二篇:长春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长春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单位: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

教师:张卓

时间:20xx.3.22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篇课文选自长春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板块。课文讲述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士,而自己却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冻死,凝结成一座晶莹的丰碑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克已奉公,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

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浓烈,表现了革命志士可歌可闰的故事,表达上也非常有特色前两个自然段写环境的恶劣和现实的残酷,渲染了故事发生的悲壮气氛,从侧面突出了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难能可贵。第七段按观察顺序刻画了人物的外貌,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设计意图: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了解队伍面对的恶劣的环境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形象和精神进行学习。本课以“将军的思索——军需处长给出的回答——将军收到回答——战士们收到回答——晶莹的丰碑”为线索展开教学,先通过回顾课文复习严峻的考验引出将军的思索,再引入军需处长的描写的体会,了解军需处长的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明确军需处长向将军递交了一份答卷。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精神,将军也收到了这份答案,坚定了革命的信心。再通过战士们通过沉重而坚定的脚步的理解明确整支队伍受到军需处长的鼓励,坚定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和信心。最后通过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总结晶莹的丰碑的含义。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情感,加深感悟。

在写作方面,让学生明确本篇课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批注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提高,通过课文优秀批注的展示,加强学生的批注水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丰 碑“的含义。

2、体会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学习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

的献身精神,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幻灯片、视频短片。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在七十多年前,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北上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漫长的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发生在长征路上的这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军需处长》

2、回顾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士,而自己却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冻死,凝结成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段,用一句话说说他们的队伍面临什么样的考验?(课件填空)这支队伍不但( ),而且( ),还( )。找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话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过渡:面对这样的境况将军怎能没有这样的担忧呢?正当他思索时,是谁给了他一个坚定的答案?(军需处长)这个答案是什么?(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设计意图:老师激情引入,回顾课文,用关联词语连接的方式巩固体会队伍面临着来峻的考验。由考验引出将军的思索,并把将军的思索做为整节课的主线,引出军需处长给出了满意的回答。]

二、正面了解军需处长形象

1、一名与将军素未谋面的军需处长是怎样向将军传达这个信号的呢?请同学 们默读第七自然段,(课件自学要求)

(1)边读边思考,在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的旁边写下批注。

(2)在写批注时,请大家对我们的批注的语言进行斟酌和加工,使我们的批

注不仅停留在表面,更要努力的加入我们的感情

(3)有写得精彩的批注老师会把它拍照展示并存入我们班的精彩批注库。

2、汇报:

(1)“冻僵”“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说明军需处长已经死了很久。

(2)“单薄破旧”“紧紧地”“贴”:看出他的衣服很少。他是谁呀,他是军需处长啊,他为什么要穿得如此单薄?

(3)“镇定和安详”看出军需处长心情淡然,无怨无悔。

3、让我们带着这份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军需处长的钦佩。

[设计意图]让学生尽情的读文,关注文中的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军需处长的大公无私,舍已为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感受。)

4、展示学生精彩批注:

透过这段文字,有很多同学被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而感动,请看几名同学的批注。(用手机将学生的精彩批注通过QQ发送到大屏幕上,请这几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他们的批注不仅停留在表面,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联想,给文字注入了丰富的情感,看出他们在用心去读书,用情去批注,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的批注语言不应该仅停留在表面的关注,更应该加强他们语言的真情实感,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情感用更加真挚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长期坚持更有利于他们习作水平的提高。]

5、老师也在读课文时写了一段批注,请同学帮我填填空。(课件展示)

他是这支队伍中的(军需处长),在他的手中曾有很多件温暖的棉衣,其中一件他完全可以(穿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更暖和些,可是他却把这份温暖(留给了战友),难道他不知道(没有了棉衣会很冷吗?),难道他不知道(没有了棉衣他会被冻死吗?)他知道,他什么都知道,但他后悔了吗?

(不)!他(无怨无悔),不信你看他的表情是那样的(镇定)与(安详)。

[设计意图:这段文字展示的是老师的读文后的批注,既让学生理解了军需处长内心活动,更是对军需处长的精神的总结和赞扬。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老师写批注时用到的反问,感叹句等写作方法。]

6、这是一位多么好的军需处长啊!此时此刻,军需处长那高尚的情怀深深的打动着你,打动着我,我们对他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把

第七段读出来吧!(配乐)

7、他用他的生命向将军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答案是什么?(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设计意图:紧扣课堂的主线,将军的思索这样的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军需处长用他的生命做出了坚定的回答,体会军需处长的舍已为人的精神]

三、侧面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

1、文中还有另外一个人物也同我们一样,被军需处长感动着,请同学默读描写将军的句子,看一看面对这样的一位老战士时,将军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你能读懂将军的内心吗?请你把将军心里想的话写在他们旁边。

2、学生汇报

(1)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愣住了,是因为他感到震惊,意外)

(2)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他以为军需处长不称职没有给他发棉衣而生气)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因为想到老战士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而心疼,更因为军需处长的不称职而生气,愤怒已经达到了极致)

(4)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当他知道这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充满了内疚,自责,崇敬)因为自己刚刚的误解而自责,因为自己的愤怒而内疚,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舍已为人的精神而感动,对他充满了敬意)

(5)如今,当他得知这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他刚刚还在心里埋怨责备的军需处长时,他想到了什么?那个不称职的军需处长此时在他的心中又是什么样呢?

(6)将军的内心充满了内疚,自责,但更多的是伤心、感动和崇敬。他没有用言语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只把这所有的情感化成了一个庄重的军礼。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读出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配乐)

3、军需处长用他的生命写给将军的答案,他收到了吗?那答案是什么?(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你能读的更坚定些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的理解,更加加深了对军需处长精神的理解,也同时紧扣主线,让学生明确,军需处长递交的这份答案,将军深深的体会到了。并用他的军礼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崇敬]

四、理解丰碑

1、此时的军需处长已被大雪覆盖,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你们觉得这晶莹的丰碑指的仅仅是军需处长那因为雪花的闪亮而晶莹的身体吗?是军需处长的精神,他的内心是纯洁的无暇的,他的精神就是这晶莹的丰碑)

[设计意图:抓住晶莹的丰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刻含义。]

三、战士们受到鼓舞

1、这份答案只有将军收到了吗?还有谁?(战士们)

(1)无数沉重的坚定的脚步声。(沉重是因为他们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感到悲痛,坚定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军需处长精神的鼓舞,对革命充满了信心。

(2)他们坚信什么?(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2、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课件(这支队伍虽然( ),

( ),还( ),但是( ),所以( )

[设计意图:军需处长的精神感染了整个队伍,他们受到了军需处长精神的鼓舞,对革命充分了信心,也预示着胜利必将属于他们这样一支队伍]

四、总结写法

1、课上到这里,我们的课文也快要学完了,我还有一个疑问:文章的题目是军需处长,可写那么多的环境描写是为什么?为什么只用了一段文字写军需处长,却用大篇的文字写将军呢?

(环境描写是为了下文做铺垫,写军需处长只是正面描写,而写将军是从侧面描写,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让我们体会军需处长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写法的总体,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好处]

五、情感升华

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长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惜,我们的军需处长,却永远留在了雪山,与云中山作伴。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却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永远伫立在人们的心中。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和将军一起,缓缓的举起右手,举过头顶,用我们少先队员特有的方式,向这位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军需处长献上我们最诚挚的敬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