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保证论文

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摘 要】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临床上许多病情的诊断越来越需要实验室检查,这就需要一个好的检验质量体系。近年来大型仪器的普及和室内质控体系的健全,方法学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而测定结果准确性往往来自于分析前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所以对之引起重视。

【关键词】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后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xx)06-0365-01

1 临床资料

20xx年1—5月对临床10000例标本随机进行调查表明如下:溶血的有38例,脂血的有432例,一边输液一边采血的有187例,口服用药后采血的有164例,临床医师申请检验报告单不规范的有120例,留取采血标本时间放置过长的有20例,临床医师和病员投诉的有2例,血清未完全成功分离而阻塞有4例,这些因素大大的影响检验质量。

1.1 一般资料

分析前质量控制 它包括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运输、保存等主要因素,据国外文献统计,临床检验中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误差的5%-8%。

1.1.1 患者的准备:

1.1.2 原则上患者应在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标本,有研究比较

过,立位采血与卧位采血中17个项目检验结果,发现其中12个项目立位高于卧位,以tp、alb、alt、alp增高为明显。

1.1.3 患者的饮食: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可使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人研究指出,一顿标准餐后,可使血中tg增高50%,血糖增高15%,进食高蛋白时,可引起血中尿素氮、尿酸增高,饮酒后可使尿酸、乳酸等增加,因此除特殊急诊项目外,一律早晨空腹采血。

1.2 标本的采集:不规范的标本采集是导致检验结果误差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它能使标本溶血和凝血。

1.2.1 标本溶血:主要原因是采集的量不足,管内剩余真空的存在造成红细胞破裂,或摇匀抗凝剂时,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太大使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溶血对检验项目有很大的影响使结果偏高。

1.2.2 标本凝血:采集标本后,摇匀方式错误,或血液标本采集过多与抗凝剂不成比例或者患者本身血液粘度过高,止血带作用时间过长等等原因都能造成标本凝血。

1.2.3 对于标本溶血改进的措施是,使用不足量标本时,采集完立即开启管塞片刻,放出管内多余的真空,减少剩余真空对红细胞的挤压。采血时要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溶血,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消毒,一定要等酒精干了以后开始采血,否则也可能发生溶血.对于标本凝血改进的措施是及时轻轻颠倒180度,摇匀5-8次,尽可能地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1.3 临床医师申请单不规范: 标本与检验单连号不相符或医生医

嘱姓名与检验报告单姓名不一致,造成标本无法接受,如果是lis系统,会导致扫条码失败,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血过程中认真履行查对制度。

1.4 操作仪器前的准备:检验人员上岗前的培训,在生化检验中尤为重要。先进的生化分析仪器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去使用,操作人员在上机前必须仔细地阅读说明书和接受良好的培训,对仪器的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异常的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和维护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应用仪器的每个测试参数,以便更好的操作,减少误差。

2 分析后质量控制

2.1 判断检测结果是否正确一方面需要认真审核测定结果,另一方面减少填写检验报告的误差,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位等,认真仔细地对每个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审核是发出正确检验报告的重要环节,审核结果是对异常结果的分析取舍。。

2.2 对于异常结果,要认真分析复查,必要时与临床取得联系,重新采血送检,另外经常检查的病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储存和查询功能,对比前后测试结果,遇到特别异常的楞与临床及时取得联系。

2.3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重视临床医师或病员对检验结果投诉,对反映的质量问题要认真分析,标本血检测完应保留3天以上,以备临床医师对检查结果有疑惑的复查之用,这对寻找检验结果误差原因有很大帮助。

3 讨论

综上所述,分析前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与检验质量密不可分,在强调分析过程中质量的同时,必须同样强调分析前和分析后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正确指导患者做好留取标本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和健全标本采集的管理与要求,减少和杜绝不合格标血,加大检查制度,对一些分析后可疑标本应给予重新留取,提升标本质量,保证实验室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邓新立.实验室[so15189]认可对学科建设的几点启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xx,30.

[2] 叶应抚.全国临床操作规程[m]第二版主编.

 

第二篇:临床生化检验前过程质量控制论文

临床生化检验前过程质量控制的体会

作者简介:吕宝坤(1963~)男,吉林省敦化市人,大专学历,主管检验师。【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xx)06-0260-02随着临床检验知识的不断更新, 检验与临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检验报告不仅是医生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还是记录医疗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资料。检验前过程是指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 包括项目要求、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传递、储存等一系列过程。它约占全部检验过程的65%[1],检验前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实际工作中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重视和改进。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临床生化检验前过程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生合理申请

医生的合理申请是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由于各种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临床医生必须对实验方法学原理、临床诊断意义及干扰实验的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实验室应给临床提供每个实验的参考值、临界值、危急生命值及如何准确判断分析。因此,要求医生须认真、完整地填写检验申请单,清楚每项填写的意义,特别是患者有无可能干扰检测或检验结果的病理变化以及与检验有关的现病史及留取标本、送检标本的时间等。

2患者准备

检验标本来自患者,患者的准备至关重要,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临床用药都可影响检验结果,这是实验室难以控制的,它需要临床医师、护士、患者和实验人员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2.1 患者状态: 原则上患者在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标本,运动后由于能量消耗、体液丢失、剧烈呼吸,可造成许多生化检验结果的变化,如肿、ast、ldh、ck 等可一过性升高,还可引起k、na、ca、glu 等成分的变化。

2.2体位影响: 体位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液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平衡改变,使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alb、tp、酶、胆红素、tch 及tg 等浓度增高,hb、hct、rbc 等亦可增加,某些激素变化更明显,所以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

2.3患者的饮食: 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可使血液中的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可引起glu 增高,血糖需在晨起空腹采血;高脂肪食物可引起甘油三酯的大幅度增高,血脂化验采血前24 小时需禁高脂肪饮食, 12 小时禁食, 空腹采血,而且头天晚上禁止大量饮酒; 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bun 等的增高,测内生肌酐清除率采血前需病人连续2 天无肌酐饮食, 蛋白质每天少于40 克, 禁食肉类;对于急危重病人根据需要随时采血, 但分析检验结果时, 要考虑饮食影响因素。如一次标准餐后, 甘油三酯增加50%, got 增加20%, 胆红素无机磷和糖增加15% , gpt 和钾增如10%, 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对结果影响更大。餐后标本其

血清常呈乳糜样,进而影响许多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因此,酯类、蛋白及代谢产物等生化检验,应素食3 d 后采血方能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

2.4药物的影响: 所有药物都会对患者的某些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药物的影响的原因可能是药物由于其药理学或毒理学的作用, 引起机体的生理、生化等复杂变化; 也可是药物与标本中的某些物质, 或与检验试剂发生反应( 如维生素c 干扰氧化还原反应) ; 或者药物本身带的颜色, 或呈乳糜状( 如脂肪乳治疗), 影响比色[2] 。临床医师向患者说明除某些必须按时服用的药物外,尽量将其他药物移到采血后再服,以保证化验结果的稳定和准确。测定性激素、皮质醇应选择合适时间,要遵医嘱,测定糖耐量试验前需做特殊准备等。

3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3.1止血带和抗凝剂的使用: 血管暴露明显者不宜使用止血带,如果使用,一般不应超过1min,当穿刺成功应立刻松开止血带,否则可使血氧含量ph值下降,乳酸、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升高。当需要反复使用止血带时,应选用另侧,止血带压力过大或止血时间过长均能影响检验结果。许多检验项目需要使用抗凝血,不同的检验项目使用的抗凝剂不同,每种抗凝剂与血液的抗凝比例又有不同[3]。抗凝剂使用错误及比例不当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正确的使用抗凝剂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当血液量较多而抗凝剂相对不足时易造成血液凝固,影响检验结果

甚至造成仪器堵塞。

3.2 溶血的影响: 溶血是检验工作中最常见的干扰因素,许多物质如k+、alt、ast、ldh 等在红细胞内的含量比血浆高出数倍乃至数百倍,标本一旦溶血,就会造成血液中这些物质测定的假性增加[4]。造成标本溶血的因素有很多,如抽血时止血带的压迫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手臂、注入血液时用力过猛导致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第一次抽血量不足第二次抽出后又注入同一根试管、注入血液时未拔掉针头、盛放的试管不清洁或不干燥等情况均可引起溶血。溶血除了对常见的生化检测造成影响外,对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免疫检测等也有影响。防止溶血产生主要还是要求护士及检验人员有过硬的抽血技术。

4 标本的保存与运送

标本采集或收集后,原则上应立即处理及检测, 不能立即送检时,可暂放4℃冰箱。标本室温下放置过久会造成血液成分的变化,还可造成溶血现象增多,水分蒸发又可造成血液浓缩,可使二氧化碳结合力、gpt、酸性磷酸酶结果降低, 氨增高, 因红细胞内含氨量增高, 标本较不稳定, 又由于红细胞内葡萄糖氧化每小时降低7%, 故取血后需在30 分钟内测定。放置时间长, 红细胞内磷酸酯释出, 被血清中磷酸酶水解而使血磷升高。久置标本血氯, 血浆中二氧化碳与红细胞内氯发生转移而使结果偏高。碱性磷酸酶, 血清置室温, 活性显示轻度升高。丙酮酸在血中极不稳定, 血液抽出后, 1 分钟就见减低。血沉应于2 小时内测定完毕, 否则血沉减慢。尿液检验

以新鲜尿为好, 应在30 分钟内检验, 最多不超过2 小时。标本放置时间越长, 有机成分分解破坏越多、其他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标本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振荡、污染、混浊。因此,实验室应设专人负责标本的采集与收集,严格执行标本验收制度和查对制度,检查标本数量和有无溶血、脂血、污染等,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采集。

综上所述,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切实提高检验质量, 我们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健全分析前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与临床的交流, 让医、护、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更好。参考文献

[1]郭健. 全自动样本前处理系统与临床实验室自动化[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xx, 28(10): 981-983.

[2]王清涛.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及分析后阶段的质量保证[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xx, 30( 2) : 238-240.

[3]张瑞霞,王玉真,周艳霞.标本的正确采集与检验质量控制[j].社区医学杂志,20xx:7(4):29- 30.

[4]杨振华.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97- 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