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情况汇报材料

关于XX村发展特色产业

增加农牧民收入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各位领导及同仁们:

大家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农牧民主动适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使农牧业单一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加之农牧业技术成果的普遍应用,使XX村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质量高,颇有名气的优质畜牧业产品。借此机会,XX村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向各位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琼加公路沿线,离县城7公里左右,平均海拔3920米,全村委会现有三个村民小组,共有191户,总人口760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380亩,主要种植冬小麦、青稞、油菜和土豆等作物,草场面积5800亩,20xx年末牲畜存栏数1690头(只、匹),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牧业和劳务输出。

二、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科技在种植业的运用效果逐渐体现,种植业连年相对丰收,粮食的产量逐年增加,这首先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是越竞争化的,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命脉也是稳步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

自20xx年XX村建立起养殖绵羊村集体经济第一个点以来,XX村始终坚持“预测市场、发挥优势、打响品牌”的发展思路,当年以试点行的从外地购买17只绵羊,三年内在各方机构的大力帮助和自身努力下,现已发展成年存栏数118只绵羊的村集体经济规模,20xx年出栏数达到70余只,平均500—600元/只,当年直接给村集体经济带来3.6万余元收入,而且现已形成了年年逐增出栏趋势,有望下年出栏数增长10%。据统计,20xx年农牧特色产业直接给人均现金收入增加450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11.5%。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维护社会局势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第一,思想观念落后,不适应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作为特色经济主体的农牧民一部分人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淡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小富即安,在市场经济下生产农畜产品不是积极主动的寻找市场,而是坐等上门收购,市场观念淡薄,思想仍禁锢在,把握不住市场运行规律,这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第二,经济实力弱。地方财政很难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农牧业特色经济建设,而农村集体、农牧民经济实力又非常薄弱,大部分农牧民刚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对我村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带来了阻滞作用。

第三,主导产业少,根系不壮。从全村情况看,能支撑和代

表全村经济状况和面貌,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很少。尤其是新建的养殖基地由于规模小、起点低、设点分散、简单趋同,未能真正成为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

四、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紧紧抓住中央对西藏的各项优惠政策,面向市场需求,发挥特色农牧业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特色农牧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牧业产品为核心,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特色农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增长,主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需求导向是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方针。特色农牧业的基本定位,应以产品为服务的市场前景为基准,进行市场容量、消费人群的预测及市场定位、市场设计等。

2、坚持资源依托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须立足于开放条件下的资源优势,为此要全方位地审视区域资源优势,资源的开发应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5、坚持动态优化原则。特色经济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和劣势,特色农牧业应在发展中对其“特色”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二)强基惠民工作队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1、工作队已成立绵羊短期育肥合作社,并制定了有关章程。开展强基惠民活动为契机,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群众代表经过多次协商,多方考虑,本着搞好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的关系和转变“等、靠、要”陈旧思想为动机,申请建立了XX村绵羊短期育肥合作社,同时选配合作社的相关管理人员,并成立了专门的协会办公室。计划在12月份开展一次“卖羊买羊”的实际操作来理清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2、开荒整地、扩大草场面积、为特色养殖业的发展保证物质基础。工作队通过协调我县有关单位,多方筹集资金,重点抓住开荒种草整地的工程,大面积播种优质饲草,保障特色养殖业的物质基础, 4月份,工作队共筹集5万余元资金,首先考虑水资源足,灌水方便等优势、近186亩荒地进行整治、加土(2200立方米)、追肥(210立方米)、种植(苜蓿草、青丝玉米、豌豆)等工作,为本村特色养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工作队下一步工作计划

1、争取项目资金,扩大特色养殖规模。目前拟定为工作队的10万元为民办事资金利用在本村集体特色经济(绵羊短期育肥)项目上,因地制宜的从本村老百姓中购买300只绵羊,每只绵羊购价格统一定为300元。一是本村绵羊从五年前已经实行绵

羊品种改良政策,目前改良已经覆盖全村,绵羊质量相对较高;二是避免水土不服导致成群死亡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三是省下引进过程中的运费等不少的开支从而减少总体成本;四是从外地引进市场价600元/只,相比之下大大减少绵羊单位成本。

2、进一步改良绵羊品种、打造优品绵羊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村计划在从林周县引进优质种羊,进一步改善绵羊质量。首先从品种上下功夫,才能在市场角逐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本村经济繁荣。其次建立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提高科技水平等措施,保证品牌优势。此外,要加强广告宣传,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3、进一步加大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拓宽支农、惠农领域,切实为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提供保障。应重点抓好粮食直补、农作物良种繁育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畜禽良种补贴、农牧民技能培训补贴和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经营补贴等政策的落实。

 

第二篇:关于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报告

关于劳务经济、家庭服务、就业

工作的汇报材料

一、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自20xx年以来,我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长期的工作目标。走出了一条以劳务输为主线 推动劳务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1、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我县把发展劳务输出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按照 “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培育市场,强化服务、增加收入”的总体要求,从加强劳务信息、技能培训、组织协调等体系建设入手,实现了劳务输出数量、质量“双提高”,达到了输出和收入的双赢。20xx年全县劳务输出达4.5万人,占剩余劳动力的80%,去年劳务输出收入达到农民总收入的40%以上,使广大群众真正尝试到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富民产业。

2、建立劳务输出组织体系。我县成立了天成劳务公司,以乡镇劳动保障站为依托,村村设立信息员,现已形成县、乡 、村三级协调联动的机制。

3、加强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整体素质。着重抓好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性培训,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充分利用县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以及其他培训实体,围绕市场需求,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青年农民、下岗

职工为对象,认真实施培训计划,使每个外出务工人员既具备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又具备外出务工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大大提高了劳务就业率。现今随着我县劳务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由原来的单一外出务工转变为现在的外出和本地务工双模式。我们根据县情专门开展了四期轴承加工专业、三期棉纺专业、三期食用菌种植专业培训,共培训员工260多人。已逐步实现了“务工一个人,致富创业一个家”、“带出一批人,发展一个村”的创业飞跃。

4、设处建站,服务务工人员。在昆山、天津、北京等我县劳务输出密集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处,负责对我县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市场开发,协助做好本县务工人员的安置,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劳资纠纷、权益保障等实际困难。同时组织动员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建设家乡。去年,在我们的动员下,在昆山打工的崔书杰回乡创业。我们为他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培训了技术人员,提的汽修厂当年盈利,安置富余员工24人。

5、优化服务,切实方便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县人社、计生、公安、民政等部门联合办公,积极主动的为外出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对外出务工人员所需的证、卡、档案资料做到了及时准确的提供。办理各类证件收费要严格按规定的标准收取,杜绝乱收费。春节前后劳务输出高峰期可实行全天24小时服务,手机号上墙,做到随打、随到,随来、随办,极大的方便了外出务工人员。

二、发挥职能作用 ,推动家庭服务业稳步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加强,家庭服务随之兴起。它一方面把许多人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市下岗职工,从而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推动了经济增长。目前,我县现有金盛、嘉和、安吉等七家家政服务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给与他们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方向山的正确引导,他们现已走上正规,初具规模,年创利润100多万元,安置富余劳力150多人。

1、把政府的温暖、国家政策传达给企业,为他们保驾护航。在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我县家政企业的处境是弱、小、散,管理层又大多是由家政服务员发展起来的,他们整天在雇主、家政员之间应酬,对国家、政府的政策知之甚少。我们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培训会向企业及时传打政府的政策。为他们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员工办理社保补贴,定期免费培训,进行职业鉴定等服务,下一步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养老等服务业,引导企业重新定位,重新规划,重新布局。

2、 深入调研,规范家庭服务企业。为了了解家庭服务业的真实情况,这几年我们组织力量于20xx年进行了深入调研,走遍了我县六个社区、九个乡镇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推进我县家庭服务业规模化发展,推进家庭服务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加强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家庭服务业行业监管,受到了社服企业的普遍

好评。

3、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形象。

我们组织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对家政服务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服务方式、服务程序等进行探讨研究,逐步制定出了相应的规范,使各家庭服务企业规范运作,不断完善,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之路。下一步我们将定期召开研讨会、学习班、家政服务交流会等,使大家相互学习交流,逐步提高。我们把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发展家庭服务的中心环节,先后设立了四个培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截止目前,共举办家政员培训班20多期,参加培训的家政人员150多人,大大提高了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

4、抓典型、树标兵。我县按照“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典型引路,促进家庭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发挥榜样的作用,每年都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家庭服务员。嘉和物业建于20xx年,成立之初,只有三人,一间办公室。我局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管理上的大力扶持,现已具备流动资金80多万元,员工26人,年创收5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他们年年受到县政府的表彰,带动了我县家庭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就业工作情况

1、主要工作指标完成情况。截至目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21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5.9%;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8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1%;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9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

121.2%;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以下;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1452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就业7215人,异地输出14237人,全县劳务经济收入1.6亿元。

2、主要工作措施

⑴、以春风行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各项促就业活动。活动期间,共发放“春风卡”10000余张,接受咨询1100人次,大力宣传河北省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召开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3期,为21家企业免费发布用工岗位20xx个,共有1800余人参加,有823人与用工单位实现了就业,免费开展职业介绍145人次。

⑵、小额担保贷款加大了发放力度。今年我县加大了小额担保基金的投入,不断扩大贷款规模,20xx年,我县计划上半年发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300万元,带动相关创业人员100人。下半年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计划发放300万元。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报名和审查阶段,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⑶、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积极落实国家、省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同时,我县还制定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县政府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小组,县就业服务局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各方面服务。并按照省厅的要求,对县域内的高校毕业生建立了登记统计信息数据库,全面了解掌握了高校毕业生现状。

⑷、认真开展创业培训。一是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所有有创业培训愿望的人员纳入免费创业培训范围。二是切实提升创业培训质量。指定专人负责创业培训,聘请专家进行授课、授技,狠抓培训的

质量,按照教育大纲教学,确保培训质量。年初以来,共组织60人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自主创业32人,直接带动就业216人。

3、下一步工作计划

⑴、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力度。今年,我县将建立一个县级劳动中服务中心,和四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管理功能,打牢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基层平台要按照“促就业、抓保障、搞服务、保稳定、强基础”职能定位开展工作。

⑵、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规范灵活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⑷、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⑸、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县与乡镇平台和社区、行政村服务站点的三级劳动就业的业务网络,实现基层平台工作信息联网,使信息资源共享。优先保证基层开展公共服务必需的设备和网络建设投入,实现公共服务、信息网络的全覆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