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绿色襄阳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绿色襄阳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 范锐平

20xx年第4期 ——领导专稿

襄阳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是一座汲取山水之精华、蕴涵文化之灵韵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正在振兴崛起、将拥有巨大辐射带动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将这座城市引向何方,考验着我们的发展追求和责任担当,也考验着我们的思想认知和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省十次党代会强调,支持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着力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绿色襄阳”,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襄阳在全面把握全球经济发展规律、世界城市发展潮流,深刻认识自身发展历程和当前基本市情的基础上,城市发展战略的跃升;是襄阳跳出依靠资源高消耗维持经济高增长、凭借要素低成本占用实现低层次扩张的旧有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相统一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绿色形态定义襄阳未来,彰显山水人文之城独特魅力

确立建设“绿色襄阳”的战略定位,不仅是要解决好现实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而且是着眼于使城市发展发生根本性改变,引导各级各地和社会公众向旧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告别、决裂,将绿色发展作为引领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新源泉、新路径、新举措,勇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潮头,实现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作为的有机结合。

第一,不是把“绿色”作为时髦的概念来引用,而是作为根本的理念来运用。对“绿色”的共识源于现实挑战,更促成了行动的改变。“绿色”种子在全世界播撒,绿色发展意识就迅速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萌芽。我们建设绿色襄阳,决不是仅把“绿色”当作一个全新的概念来探讨,而是在厘清“褐色发展模式”和“绿色发展模式”本质区别的前提下,从绿色和增长两个维度来把握、谋划和推进襄阳未来的发展;在明确基本方向和长远遵循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之间共生共荣的有机统一构架,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协调平衡,把襄阳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增长、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美的新襄阳。

第二,不是把绿色发展当作一般趋势来看待,而是当作科学路径来选择。我们提出建设绿色襄阳的战略目标,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过往发展遗留下的问题、应对未来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而是对已有的经验和理念、曾经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向低碳经济转型,加快绿色发展,努力探索一条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共建共享全球“绿色革命”的巨大蛋糕;从纵向代际平衡的角度,深刻理解并切实发挥好“绿色经济”对“长期动态公平”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既不以牺牲当代人的发展权益为代价,更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权益为代价,努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不断扩大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使每一代人都能够平等获得自然赋予的绿色收益,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持续协调发展的成果;逐步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格局,逐步减少、消除生态环境赤字,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盈余,创造生态环境红利,走出一条通向未来的绿色发展新道路。

第三,不是仅把生态当作资源要素来开发,而是要利用生态的后发潜力打造城市发展的核心优势。襄阳作为内陆腹地的非省会城市,面对竞相发展的大潮,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和创

造自身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比较竞争优势。襄阳的山水资源优势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是少有的,市区汇聚了“两山七水一洲”,依托山水资源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浑然一体,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经襄阳195公里,是国内少数几个未污染的大江大河,水质保持在二类以上,“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是对襄阳的真实写照。同时,还辖有3个山水资源丰富、生态植被保护良好的山区县。全市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82个,林地10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57%,是全国的2.1倍。特别是因为后发,襄阳的山水还“养在深闺无人识”。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城市与山水,人与自然交相融合、相得益彰的和谐模式,展示襄阳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洲的浪漫、文的厚重和城的大气,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思路,以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无疑是襄阳脱颖而出的最佳选择。

二、以规划推动绿色战略实施,确保科学发展一步到位

推动绿色发展,仅局限于生态环境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一步到位。基于这种考量,我们坚持用规划指导发展,既为建设绿色襄阳指明方向,也为襄阳实现绿色发展设计路线。

一是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我们鲜明提出建设“绿色襄阳”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引导全市上下立足于更长远的发展,自觉在更大范围找坐标,主动推进由低成本、高消耗、高污染的物质要素投入促进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积极与先发城市和先进地区对标,用市场规则、企业需求和国际惯例改造运行机制、服务流程和管理方法,建设便民、利企、制权的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引资、引技、引才的要素聚集机制,促进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平台;切实以综合成本、社会总成本、历史总成本为考量,在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布局、生态修复保护、人文社会建设等领域,“截弯取直”,一步到位,防止重复建设。突出问题导向,在不放缓奔跑速度的情况下,逐一修复过去留下的硬伤,不遮掩、不回避矛盾,不让那些“暗伤”、“隐疾”继续潜藏,始终保持生态系统的“肌体”健康。

二是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绿色襄阳建设,我们引入顶层设计理念,专门聘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编制了《绿色襄阳发展战略规划》,以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基准,按照城市总体定位描绘未来xx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绿色发展蓝图,专业、全面、系统地回答什么是“绿色襄阳”、建设什么样的“绿色襄阳”、怎么建设好“绿色襄阳”等问题。从产业发展、新能源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五个角度,分别对“绿色襄阳”进行定位,确立了创建全国绿色经济示范城市、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内知名的生态宜居城市“五大目标”,谋划了绿色建筑工程、绿色能源工程、新能源示范工程、绿色交通工程、碳汇林业建设工程、汉江整治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生态乡村工程、绿色产业工程、低碳旅游工程等“十大工程”,全面推进主体功能区和“一心、六片、七廊”城市生态网络建设,努力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和多层次生态绿网,并制定分步推进行动计划,使后续的发展都能够始终围绕既定目标和正确方向向前推进,为阶段性权衡和局部性调整保留弹性。 三是实行过程控制、综合考评。创新考核理念,建立综合考核制度体系和监督管理办法,引导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坚持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事业观和功成不必在任内的胸怀,凝神静气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战略性、基础性、开创性工作;坚持以民生GDP、绿色GDP、幸福GDP为标准,检验经济建设的成效和社会建设的业绩,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到重道和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来。通过建立绿色发展协作共建机制、标准准入机制、创新驱动机制、市场服务机制、舆论导向机制、考核监督机制等“六大机制”,财税支持政策、金融扶植政策、价格调节政策、科技促进政策、开放引进政策等“五项政策措施”,努力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理念、方法和要求,融入到产业转型跨越、城市能级跃升、社会管理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个领域和实践的全过程。

三、以方式转变为突破口,创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襄阳模式”

将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作为终极目标,以城镇化引领“四化”同步、统筹“五位一体”,把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融入到城市化这个龙头中。坚持从人们日常而又根本的需求出发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一个现实而又终极的意义上去把握,推动生态环境绿色化、产业发展低碳化、资源能源利用集约化、人民生活环保健康化,创造绿色发展“襄阳模式”。

一是发展绿色产业。坚持把优质资源匹配给优秀企业,夯实“绿色襄阳”的产业基础。一方面,积极推动“绿色产业”规模化。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方向,采取政策倾斜、重点突破的办法,以绿色直通车方式,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加快中国移动襄阳云计算中心项目落地,全力引进更多以新技术革命带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流程改进,推动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按照“低碳、清洁、循环”的原则,加快形成“6园7区8基地”绿色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支持南漳磷化工循环工业园、余家湖循环经济示范园、谷城循环经济示范园、老河口循环经济示范园、枣阳循环经济示范园、宜城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六大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加快推进汉江北路商务中心区、东津商务办公核心区、鱼粱洲生态旅游区、庞公文化旅游区、高新区科技商务区、空港现代物流区、汉江生态文化旅游长廊等“七大绿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努力打造老河口油菜籽基地、枣阳小麦基地、枣阳畜禽养殖基地、宜城稻米基地、宜城水产养殖基地、谷城油菜种植加工基地、谷城油茶基地、保康特色林果基地等“八大绿色农业基地”。

二是推进绿色生产。从依靠资源消耗和透支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化相容发展模式。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可循环的思路,探索实行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管理,最大限度挖掘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的潜力,加强节能减排。落实电力、化工、建材、纺织、机械制造、冶金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措施,推进高耗能企业节能评估审查。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管理创新、发展集约”的原则,以创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抓手,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带动绿色生产发展,把“绿色”发展落实在产业链条、体现在集群发展上。实施土壤修复、水域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回收加工利用、脱硫脱硝等环保工程,创造绿色价值财富。全市有3家企业实施脱硫脱硝改造工程,4个行业10个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关闭4家排污不达标企业,11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主城区重点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和10个工业园区建设,县市各建设1到2个特色产业园区,全市特色工业园区达到35个;谷城、老河口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湖北楚凯项目列为国家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实现清洁生产深度化、广度化,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在企业广泛建立。

三是引导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以“五城同创、全民共建”为契机,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引导居民形成崇尚科学、保护生态、朴实自然的生活方式,积极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社会环境。鼓励低碳消费方式,以“3E’为动力、以“3R”为准则,推动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集中处理,生成绿色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努力使节能、节水、回收利用资源成为广大群众的广泛自觉。建设低碳社区,按照紧凑型、组团式理念,对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优化社区空间布局,强化社区功能体系建设,增强设施的配套性、生活的便利性和要素的可得性,让居民70%的生活需要能够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解决。推广绿色建筑,按照“清洁高效、多能互补、先进适用、综合协调”的要求,积极探索各类新能源技术在城市供电、供热、供暖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减少城市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新能源利用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使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资源消耗

水平明显降低。推进绿色出行,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原则,以500米服务半径、50%的公交出行比例,进行公交服务全覆盖,实现各交通方式间的便捷换乘与无缝对接。

 

第二篇:绿色校园建设工作总结

东风镇教育组

二〇20xx年x月x日

为了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开展的“大绿化、大整治、大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把我县建设成天蓝、地绿、水净是美丽陇州,遵照县教育体育局安排,我镇在去年下半年启动了绿色校园建设活动,今春,我们按照“净化先行,绿化为主,亮化增色,文化提升”的总思路,进一步深入开展了绿色校园建设工作,现对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认识,夯实责任。建设绿色校园,营造优美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现环境育人的基础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建设生态陇州、美丽陇州的迫切需要。3月x日,我们召开了校长会,在会上,镇联校长闫全海同志在安排20xx年的教育工作时,就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了具体要求。3月x日,接连开校长会,对各学校的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做了明确指示,提出了措施、树立了目标,使各校的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进一步取得新的进展有了保障。各校均抓住了春季绿化的大好时机,早谋划、快动手、高标准、大力度,科学规划,加快实施,确保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5%以上。

二、实地分析,因地制宜。根据各校实际,各自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付之于实施。南村小学主要以补植、增植为主,以亮化为主,补植更换已经死掉的树木,增植白皮松,增植海棠、月季、菊花、一串红等草本苗木,增加花箱、卫生箱、盆花、花钵等,整理、修剪绿篱。东风小学主要以

净化、绿化为主等为主,为卫生整治为主,换植、补植海棠至少50棵,积极增设盆花、卫生箱、花钵等,同时注重花坛、花钵内花苗的培育,以管理提升绿化品味。南村小学积极准备创建市级园林式校园,东风小学争取创建县级园林式校园。兴中小学首先完成操场绿化,加强对花坛的管理,增植海棠、月季等,增设花箱、花钵、卫生箱等,绿化重点区域在幼儿园与学校连接处,宿办楼后面要有园林式意识,请专人设计,办公室、校长室要增设花盆,力争创建县级园林式校园。尧场小学主要加强花坛的绿化和管理,种植三叶草,补植柳树等,进一步提高绿色校园建设工作水平。

三、真抓实干,确保进度。校长会之后,各校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按照生均公用经费的10%用于绿色校园建设工作的要求,积极购买了各类苗木,按照校园面积的35%以上为绿化面积的要求,截止3月底,各校基本完成了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南村小学共栽植苗木650余株,共投资1.2万元,绿化率为39%。东风小学共栽植苗木950余株,共投资

5.8万元,绿化率为36%。兴中小学共栽植苗木4500余株,共投资3.3万元,绿化率为36%。尧场小学共栽植苗木1700余株,共投资1.1万元,绿化率为37%。

回首过去,今年的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基本完成。但是,个别学校的工作距离我镇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还有待提高绿色校园建设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秋季的绿色校园

建设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抓紧时机,再次谋划,进一步提高此项工作的水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