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总结

1.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已经营租赁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经营租赁出租的建筑物、商用房。下列不属于的: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1)不可以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2)可以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及预付的坏账准备、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存货跌价准备等。

当存货的账面价值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候,只需将之前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即应冲减

2.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不计提折旧和摊销

3.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

4.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的支出应该费用化,计入损益;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的,计入成本,不符合资本化的,计入管理费用

5.无形资产摊销涉及的会计科目:管理费用(自用),其他业务成本(出租),制造费用

6.长期待摊费用: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计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7.存货盘盈计入管理费用,固定资产盘盈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8.投资方不做账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在成本法核算的时候,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或者净亏损;董事会已通过但股东大会尚未批准的拟分配现金股利

9.权益法的时候是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即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

10.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结算的,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结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来已计提的折旧额。

11.现金折扣不影响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只是在发生时冲减财务费用。

12.引起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化的是:1.实现净利润或亏损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2.宣告发放现金股利,借:应收股利 贷:长股-损益调整;3.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权益变动 借:长股—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3.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的时候,在存货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会使期末存货升高,销售成本降低,当期利润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

14.材料成本差异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

15.摊销年限按合同规定的年限折旧

16.企业对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取得的租金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17.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投资下房地产,转换日该房地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按法定程序申请取得专利而发生的费用,计入资产的成本

19.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年末必须进行减值测试

20.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否则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21.其他业务成本:销售材料、经营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计提的折旧或摊销额

22.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 城建税=(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7%

23.管理费用: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24.财务费用:(短期、长期借款、带息商业汇票)利息支出、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费用、

25.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制造费用

26.购货方放弃的现金折扣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

27.在建工程:生产设备改良支出、资本化的借款利息支出、固定资产安装工人的工资支出

28.营业外收支:处置无形资产应交的营业税、出售无形资产结转的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

29.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借方为—)+投资收益(贷方为+)

30.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1.其他业务成本:经营出租固定资产折旧费

32.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33.盘盈:固定资产——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存货盘盈——冲减管理费用

34.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政府补助、(现金等资产)盘盈利得、捐赠利得、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

35.税前会计利润=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调增—调减项目,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36.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期初资产—期末资产)+(递延所得税期末负债——递延所得税期初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

38.本年利润:贷方——实现的净利润,借方——净亏损,结转后该科目应无余额

39.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预计负债

40.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余额分析填列:长期借款

41.存货:材料成本差异—贷方为减,存货跌价准备—贷方为减

42.资产负债表:反映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利润表:反映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

43.资产负债表:账户式,利润表:多步式,现金流量表:报告式

4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包含:1.净利润2.其他综合收益3.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4.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5.提取的盈余公积6.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起初和期末余额及其调节情况

45.企业的净利润及其分配情况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的组成部分,不需要单独编制分配表

46.计提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利息: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47.企业常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

48.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批法、顺序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其中代数分配法的分配结果最精确

49.停工损失科目月末没有余额。辅助生产一般不核算停工损失

50.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51.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应先计入制造费用,最终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52.废品损失扣除应当由责任人赔偿或其他单位赔偿后的废品净损失计入产品成本

53.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综合应用体现:同一企业同一车间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同一车间不同产品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同一产品不同步骤、不同的半成品、不同的成本项目结合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54.事业单位净资产: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55.事业单位的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

1.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在年末的时候都要转入事业结余,经营收入在年末的时候转入经营结余。

2.企业无力支付:商业承兑汇票——应付账款,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借款

3.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实现净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专门借款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不影响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1. 生产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分配后,一般应计入生产成本

购入原材料的成本,不包含包装物押金

计提折旧,不按预计使用年限 承租人一般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费用

企业用应税消费品对外投资,按规定缴纳的消费税,计入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应付款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在租赁期开始日,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按照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加上初始直接费用

借:固定资产 (入账成本)

未确认融资费用-是长期应付款的抵减项目,不属于资产

贷:长期应付款(最低租赁付款额)

银行存款(直接费用)

长期借款的利息

长期借款利息费用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长期借款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按以下原则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借:管理费用【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且属于筹建期间】

在建工程【购建固定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利息支出】

制造费用【生产产品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研发支出【开发无形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财务费用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贷:应付利息 【分期付息】

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8. 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长期借款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应该计入管理费用,符合资本化的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生产经营期间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利息计入财务费用,符合的计入相关资产成本;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及按规定不予资本化的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

实收资本的减少

收购本公司股票减资

借:库存股(实际支付金额) 贷:银行存款

注销本公司股份——所有者权益内部变化,总额不变

借:股本(面值*注销股)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库存股

盈余公积

1.盈余公积: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发放现金股利和利润

2.可供分配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3.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净利润-计提数-发放

1.确认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将所得税费用转入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借:所得税费用

3.最后将本年利润的累计数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即实现净利润

本年利润的累计数=税前会计利润-本年利润的借方发生额

借:本年利润 5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0

4.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100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200

——应付现金股利 300

贷:盈余公积 300

应付股利 300

5.将利润分配科目所属明细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0+200+300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100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200

——应付现金股利 300

6.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期末余额

=(3)500-(5)600=-100 借方余额

贷方余额表示:累积未分配的利润总额

借方余额 :累积未弥补的亏损数额

7.盈余公积补亏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经营活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的税费返还;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如经营租赁收到的租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例如清偿应付账款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代扣代缴的职工个人所得税;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例如反映企业经营租赁支付的租金、支付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保险费、罚款支出、支付退休人员退休金(不计入应付职工薪酬)

投资活动: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支付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例如长期股权投资收到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处置或报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投资支付的现金,例如佣金和手续费;购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

筹资活动: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例如发行股票、债券收到的款项;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反映企业为偿还债务本金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例如派发现金股利,支付借款利息、债券利息;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方法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算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但是各月变化不大的产品或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在产品按所耗用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直接材料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用比重较大且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就全部投入的产品

约当产量比例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且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的比重相差不大的产品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是很大

定额比例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很大

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

品种法:适用于单步骤、大量生产的企业,例如发电、供水、采掘,此种方法月末不存在在产品

分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例如造船、重型机械制造、精密仪器制造、汽车修理企业等,此种方法一般不存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成本计算不定期

分步法:大量、大批、多步骤的企业,例如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其成本计算期是固定的,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被投资单位接收捐赠时,不做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材料成本差异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

 

第二篇: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总结

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总结——所得税

关于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

大家总分不清楚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关系。其实也比较简单,所得税是什么?是你应该交给税务局的税款,就相当于是你孝敬给婆家的见面礼一样,见面礼是谁说了算呢?是税务局说了算,因为规矩肯定是婆家定的,或者说婆家这个行业里面的规矩啊。交多少税是税务局说了算了,因此你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所得税费用相当于是娘家,就是当期认可的费用,首先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用,影响的是净利润。也相当于是娘家给你的钱,然后你拿着这钱去给婆家见面礼。婆家和娘家毕竟还是两家,所以两家的规矩肯定不一样,娘家给的钱不是多了肯定就是少了,一般情况正好的情况少,这也就是税法和会计经常有差异,然后需要纳税调整的原因。

所以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所得时其实是税务局方面要求当期缴纳的税款,所得税费用是当期会计上应该确认的费用,也就是说税务局让你交多少钱,不一定都是你当期的费用,原因就在于税务局和会计处理有的是不一样的,那么一般情况都是需要纳税调整的。这就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所谓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资产和负债的余额概念问题,既然会计和税务上处理有差异,那么确认的资产和负载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也会有差异,属于暂时性差异范畴一般会通过递延所得税的形式来体现。为什么有个递延所得税科目呢?就是因为会计上不一定全部认可当期应交所得税。

所以有了下面的公式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实这个公式是可以简化一下的。

应交所得税=(企业会计利润-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所以当期所得税费用=企业会计利润*所得税率(会计利润为调整完永久性差异之后的会计利润)

关于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暂时是存在差异的,言外之意就是最终会殊途同归,“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判断一个差异是不是暂时性差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后会计和税法的处理是不是一样了,是不是最终原则是一致的。比如一

项收入确认,是不是最终都要确认收入,仅仅是暂时会计和税法有争议呢。那怎么进一步去理解暂时性差异的含义呢?那应该从科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两方面去理解。 什么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什么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举个例子,会计上当期计提了折旧100万,风风火火到税务局报税了,税务局一看觉得100万太多,想让税务局今年喝西北风去吗?不行,少计提一点,直线法50万吧会计一听就急了,怎么不让我扣除呢?讲出个道理来!税务局就说了:别急,这是可以抵扣的,现在不可以,以后会让你扣除地。所以科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就是说当期税法上不允许会计扣除,允许以后在税前扣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包含的范围,会计上多计提了费用或者少确认了收入。比较经典的一些案例:会计多计提折旧;售后回购(会计当期不确认收入,但税法确认)、资产减值(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都是当期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对于资产减值来说,税法上不认为资产减值了,因为会计上都是自己估计的,没有什么依据,估计这个东西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为了防止扯皮,税法就一概不予以承认,免得会计上隔三差五的计提一下减值少纳税。用一个比喻就是说会计是性情中人,整天疑神疑鬼;税法则比较现实,没有把握的事情宁愿不相信。

什么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又该怎么理解呢?还是举个例子,比如会计上分期付款销售商品了,一次性按照折现以后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了,风风火火又跑到税务局报税去了,税务局一看,交这么多税?想让我们以后喝西北风啊!这次少交点吧,以后再说!况且分期收款销售出去的,请问你收到钱了吗?没有收到钱交什么税?全交税了以后拿什么生产?什么时候收到款项了再来报税,有多大能力就交多大税嘛。其实税法上就是规定对分期收款销售的情况,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也就是说以后收到的时候确认收入再去纳税。所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意思就是说当期不需要需要,以后的这部分收入才需要纳税。所以要注意这个字面意思,应纳税是指以后才应该纳税。因此当期税法上确认的收入要小,会计上多余确认的收入就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可抵扣还是应纳税说的都是未来的情况,就是说未来可以许抵扣和应该纳税的,其实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确认递延所得税找差异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是找会计和税法上当期处理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就是当期的暂时性差异发生

额,那么应该确认多少递延所得税直接乘以税率就可以了。

什么是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其实重点不在所得税上,而在于递延上,所谓递延就是当期不确认为所得税费用,而是要以后进行确认的。之所以出现递延所得税,是因为税法上让你缴纳的所得税不一定是会计上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两者的差异应该怎么办?通过递延所得税来解决。所谓的递延所得税就是说当期税务局和会计打架了,递延所得税来化解矛盾了,所有的差异以后慢慢处理。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说当期会计上多扣除了,少确认了所得税费用,也就是相当于是当期多交了所得税了,那么多交的部分怎么办?想起了之前的待摊费用了,那么在这里就是递延资产性质了,以后摊销到所得税费用中,因此叫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意思就是说当期多确认了所得税费用了,相当于是少交了所得税,那么多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怎么办?同样想起了预提费用这个科目了,属于负债性质,那么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了。因此递延所得税的作用就是调节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缴所得税的差别。

关于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大家在计算题目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告诉你所得税率会发生变化,如果这个变化是预先可以知道的,那么就应该按照新的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如果这个税率变动是不可预知的,那么还是应该按照旧的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一个原则,递延所得税要按照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税率计算。

那么对于当年变动的所得税率了,不仅当期递延所得税需要按照新的税率计算,期初的递延所得税也需要按照新的所得税率追溯调整。这种情况怎么计算当期的递延所得税发生额呢?发生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期初的递延所得税的调整变动;第二部分是当期暂时性差异的发生额引起的递延所得税变动。其实只要把握好这两部分就能计算清楚。当期的暂时性差异发生额,很多人喜欢用计税基础去考虑,其实更简单的方式就是计算当期会计和税法折旧、摊销等等的差异就可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