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之中国书法论文

20xx《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中国书法

姓名:高风雷

班级:材控10-1班

学号:310906020xx7

20xx-06-01

中国书法鉴赏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中国书法的发展是附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而来的,从文字的产生发展到随时代的更迭,书法艺术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极盛而至于延续的历史。中国书法,作为汉民族本土文明的精髓,在其产生之初就融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的变化.也不论其岁月变迁而如何体现时代之风尚.其本质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精神,士人情怀和对生命的追求。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兰亭序》是王羲之会稽内史任上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兰亭序》的文本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潇洒俊逸的晋人风度,读来清朗上口,使人不觉沉醉于散文美妙的意境之中。《兰亭序》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成为文章的典范。《兰亭序》书法称绝于世,秀逸清朗,洒脱到了极至,一点一画尽现晋人风神。通篇笔墨清爽伶俐,雍容典雅;体态闲雅超逸;章法尤为绝伦,字与字之间点画毫无牵连,却又欹侧多姿,顾盼生情,一气呵成之痛快淋漓尽现其间,妙不可言。

唐代的颜真卿,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颜真卿师法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张旭等人,尤得力於壮朝碑刻,一扫初唐惟晋人书马首是瞻的习气,开创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博大精深、奇伟秀拔、雍容大度而不失闲雅清趣。后人评之为有盛唐气象。苏东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君子之於

学,百工之於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但是如何来欣赏书法的美呢?通过学习过美术鉴赏中的中国书法章节,我根据我对书法的爱好,下面从书法欣赏的角度来谈一谈如何体会书法的美。

一是书写章法。当欣赏者步入展厅,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能够打动和吸引眼球的就是章法安排。书法章法是一幅书法作品的谋篇布局,艺术欣赏的总体观。书法作品有不同的幅式。如:条幅、对联、横匾、手卷、扇面等。一幅作品可以一字,也可以多字。怎样安排、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好的章法布局,要求达到“用意安排而又自然天成”。要怎样安排章法才能够打动人,才能有“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的境界呢?章法美要“变化而统一”,“参差而均衡”,“对比而和谐”。一幅字也像一首乐曲,要利用音的强弱和节奏的快慢来制造乐曲的变化和对比。同时又要用调子来加以约束,这样在变化中才不失和谐,就会有一个统一的情调,就不会有人乱喊乱叫。那么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要怎样感受这样的变化呢?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主要从篇章的黑白、疏密、虚实;笔画的粗细长短,轻重缓急,刚柔锐钝,雄秀巧拙;字形势态,肥瘦斜正,大小方圆.起伏动静等来感受它的变化美。有了节奏的变化后.还不要忽略章法安排的统一与和谐。一幅字要有个大的倾向,或是疏朗,或是道劲、或是奔放、或是恬静。这就是书法中情调问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书体可以有不同的倾向,如草书宜倾向奔放,在变化中求统一:正书宜倾向恬静,在统一中求变化。总之,好的章法安排要灵活处理.做到即有调和的舒畅感,又有对比的节奏感,即有丰富的变化,又有和谐的统一,达到“富变化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的艺术效果。

二是书写结构。看完了章法也就是一幅作品所给你的第一印象,我们不防由宏观到微观.仔细看看它的结构安排。书法美从单个字讲.属于结体问题。那么.有美感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怎样的要求?书写者又是怎样实现这些要求的呢?结字总的要求是要做到分布匀称,不拥挤.不松弛,组织得和谐、均衡、重心稳当,有对比、有主次、虚实结合、不呆扳。这么多的要求要怎样实现呢?古人论结体有这样一句话:“左丰右瘦,应左昂右低”。如“勤”字,左边笔画多,分量重,

右边笔画少,分量轻,结体时应左边偏高,右边偏低,这样才感到均衡。“和”、“如”等字是左长右短,右边应略为偏下,使之稳当些。这是从位置上讲。从笔画上讲,古人也有这样的论说:“疏者丰之,细者密而匀之”,即疏的偏旁或字,笔画要略粗;反之.密的则要略瘦。这些都是强调均衡。强调变化的,古人有句云:“左右同形,宜左束右展,左瘦右丰”。如“竹”、“秋”等字左右舒展。“吕”、“多”等字上下同形也要上小下大,上束下放。而“目”、“同”等字左右有竖.也要强调其变化,做到左收右展,左瘦右丰。凡是重复的笔画放在一起.都要强调其变化。所以古人有论云:“画重者,宜鳞羽参差”、“重捺者.宜有伸有缩”。前面以几个字为例,简单的谈了如何让看似平整的字实际上也有险绝的态势,看似简单的结字,其中却蕴含着许多的奥妙。了解了前面内容,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就更能领会作者的巧妙用心。

三是书写线条。欣赏书法作品,其实就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审赏过程。线条是书法形式美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书法构成的基本因素,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有着丰富的属性。是书法家和欣赏者心灵沟通的纽带。在中国书法的线条中.力度感始终是第一要求.所谓的笔力干钧、力透纸背,即书法的线条要给人一种阳刚之美和丰富的内涵。在这种状态下,线条也有了质感和韵律。线条是书法家感情的迹化,书法家把自己的情思和艺术感觉等融会升华。通过线条的刚柔、疾徐、有节奏地起伏往来.传达出作者心灵的欢畅、焦虑等不同情感思绪,也映衬出书写者自己的精神意志和风貌,所以书法中的线条不是一条简单的线,而是书法家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趋于统一的生命线条,这也是书法艺术中线条的魅力所在。

以上所谈三点构成书法的三要素。其实书法美不仅仅是前面所谈这些.它还包括书写者的个人修养,文化底蕴和个人表现能力等等,这些综合条件构成了一幅书法作品的总体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赋予书法美不同的涵,这也是书法魅力之所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欣赏书法,去了解书法,喜欢书法,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得以传承而努力

 

第二篇:美术鉴赏之富春山居图

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

美术作品各式各样,中西方各有所长,西方的或开放、或真实、或丰富多彩。中方的则更多是抒情、在古代更注重于笔墨技巧。于我而言,我比较喜欢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比较喜欢中国古代的作品,中国古代的作品主要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如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纸本水墨,代表的中国古文化。此画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所画江边两岸山峰树木似初秋景色,无数山峰,一峰一形状,无数树木,一树一姿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等等,各种令人目不暇接,丰富且自然。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以后的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黄公望的自然笔触暗示他已经掌握了古代的精髓而没有变成传统的奴隶。我所感受到的是画家本人发自肺腑的声音。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对美术及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种,美术是人类运用一些物质和材料工具,通过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造型性、构成性、空间性的表现手段,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出具体直观的可视形象。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它创造美的形象,抒发美的情感。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建筑艺术及影像艺术等主要艺术形式。另外,我也觉得美术是一种爱好,直接贴近人们的生活。于美术鉴赏而言,就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你从心底大量一件东西,觉得它漂亮与否,这就是鉴赏。读者对一件艺术品进行审美,不是消极、被动的地去看一个东西,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一件物品被创作出来,必然会有人去评判,评判时融入自己的品味与感情,再将自己的艺术理想与理解、艺术观念经过若干个环节的变通、换位、异化,通过重组词汇与语法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