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

听课时间:20xx年x月x日,第六节

听课对象:九年级(1)班 程老师

听课内容: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向同学们展示一个装有水和气体的集气瓶,请同学观察。 学生:认真观察,并做出猜想。

教师:引入新课“氧气”

2、物理性质

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氧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三态变化

教师:【提问】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鱼儿为什么有时候会浮出水面?

学生: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水中缺氧。

3、化学性质

教师:【提问】什么是化学性质呢?

学生:回顾化学性质

教师:【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提问】为什么木条在空气中不复燃?

学生:氧气浓度不同

教师:【实验】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请同学上前观察。 学生:仔细观察火焰颜色。

教师:板书 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现象,写硫的燃烧方程式。

教师:转用化学符号表示

【提问】为什么没有观测到蓝紫色火焰?

学生:氧气不纯

教师:【实验】铁丝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失败)

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将铁丝螺旋状缠绕在火柴上?

火柴用来做什么?

集气瓶中为什么放水?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应有的实验现象

教师:【实验】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书写反应方程式

【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评价

这堂课总体来说是一次优秀的教学展示。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以实验为骨干,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重点,思路清晰、富有节奏。陈老师与学生有很多交流,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教态自然,有自信,有活力,学生积极

回答问题,勇于回答问题,课堂有序而不死板。

但是,陈老师也有些微不足。在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时出现知识性错误,这是一大污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失败可以说是一个遗憾,没有百分百成功的实验。

三、听课感言

陈老师的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首先是陈老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其次是陈老师的自信,最后是熟练的实验技巧。这次课拓展了我的思维,为我即将到来的实习加了一次燃料,让我对中学化学教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第二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1

听课时间:9月x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新闻两则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2

听课时间:9月x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七年级

《羚羊木雕》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说。

2.朗读要求。

(1)、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2)、处理好语速、语气、 语调的轻重、缓急。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有哪里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由什么事物引起(幻灯片6)

研读赏析: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读文章最后3段,回答问题。

①写月亮冷冷的有什么作用?②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③“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课堂小结:

先表扬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和充分肯定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辩论解决问题的勇气。

布置作业:

评课:

导入部分生动、形象,语言贴切,营造了温馨了氛围,利于新课的导入。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第一要义,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又要从语言入手,教学设计巧妙,到位。教态自然、大方,充满激情

3

听课时间:10月x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老王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4

听课时间:10月x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中国石拱桥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xx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xx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5

听课时间:10月x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苏州园林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四、课文解析:

1、提出问题:景物、特点、地方、不同类型、结构方式、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说明顺序、情感。

2、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苏州园林的特点。

整体:1.亭台轩榭2.假山池沼3.花草树木4.近景远景局部:1.角落美2.门窗图画美3.色彩美

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引用、作诠释。

4、修辞手法的查找

5、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总体评价

分析课文时很有层次感,从整体到局部很清楚,帮助同学很好地处理了课文的逻辑顺序。

在讲授新课时,也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与实际相结合,巩固 了 知 识 点 。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 法 三 种 知 识 点 。分 析 说 明 方 法 时 详 略 得 当 重 点 突 出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同 学 积 极 发 言 活 跃 了 课 堂 气 氛

6

听课时间:10月x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 七年级

紫藤萝瀑布

一、导入教师引入抒情性散文的概念。提示课题。

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 生:(稍待片刻,几位同学举起手)

师:(巡视片刻)还是请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来朗读一下吧。 生:课代表朗读,其他同学看书。

(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第一组问题,请一位同学朗读问题。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以下问题。围绕紫藤萝花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内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一串挨着一串,花的瀑布,骨朵) 选择你认为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精彩之处,说说你的看法?(题目)

4、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我”既然很想摘一朵花,为什么没有摘?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联想到了十年前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5、教师出示第三组师生探究性问题: 本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结尾又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否矛盾?为什么? 对作者说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如何理解? 在生活中,你有过作者这样的深切的感受吗?请你谈谈。

三、总结全文

由文章作者的感遇,也希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评课:

一个细节就是教师在出示问题的时候对同学说:这些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大意)。但是看着上面这三组问题,我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学生提出来的。因为作为学生来讲, 他们提的问题不会全部涉及到教学的重点,只会部分含概。而且提问的方式也是以询问式居多,他们的 提问只不过是想向老师核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7

听课时间:10月x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九年级

课题:《孤独之旅》(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出了三个问题: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②他为什么有这个旅程?③他经历了些什么?由此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二、 研读课文

1、感受杜小康在经历暴风雨之前的处境变化

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屏幕投影:最厚实的人家——背井离乡——芦荡放鸭。

2、理解杜小康面临的最大困难——孤独。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孤独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杜小康的孤独。在此基础上,师生对话交流。

三、 把握小说主题

师生对话交流,明确:小说《孤独之旅》通过描写杜小康背井离乡随父放鸭的一段经

历,告诉人们,孤独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长的过程。

四、 讨论环境描写

1、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五、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教学评价:

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课文要点,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且紧凑。但我听课以后总觉得有一种不痛不痒的感觉,仿佛喝了一杯用温水沏的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这堂课的教学尚缺乏深度。

听课时间:10月x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八年级

8

诗四首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

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9

听课时间:10月x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 授课年级:七年级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一个盲孩子出神地“望”着远方的画面)

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幻灯片2)

给加粗的字注音。(幻灯片3)

嬉戏( ) 哞哞( ) 霹雳( )

潺潺( ) 踉踉跄跄 ( ) 汩汩( )

痒酥酥( ) 红润( ) 孪生( ) 泥泞( )

2、读一读说一说:

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它美在那里?你觉得有哪些字、词、句、段能表现它的“美”,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幻灯片4)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选择温馨欢快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文字作媒介,再现文章展现的画面,让故事活在学生心里。

4.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幻灯片5、幻灯片6)

①请用自己的话介绍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故事。

②盲孩子的心理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切磋。(幻灯片7、幻灯片8)

教师请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研读赏析:

1.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交流看法。(幻灯片11)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归纳,设计学习卡片。

3.小组交流,汇报人发言。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评课:

多媒体展示语言优美,画面唯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双基夯实,学生反应敏捷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合作,是新形式下学习方式。唯美动人的童话故事最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教者充分利用这一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融入德育教育,恰当、自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