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已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教材、相关书籍的问世及教学实践的积累中,问题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教师缺少“专门”经验、学生不够重视、 “教——学”过程缺乏真正的实践机会这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本人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拟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 应用文写作 问题 对策

人们提到应用文写作,给出的解释因不同人群而各异,这里本人只分两类人群给出解释,一类是参加工作的人,一类是没有参加工作的人。前者普遍认为,应用文写作是日常工作中所以要处理的一切文字材料,如会议记录、工作总结等等;后者所包括的人群种类相对较多情况也相对复杂(如学生、退休老人等等),他们普遍认为应用文写作是不同于文学写作的,简单的讲除了文学写作之外都可以是应用文写作,如学生写的请假条、退休老人在办理一些业务时需出具的一些证明材料等等。

不难看出,应用文写作的性质就是它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它的实用性及高,而且使用的情况也是比较固定的——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使用,例如开会前需要发布一个正式的会议通知,若没有开会这件事情就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看来,只要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性质,人人都可以写作。这种看法是极其片面的,想要写作一篇符合要求又能达到文顺、意通的应用文其实是很难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才非常重视对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这样的课程。然而,实际的情况并不乐观,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缺少“专门”经验

魏红梅在《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指出:“由于这门学科是年轻的学科,科班出身的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教师很少,绝大多数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往往是从事基础写作教学的教师或大学语文教师,所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这些教师虽然写作基础理论和基本功较扎实,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掘不够,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还可以,对公文写作、经济文书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的讲授就难以深入。”这些都是一些很实际的问题,但除了这些之外,本人认为,目前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还缺少一些“专门”经验。上面刚刚提到教师对公文写作、经济文书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的讲授难以深入,主要是目前我们缺少这样一种师资队伍——“双料”型师资队伍,他们既具有相关的中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从事过相关的工作,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经验为学生举例子,提供模拟环境,这样一来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具有说服力。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虽然近年来应用文写作课程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其边缘化现象也尽显无疑。应用文写作属于中文写作,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甚至根本不重视。本人在教学中发现,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如例文讨论、课堂及课后作业等)学生都欠缺很多,尤其是从笔头的作业上体现的更加明确——格式、语篇前后的连接、专门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存在极大的问题。但学生给出的解释是:“现在还是学生,对于将来在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各类应用文可以到时候再摸索练习,现在只要能把学生时期所需要的文种都掌握好了就行了,尤其是关于就业方面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应用文写作就是基础的写作,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且不与用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混淆即可,它并无定式,所以有过中学时期的语文功底完全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在大学阶段再来学习应用文写作有些多此一举,至少不必做为必修课程来学习。这些看法当中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学生们还是

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真正的实践

应用文写作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但从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这种结合基本表现为“书本知识+例文分析+作业总结”这样的模式,而这样的模式打造出的教学效果往往就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尽管教师想要以学生为主角来进行教学,也会由于诸多因素最终不得实现或教学效果不够好。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真正的实践,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很多,例如课程的性质、教学对象的人数及专业年级、课时上的安排等等。

面对这些瓶颈,做为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找寻解决方案,积极进行应用文的教学改革来改变这种现状。综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拟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具体如下:

一、“走出去,请进来”——合理优化教师结构

应用文写作课程目前凸显出“程式化”的模式,这与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不无关系。为了能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让现有的教师尝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因为招聘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双料”型教师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们不但要在学校范围内听课,还要“走出去”,多参加外界相关的交流学习,甚至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参加相关工作的“实习”来丰富教学内容,只有在第一线奋斗过的经验才有说服力,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不具备“实习”条件的学校或教师,我们也可尝试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例如聘请一些在相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来给教师们做一些讲座,把他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拿出来和教师们分享一下,这样具体的问题可以得到具体的讨论和分析,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去了解当下社会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一些现状,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引导。

二、精心选“材”,因“材”施教——合理优化课堂教学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的课程,理论学习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因此对教材的选用要“精心”。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相关的教材或书籍,那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教材内容既要精又要符合教学时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若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做到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的是学生的专业。其实,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上面也提到过,教师对于公文写作、经济文书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的讲授难以深入,而相关专业的学生正需要写好这方面的文章。那么,对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尝试给他们精心选取不同的教材,在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可以尝试采取不同的方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合理优化课堂教学。

三、“突破局限,大胆创新”——合理优化教学环节

曹洁萍(20xx):“应用文写作时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少实践化解,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不可少。除了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模拟的写作环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变封闭式的模仿为开放式的实际操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环境,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的不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实现这些还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学生的人数、专业、课时安排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第一,调整课程性质、课时安排和上课学生的专业。以往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做为必修课程,需要参加考试,但是单凭一张卷子很难测评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如转变为选修或考查课,以平时训练为主来获得学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另外,课程性质改变了,课时安排和上课学生的专业也可以相应的调整。一般应用文写作课都是多个班级上课,这样可以把相关的专业学生安排在一起,利于授课、实践及总结。

第二,在校内进行实践。一下子把很多学生拉到社会上去体验实际操作并不实际,而且也不安全。每个学校大四的学生都会有外出实习的机会,因此不必过早安排此类活动。学

校内部也有很多机构,可以带领相关专业的学生走入这些机构的岗位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这样一来,相关岗位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做具体的示范和指导,精炼了他们的工作技能,

学生也从中得到了练习的机会,提前体验了职业角色,一举数得。

实践的环节就是检验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突破局限,真正做到大胆创新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合理优化教学环节、实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人对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的一点认识和看法,要想推动其健康大步的向前发展,这些还远远不够。这需要更多的人不断的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大胆改革创新才能使应用文写作课程与时俱进,发挥出它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红梅.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继续教育研究[J] .20xx(1) .

2.曹洁萍.谈高职应用文教学职业角色的培养与实现.教育与职业[J] .20xx(9).

3.吴洪琳.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堂?——谈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教法研究[J] .20xx(18).

4.黄斌.应用见雅乃为文,写作有学方为范——莫恒全应用写作学视野下的《应用文写作》谈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xx(10).

作者介绍:

叶云杉,女,汉族,19xx年x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20xx年x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xx年x月至今,在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写作教研室任教师,讲师职称。20xx年x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写作简明教程》中任副主编,编写约6万字。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小李集工业园区大学生村官 薛源

一、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一)自身问题

1、存在短期化行为和“跳板”心理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缺乏归属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基层工作中;而且任期有限,服务期满后就业还得依靠自己。所以应积极拓展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渠道,搭建大学生村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使那些工作认真、绩效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就业中表现出优势,并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2、职责不明确,被“秘书化”和“工具化”

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任职两委助理,或者村委会副主任、副书记等,但具体工作职务并没有明确,到职后基本上是什么事情都做,像党建材料、政策宣传、远程教育、设备网络维护、各种调查表填报、档案整理等日常工作。从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看,大学生村官没有具体负责的职务,通常是有什么事就做什么事,没事就闲置了,“秘书化”和“工具化”现象较为明显。

3、被赋予的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新鲜事物,是经由省、市党委组织部门选拔派遣到农村的,党组织的选派行为给他们增添了一道“政治”光环,加之他们品学兼优,思维活跃,具有现代理念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农村基层组织和老百姓倾向于视大学生村官为知识与能力的化身,把大学生村官的高学历当作高水平,把大学生村官的有知识等同于有经验,把大学生的有潜力当成有能力,给他们赋予过高的期望与责任。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是为了听取民情的,拥有

比较大的权利,大学生村官上任后有一些村民们迫不及待的想马上看到变化,期望他们能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村里招商引资,带领村民致富。

这种高期望值超出了大学生村官的实际能力,也造就了村民迫切希望得到改变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当村民提出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段时间以来村里仍没有因为大学生村官的到任而得到什么改变后,村民也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和重视,甚至在一些村成了摆设品,这些观念、期望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给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成长。

(二)工作问题

1、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还不足。刚踏上工作岗位,缺乏社会实践,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工作中常遇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很多东西要自己去体验,不能纸上谈兵,停留在口头上。只有提高自己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各种工作思路和计划应用于实践。

2、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欠妥。因人生阅历少,社会实践不足,处理事情的方法比较简单。有计划不能下决心实践,对有些工作犹豫不决,造成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能力

能力有待提升。村里的情况比较复杂,很多问题没有接触过,加之思想认识不足,工作方法欠妥,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考虑问题不周到。有时候对某一事情过于追求完美,犹豫不决,造成很多工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中好的对策及建议

1、“大学生村官”首先应当完成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换。

从大学生到“村官”是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顺利实现转换的前

提是村民的认同,也就是农民把大学生看成是自家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用农民的语言来说事情,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时,才能做到满足农民之需。沟通是有规律的,交流的成功往往是基于语言的共同点,谈论对方熟悉的问题,有了共同语言,沟通的成功率就会不断提高。既然是“村官”,应当从心理上完成角色的转换,做好角色调试,应“先做村民,后做村官”。投身于农村的广大天地,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有的应当是一份关心农民疾苦,改善农民生活的责任感。重新认识农村,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应当经历的是一个自我角色“认识——了解——调整——重新认识——再了解——再调整”的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循环螺旋上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角色的调试,实际上也是一个人的再社会化过程。这也许是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打碎个性、磨圆棱角的过程,但确实是做好基层工作所必须与必经的。作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内容、环境、对象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经验也许并不适用。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下得去”,同当地村民多交流沟通,多多走访调研,了解村民的需求,缓和干群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农民最关心的是农作物的收益问题,“大学生村官”应当与农民同甘共苦,同喜同忧,帮农民算经济账,找提高收益的路子,做农民的同路人。认同感产生感情,再加上懂些农业技术、市场行情等,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就一定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只有使自己融入到农民中去,才能为当好“村官”打好基础。

2、“大学生村官”还应当深入农村实际,注重当地风俗传统,发挥自己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村官”是顶着“大学生”这个闪闪发光的光环下到基层的,他的一言一行在村民中无不产生较大的影响,村民对其也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学生

村官应当在广泛了解农村实际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理论优势,理论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大学生通过四年大学教育的培养,即便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有距离,也应具有系统思维优势,在工作中将自己所学、所擅长的东西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其实,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学所接受的思维训练,都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化过程,只有通过农村的实际工作,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操作能力的提升、系统思维方式与现实的磨合。这一过程正是大学生“村官”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国家政策对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并无专业要求,就是希望能够丰富基层干部的知识种类提高其知识水平,这是“大学生村官”的一笔宝贵财富,应当是要合理利用起来,不断发展与创新。

3、大学生村官主动思考,寻求社会资源支持;政府开辟“绿色通道”,给予大学生村官政策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农村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农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最大期望便是能带领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而现实中,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实权,无法为村里争取资金,带来项目,导致农民们对其逐渐失去信任,村干部认为其可有可无。大学生村官自己也得借助自己的学历优势,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些比较好的开发项目带领群众致富。

面对村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高期望与大学生在农村实际工作中的低效用之间的落差,除了依靠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努力外,政府应当予以重视,给予大学生村官相应的政策优惠,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唯有这样,才能缓解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尴尬地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

 

第三篇: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已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教材、相关书籍的问世及教学实践的积累中,问题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教师缺少“专门”经验、学生不够重视、 “教——学”过程缺乏真正的实践机会这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本人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拟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 应用文写作 问题 对策

人们提到应用文写作,给出的解释因不同人群而各异,这里本人只分两类人群给出解释,一类是参加工作的人,一类是没有参加工作的人。前者普遍认为,应用文写作是日常工作中所以要处理的一切文字材料,如会议记录、工作总结等等;后者所包括的人群种类相对较多情况也相对复杂(如学生、退休老人等等),他们普遍认为应用文写作是不同于文学写作的,简单的讲除了文学写作之外都可以是应用文写作,如学生写的请假条、退休老人在办理一些业务时需出具的一些证明材料等等。

不难看出,应用文写作的性质就是它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它的实用性及高,而且使用的情况也是比较固定的——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使用,例如开会前需要发布一个正式的会议通知,若没有开会这件事情就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看来,只要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性质,人人都可以写作。这种看法是极其片面的,想要写作一篇符合要求又能达到文顺、意通的应用文其实是很难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才非常重视对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这样的课程。然而,实际的情况并不乐观,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缺少“专门”经验

魏红梅在《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指出:“由于这门学科是年轻的学科,科班出身的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教师很少,绝大多数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往往是从事基础写作教学的教师或大学语文教师,所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这些教师虽然写作基础理论和基本功较扎实,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掘不够,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还可以,对公文写作、经济文书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的讲授就难以深入。”这些都是一些很实际的问题,但除了这些之外,本人认为,目前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还缺少一些“专门”经验。上面刚刚提到教师对公文写作、经济文书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的讲授难以深入,主要是目前我们缺少这样一种师资队伍——“双料”型师资队伍,他们既具有相关的中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从事过相关的工作,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经验为学生举例子,提供模拟环境,这样一来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具有说服力。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虽然近年来应用文写作课程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其边缘化现象也尽显无疑。应用文写作属于中文写作,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甚至根本不重视。本人在教学中发现,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如例文讨论、课堂及课后作业等)学生都欠缺很多,尤其是从笔头的作业上体现的更加明确——格式、语篇前后的连接、专门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存在极大的问题。但学生给出的解释是:“现在还是学生,对于将来在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各类应用文可以到时候再摸索练习,现在只要能把学生时期所需要的文种都掌握好了就行了,尤其是关于就业方面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应用文写作就是基础的写作,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且不与用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混淆即可,它并无定式,所以有过中学时期的语文功底完全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在大学阶段再来学习应用文写作有些多此一举,至少不必做为必修课程来学习。这些看法当中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学生们还是

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真正的实践

应用文写作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但从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这种结合基本表现为“书本知识+例文分析+作业总结”这样的模式,而这样的模式打造出的教学效果往往就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尽管教师想要以学生为主角来进行教学,也会由于诸多因素最终不得实现或教学效果不够好。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真正的实践,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很多,例如课程的性质、教学对象的人数及专业年级、课时上的安排等等。

面对这些瓶颈,做为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找寻解决方案,积极进行应用文的教学改革来改变这种现状。综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拟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具体如下:

一、“走出去,请进来”——合理优化教师结构

应用文写作课程目前凸显出“程式化”的模式,这与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不无关系。为了能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让现有的教师尝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因为招聘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双料”型教师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们不但要在学校范围内听课,还要“走出去”,多参加外界相关的交流学习,甚至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参加相关工作的“实习”来丰富教学内容,只有在第一线奋斗过的经验才有说服力,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不具备“实习”条件的学校或教师,我们也可尝试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例如聘请一些在相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来给教师们做一些讲座,把他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拿出来和教师们分享一下,这样具体的问题可以得到具体的讨论和分析,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去了解当下社会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一些现状,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引导。

二、精心选“材”,因“材”施教——合理优化课堂教学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的课程,理论学习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因此对教材的选用要“精心”。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相关的教材或书籍,那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教材内容既要精又要符合教学时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若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做到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的是学生的专业。其实,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上面也提到过,教师对于公文写作、经济文书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的讲授难以深入,而相关专业的学生正需要写好这方面的文章。那么,对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尝试给他们精心选取不同的教材,在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可以尝试采取不同的方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合理优化课堂教学。

三、“突破局限,大胆创新”——合理优化教学环节

曹洁萍(20xx):“应用文写作时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少实践化解,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不可少。除了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模拟的写作环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变封闭式的模仿为开放式的实际操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环境,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的不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实现这些还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学生的人数、专业、课时安排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第一,调整课程性质、课时安排和上课学生的专业。以往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做为必修课程,需要参加考试,但是单凭一张卷子很难测评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如转变为选修或考查课,以平时训练为主来获得学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另外,课程性质改变了,课时安排和上课学生的专业也可以相应的调整。一般应用文写作课都是多个班级上课,这样可以把相关的专业学生安排在一起,利于授课、实践及总结。

第二,在校内进行实践。一下子把很多学生拉到社会上去体验实际操作并不实际,而且也不安全。每个学校大四的学生都会有外出实习的机会,因此不必过早安排此类活动。学

校内部也有很多机构,可以带领相关专业的学生走入这些机构的岗位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这样一来,相关岗位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做具体的示范和指导,精炼了他们的工作技能,

学生也从中得到了练习的机会,提前体验了职业角色,一举数得。

实践的环节就是检验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突破局限,真正做到大胆创新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合理优化教学环节、实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人对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的一点认识和看法,要想推动其健康大步的向前发展,这些还远远不够。这需要更多的人不断的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大胆改革创新才能使应用文写作课程与时俱进,发挥出它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红梅.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继续教育研究[J] .20xx(1) .

2.曹洁萍.谈高职应用文教学职业角色的培养与实现.教育与职业[J] .20xx(9).

3.吴洪琳.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堂?——谈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教法研究[J] .20xx(18).

4.黄斌.应用见雅乃为文,写作有学方为范——莫恒全应用写作学视野下的《应用文写作》谈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xx(10).

作者介绍:

叶云杉,女,汉族,19xx年x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20xx年x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xx年x月至今,在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写作教研室任教师,讲师职称。20xx年x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写作简明教程》中任副主编,编写约6万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