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写作技巧专项训练之心理活动描写指导的教后反思

对作文写作技巧专项训练之心理活动描写指导

的教学反思

光华中学教科室: 毕春林

说起这课的设计还要追溯到去年在山东旅游的时候。在我们初三旅游团去往威海的途中,导游小贾为了活跃车上的气氛,为我们表演了一段天津快板——《武松打虎》,这个段子除了语言形式的诙谐和内容的幽默外,我更注意到它以通篇的心理描写手法来表现“武松”这一广为熟知,但经过快板的艺术加工处理后,却成为古今合璧、沽名钓誉的人物形象。真是个寓教于乐、富于启发的心理描写作文指导教学素材,这不正是我急需的教学资源吗?

回到临江后,我立即在网上找到了快板词和相关视频,反复地看,反复地演,终于可以“登台亮相”,给这节作文课的开篇打开局面了。我想:教师如果不借助视频,通过自己的才艺现场把这个教学素材呈献给大家,那它在学生中所引起的关注度和兴趣度将是不可小觑的,而且会极大地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必须将它演好! 好的开头是成功地一半,但那也只是一半而已,另一半到哪里找寻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最缺的就是对语文素材围绕训练指导主题有针对性的归纳和整理,所以接下来怎么能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心理描写素材,而不只是借鉴名著的精彩片段;怎么能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学生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归纳出心理

描写规律,并以此让学生受到“生活中国处处有语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文创作理念的熏陶和感染?还是令我一筹莫展!要知道: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策略的同时,更是在传授一种学习的理念。

经过半年多的观察,我发现学生普遍对考试的关注度最高,在月考前后的心理变化最大。很多教师也让学生写考试心情之类的文章,来锻炼大家就地取材的写作能力,但学生们也基本上是以抽象的概述代替生动的描写。写得索然;看得无味。为何不以此作为我正课的切入点呢?

我选取了一个考卷下发前和得知成绩后的,具有普遍缺陷代表性的心理片段描述,作为本课研讨的基本出发点,对比教师从不同角度为技巧归纳而写成的范文,明确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进而总结写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变换训练主题和方式,进行写作实践。这样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启发引导,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心理描写作文指导课的思路就形成了。

我将心理描写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进行总结。直接的总结为内心告白法和梦想幻境法;间接的总结为环境烘托法、神态表现法和动作语言表现法。直接表现心理的两种方法以“我想对奶奶说〃〃〃〃〃〃”为情景,在两个技巧中任意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写作训练。动作语言表现法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改写为载体,以填写恰当的修饰词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环境烘托法以春游时

的心情为依托情境进行写作训练。神态表现法以描写一段你内心紧张的情节,用神态表现的方式来进行写作强化训练。应该说这个训练形式更为综合,较之以上更有难度。这体现了练习资源整合,练习形式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另外,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效率,也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能力,我为每一个训练片段都准备了范文,这样学生可以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对于建构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一个便捷的途径。最后的作业是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技巧创作《忐忑》,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掌握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运用中懂得:不是为了单纯地运用技巧而写作;而是为了写作得更好去综合地运用技巧——技巧始终为写作服务。

课前准备日臻成熟,上课细节更是不容忽视。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在设计问题和教学环节时,始终坚持引导学生体验在比较中辨析,在辨析中总结,在总结中应用的学习过程,进而形成观察生活、总结生活、描绘生活的写作实践能力。为了达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我在设计学生作品展读、鉴赏、评析这一环节时,始终率先垂范,以教师自己的作品为首个鉴赏评析对象,给学生做出表率,增强其展读的信心。学生个体展读以优先性和典型性为原则,力争在此基础上能反映普遍问题,能把握主流写作方向。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我引导鼓励学生理性鉴赏评析,以师生评析、生生评析、自我评析的多元评价体制为依托,力争作文点评活动出新出彩。依据个体展读形成的创作标准,小组交流

互评,并在此基础上,再次推荐新人新作,并说明推荐理由,从而实现展读讲评有点有面,有感性体验,有理性解读的深刻良性互动局面。

在板书的设计上,我力图新颖形象、概括具体。所以当学生明确快板里的武松形象是以心理描写作为主要手段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中间画上一颗大大的红心。在我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我只在那颗红心里写上“描写” 二字即可。我把接下来的环节分为两大部分,即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学生每归纳一个技巧,我先引导其明白表现的角度,然后将直接的用箭头指向左侧,再用大括号一一列出,右侧的以同样办法书写间接表现技巧。每归纳完一个角度,我会在大屏幕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一个动态演示汇总,借此加深印象。传统板书和大屏幕的动态演示相配合,相得益彰,使其印象深刻。

这节课上完后,应该说课前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但是有些新的问题有困扰着我日后教学设计思路。例如说本课应不应该引导学生归纳“心理描写的定义”和“心理描写的注意事项”?如果有归纳,用什么样的标准加以评价,是否最后需要明确统一?学生已经辨析了写作材料并总结了写作技巧,在接下来的写作训练实践中,教师的范文是放在学生练之前呢,还是放在之后?

经过反复的商讨和思考,我认为:揭示“心理描写的定义”似多余。八年级学生的写作多是以感性了解,以仿写为主,所以,抽象的概念不必介绍。如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经验概括出来,当

然更好,但不必强求与标准概念一致。总结“心理描写的注意事项”也应把握这个原则。只要这个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基础上的,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我们都可以为其设计教学环节,但不需要统一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这似乎更符合“建构主义”原则,更突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至于范文是放臵在前还是后这个问题,我认为:强者放于前,可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弱者放于前,可起到抓手助力作用。强者放于后,可起到对比激励作用;弱者放于后,可起到点拨引领作用。不必担心教师的范文会束缚学生思路,它只能起到抛砖引玉、添砖加瓦的功效。但如果是大型示范课或教研课,由于时间有限,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将其放在学生写作训练动笔前为好。

以上林林种种就是我对这大概历时一年应运而生的一节作文课的反思。一节课,从生活中走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这应该是作文教学不可颠覆的法则吧!

20xx-4-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