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感想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体会

班级: 学号: 姓名:

学习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我而言,选择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无论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是在未来要加入社会,开始工作后,管理心理学都是应用最广泛,对我最有帮助的一门科目。“在21世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心理学可以应用在我对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方面,更能帮助我更好的与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相处。同时,当我们身处某一个团体时,管理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团队成员进行管理,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使团队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一、如何做好团体工作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想办法激发动机,强化动机,运用动机的机能,影响职工行为。把组织目标变成每个职工自己的需要,把企业的利益与满足职工个人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职工积极地、自觉地努力工作。这就是激励在团体工作中的功能。

激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大一时我加入了某院科协秘书部,我在这一年里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协在安排干事工作时没有能够统筹安排好各个人的具体工作,一有事情就是谁有空谁去做。结果每次做事的都是那几个人,有些人总是没空,但所有人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而且在下一任部长的人员选择上,它过早地透露出了倾向,导致其他成员消极怠工,甚至辞职。在下学期就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退出了,造成人员缺乏,很多工作都无法及时完成。该院科协没有重视激励的作用,更没能充分利用激励的功能,导致日常工作的不顺利。 然而怎样正确运用激励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个企业管理的案例。

日本富士Xerox公司从19xx年就开始实施"关于事业风险投资与挑战者的纲领计划"。如果公司员工的新事业构思被公司采纳,则公司和提出人就共同出资创建新公司。并保证三年工资。假如失败了,仍可以回到公司工作。对于新创立的公司,不但给予资金的支持,还给予经营与财务等必须的人才的支持。 人是经济动物,更是知识动物。人是理性动物,更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周围人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创新是创造性活动,探索新事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成功与失败、风险与收益同时存在。我们不但要重奖成功者,也要正确对待失败和公正评价失败者,对于历经艰辛努力、兢兢业业的开拓者,虽然暂时失败了,我们也应该给予奖励。不仅仅是肯定开拓、敢冒风险与挑战精神,更重要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可见,给予正确的激励措施,我们将收到丰富的效益,就如日本富士Xerox公司一样,最终走向了成功。

然而,并非所有的激励措施都会收到积极的作用,有的却收到了异样的效果。 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

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该校管理者的激励措施为何失败了呢?

由于管理者未明白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当今社会,讲究人性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应给予员工更完美的心理上的激励,这将比物质上的激励更有效。合理利用激励,要求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那样我们就将会收到其带来的丰厚效益。

二、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人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对于两个性格不同的人来说,该怎样相处呢?

1、学会求大同,存小异。

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不同,我们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平各的人,你给小李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旁有一位性格刚强而倔强的同事,他给小李提意见,可能单刀直入,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子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同事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个提意见的方式不一样之外,还看到他也和你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同事,这样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2、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别人。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之间就会相互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3、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

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爱有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4、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

5、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

这不是指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指那些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所说的待人的别,是指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我们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三、总结

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生动有趣,并且和生活联系紧密,记得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管理心理学则在这百分之八十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体现在自我管理中,与他人的合作中,更体现在步入社会后与上下级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日后我将会更多的关注这门学科,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奋斗。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考试

一、简答

1.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2、简述心理认知的基本原则。

答:①背景识别原则。个人背景和社会背景、宏观背景和微观背景等。

②学科原则和应用原则。在心理管理的研究和操作中,最好将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

③显与潜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心理认知需要有大量的观察材料,需要高超的观察力和理解洞察力。另一方面,心理不仅是实存或现存,而且是可变的,组织管理要求心理在控制下发生,因此必须充分认知心理变化的趋势和可能性,这不仅需要高超的理解洞察力,而且需要高超的想象力。

④整体原则。

3、简述角色心理的基本结构。

答:①角色期待和认知。角色期待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社会对个人应当在社会

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的希望及态度,受人际关系等复杂因素的制约。自我角色期待和认知同社会角色期待和认知可能不一致。无论何种角色期待,都意味着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可的期待。角色认知是个人对自己应该和在人际关系中的实际角色的认识,受角色期待的影响。

②角色行为和评价。角色行为指个人按照自己的角色设计或社会的角色规定实现角色确认的过程,角色评价指个人和社会对个人的角色行为的评论、估价和态度。

③角色效益。角色期待、角色认知、角色行为和评价的个人自我价值及其社会价值,主要取决于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一致程度。

4、简述人性预设的基本思路。

答:①人性思想及其行为转换。理论化的人性思想具有抽象性和包容性,一般不

能直接付诸行为,必须具体化为管理的思想、原则及措施。这意味着需要将管理的社会背景和组织要素相结合。

②人性思想和人性经验互为参照。思想或者超前,或者滞后;人性现象是特定的管理者的个人人性经验,一般都具有很大局限;二者应互为参照。

③管理目标的理想化和现实化设置。合理的人性思想是制定管理目标的根本依据,但应结合具体情况协调理想化和现实化目标设置,避免极端化倾向。

④管理行为的人性化和科学化。所有管理行为都至少必须避免侵犯个人的人格尊严。大量现象表明,心理或情感化管理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必须同时是科学化的而不是单纯经验的。

⑤ 性思想和管理的评估。评估尺度的确立和修订与一定的人性思想及社会现实

相关。

⑥ 管理的可持续和发展原则。避免短期行为。

二、论述

1.简论心理介入干预的道德法律依据。

答:(1)、心理管理的意义:组织目标通过成员的行为实现,争论的焦点是在行为、心理和环境的函数关系中何者居于主要地位或起主要作用,不同的看法意味着不同的管理倾向和方式。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心理变量的重要性。管理即控制发生,心理管理的意义在于行为控制,通过行为控制可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某种心理目标的实现。人的生存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人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存在,心理的健康和谐是所有自我心理管理和组织心理管理的最高目标。

(2)、心理管理的技术可能性:人的心理虽具有稳定性,但并非不可变化,心理要素及其构架随着行为、认识及外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条件设计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控制心理的发生及变化

(3)、心理管理的道德和法律依据: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心理的相互影响,提高相互心理影响的自觉性,完善心理相互影响的方式和技术,也许正是一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心理系统是个人个性的主要标志和内容,对心理实施干预控制因而涉及个人的人格和权利,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和法律原则及规范。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中,有不同的心理干预控制的道德和法律原则及规范。

2.从民族文化模型看中国人的一般心理和行为特征。

答: 近、现代化对中国而言是极为尴尬的命运,传统问题被凸现出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多种倾向并存。问题的关键在于:反思传统的出发点是什么,文本、舆论与实际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命运。

(1).追求安全和厌惧风险的心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全被理解为没有任何风险或将危险控制在最低程度。竭力避免危险或风险而不思进取,全力寻求生命和生活安全,寻求和信封绝对真理及终极价值,主张乐天安命、明哲保身、传承道统,反对创新,拒绝新生活和新思想。总之,既定的权威思想框架是可靠的,是现实和未来的根本指导和意义源泉;在熟悉的环境里同熟悉的人和物以熟悉的方式接触、重复过去的经验被认为是安全的,否则是不安全的。此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它渗透并表现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诸方面,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惰性心理,严重束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集中表现为社会生活的停滞。

⑵安居乐业和知足常乐心理。“小国寡民”和“大同”世界被描述为理想的乐园,犹如西方有“伊甸园”、“理想国”和“共产主义”。安什么居?乐何种业?如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如何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凡此种种,虽无明晰规定,但其基本意识明确,即: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目标不高且稳定,人际和睦或互不干扰。理想演绎的现实多半却是:顽固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消极适应现状,不思进取;视野和心胸狭窄,强烈关注人际比较,自私贪婪、苦中作乐、怯懦猥琐;流离失所、易子而食;对失败、挫折、攻击和新事物等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变力。

⑶忧患意识与明哲保身心理。圣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谚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文本或报告中,我们能看到或听到胸怀宇宙、泽被万物苍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慎道独行等豪言壮语,也能看到“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等圣训(某些人可能看不见)。人们经常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是:现实生活的窘迫,机会少,社会动荡,个人或家族命运的不确定(大起大落、乐极生悲等),生命和尊严等之被践踏,志士仁人被讥为迂腐、傻冒或被疑为别有用心。各种内忧外患迫使人们处于高度忧虑和应急状态,为了安全,人们学会了明哲保身:其一,缺乏责任心和牺牲精神,麻木不仁、隐居自保(世外桃源、大中小隐之辩)逃避推卸责任,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苟延残喘;其二,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隔岸观火,防微杜渐,有备无患;先下手为强,坐收渔利,贪得无厌,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⑷崇古和因循守旧心理。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子曰: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不想(无意识)、不敢(无胆子)、也难以为天下先(无能力):眷恋原始和谐,慨叹今不如昔,古代的思想和智慧深不可测(诠释深不可测的古文本乃金饭碗也);耕读传家,在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中,除了极个别“不务正业”的旁门左道之外,多数都献身于功名利禄或沉迷于诗词歌赋、声色犬马,博学(马克思:中国式博学)与糊涂或邪恶等集于一身。读书人尚且如此,何况普通民众!

⑸神迹和献媚心理。《论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老人家何以不言,无从查考,可确知的是他留下了空白和漏洞。在古文献中能看到各种神迹故事,在民间也能听到此类故事。人们相信神迹,向往奇迹,求神拜佛,祈求平安、升官发财、子孙满堂。从梁祝化蝶、七仙女与董永等传说到现代武侠小说,再到当前的博采狂热,都体现了人们对奇迹的向往。另一方面,为了安全和其他利益,不惜献媚讨好、摇尾乞怜。柏杨先生著有一书,在香港名为《中国人,活得好没有尊严》,在内地名为《我们要活得有尊严》。在天或神及其他偶像面前人没有尊严,在所企求的人面前也没有尊严。

⑹命运和征兆心理。反观社会及自己的生活,为了求得心理平衡和解脱,不惜将自己、他人的生活状况及社会历史归因于先天注定的命运(对命运的矛盾理解)或外部环境,从而推卸自己的责任;将事情的成败与征兆(征兆心理模式:固定联想、随机联想,征兆心理的系统地位)相联系,或制造舆论,或增强作为与不作为的信心。

3.简评组织管理的X模型。

答:美国管理心理学家Douglas Mcgregor(1909-1964)认为,在任何管理决策的背后都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和人性行为的假定。因此,管理者的思想是第一位的,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是第二位的;在管理中应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发掘人的潜力;管理者的思想应旗帜鲜明。19xx年,他出版《管理理论X或Y的抉择-企业的人性方面》,将实际管理中的人性思想及其相应的管理概括为X和Y理论。

X理论的基本观点:

A人性思想模型

(1)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只要可能,便会逃避工作。

(2)对多数人必须予以强制和督导,给以惩罚的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工作。

(3)一般人志向不高,性喜规避责任,偏好受人领导和监督控制。

B管理思想

(1)任何组织绩效的低落都是由于人的本性所致。

(2)人必须在强迫和控制下才肯工作,因而必须从分权恢复到集权化管理。

3)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阶梯原则,通过权力的层级设置和运用,实施监督和控制。

(4)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X理论并非一无是处,Y理论也不是普遍适用,因针对不同情况,将任务、组织、人员作最佳协调配合,激励员工取得有效的工作成绩。超Y理论强调权变和对工作的胜任感是人的主要需要。

相关推荐